江蘇省海門市三和初級中學 包衛(wèi)兵
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共情技術時,需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應用該技術之前做好“三備”: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工具,教師可充分研究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精髓,合理利用教育資源,調節(jié)學生學習情緒,滿足其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其相應的學習能力。在準備教材的過程中,教師需由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利用學生能理解的教學方式,結合教材內容對其進行教學。
教師應用共情技術的基本要求是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清晰學生存在差異的原因等。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需與學生多溝通,采取有力措施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前也需反思自己是否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制訂了有效措施,制訂的措施是否是學生所能接受的等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維護其自尊心,有效地為其提供服務,可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師的教學方式需考慮到怎樣正確引導學生,怎樣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產生促進作用等問題。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如討論法、范讀法、指導法等,教師需選擇對本班學生有效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方可促進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關注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水平,通過對學生適當提問,了解其學習掌握能力,從而及時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學習的掌握程度。
評價主要是為了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需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一定的指導和評價。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利用有效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信心,提升共情效果,從而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
(1)教師的評價
教師經常與班集體和學生個人接觸,其需要充分認識到尊重學生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需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教師在對學生評價前,需先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體會該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情緒和心理是否具有促進作用。教師利用共情技術,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維護其自尊心的前提下,對其作出正確的評價,方可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
(2)同學間的評價
學生學習中接觸到的人除了教師,還有學習伙伴,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可讓同伴間進行互相評價。學生大多都是同齡人,對同伴的評價較為準確,同學間的評價可快速有效地使學生改正相關缺點,使其學習能力得到有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完七年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數學知識后,可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鞏固學完的知識。教師先列出多類問題,并挑選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比賽記錄和裁判,使其也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其他學生每三人為一組進行競賽,教師列出的題目有簡單的,有較難的,也有超級難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需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對于回答不出的學生,對其進行引導并激勵,保護其自尊心。比賽后,需要小組間評選出“答題之王、協(xié)助能手、進步之星”等稱號,并對記錄的學生表示感謝,使每位學生都能參與活動,從而營造出較好的班級氛圍,還可促進學生間共同努力學習。
共情技術的應用是為了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被理解,從而提高其學習熱情,使其在學習中獲取成就感。教師可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活動參與度。
(1)共情技術的有力實施是感同身受
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可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和學生共同思考問題,從而獲得相近的體驗。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統(tǒng)計調查”一課時,教師講授調查的理論方法后,可帶領學生一起在校園內對梧桐樹、松樹的數量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過后,教師帶領學生回到教室,發(fā)現學生異常興奮,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行統(tǒng)計圖的教學。
(2)探索是推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的有效途徑,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初中數學科目的學習可增強學生探索的能力,使其在數學應用中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共情技術,想學生所想,使其在數學學習中積極探索,享受探索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教師可先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讓學生鞏固以前學習的知識,在熱情高漲的學習氛圍下,進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對新知識的學習探究和理解。
總體來說,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一定的共情技術,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不排斥對數學科目的學習,使其數學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