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白濤
經濟法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的法,它是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壟斷產生的背景下,由于市場經濟缺陷日漸凸顯、市場失靈現象頻出而產生的。隨著經濟法的產生發(fā)展,對經濟法根本價值取向問題的研究在經濟法基礎理論研究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是經濟法的核心和靈魂,它的理論研究事關經濟法法律部門的獨立性及其性質。近年來,我國不斷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社會經濟實踐,使得我國經濟法價值取向已然明晰。
法律本身的價值具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目的價值,另一個是形式價值。目的價值是指法律在應用過程中所具有的額外價值,例如對大眾生命財產安全進行保護、維護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等;形式價值是指,法律的形式比較好,它的邏輯嚴謹、每個條例都很清楚。但根本來說,法律的價值是指其主題具有的價值。因此,根據這個特點,對經濟法具有的價值進行相關的論述。經濟法是政府開展宏觀調控、進行市場規(guī)劃的重要法律,不但能夠對市場秩序進行協調,還直接影響到經濟基礎上面的上層建筑。所以,經濟法對于我國政治工作、經濟工作以及文化工作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經濟法的價值取向也非常的重要。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是指,在對社會經濟關系調整中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經濟法最早出現在摩萊里《自然法典》這本書里面。德國是最早應用經濟法的國家。綜上分析,經濟法是一種國家干預的法律,它的價值取向比較多元,但最基本的兩點就是:效益以及公平。
法的價值取向是指法律對人產生的積極意義或有用性的一種選擇和排序。經濟法是一門獨立的法律部門,其價值取向是指經濟法在規(guī)范和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時期望實現的價值,它既是經濟法所追求的期望目標,也是經濟法對這些目標的選取和排序。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經濟法價值取向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研究,提出了許多理論觀點,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幾點:
鄒武鷹認為經濟法在國內外的發(fā)展歷程充分顯示了它在調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價值:維護經濟公正,這是它的本質價值,也是其本質屬性。經濟法的公正價值,既是其他價值的基礎,也是其他價值的最后歸宿。閆繼華指出,從經濟法的產生來看,經濟法的價值體現在公平、秩序和效益,經濟公平是經濟法價值的基礎,在經濟公平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穩(wěn)定良好的經濟秩序為經濟效益提供保障。馬會認為,經濟法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狀況下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公平優(yōu)先而非效率優(yōu)先。
在現實環(huán)境中,受客觀和外界因素影響下,盡管起點是相同的,最后結果也會出現比較大的差異,因此需要借助人為力量加以規(guī)范。特別是市場經濟,因為市場經濟的特點是自發(fā)性,當沒有外界力量加以引導,非常容易出現比較大的貧富差距。經濟法的推出,它突出社會福利觀點,它肯定經濟意義上合理分配差距,也重視社會意義上分配合理性。主要的方法就是稅收。經濟法運用稅收杠桿,對差距過大的收入分配進行調節(jié),對收入進行合理分配,從而實現了結果公平。
但經濟法的分配和平均主義是不同的。我國在改革開放前,采取的是比較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追求絕對公平,但是對大眾的積極性造成了打擊,最后不僅沒有產生豐富的物質資源,卻導致發(fā)生饑荒的悲劇。因此,經濟法追求的結果公平不是追求絕對平等。但指的是富多給,貧少出。我國推出的個稅法、勞動保障、醫(yī)療保險等都是追求結果平等的體現。
曹平、李曉巍從經濟法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經濟法的本質屬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發(fā)展的歷程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展開研究,認為我國經濟法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公平與效率的和諧統(tǒng)一。陳桂蓮指出公平與效率是我國經濟法的根本價值取向,通過堅持公平與效率進而真正實現經濟法的價值,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好有序發(fā)展,進而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吳保宏指出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干預的最基本的法律,其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就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羅杭春認為,法的首要價值是安全價值,經濟法的安全價值是國家經濟安全,經濟法所追求的國家經濟安全包含兩個價值目標:一是宏觀經濟安全,二是發(fā)展安全。
孔德周基于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中若干矛盾分析,認為經濟法的最高價值是通過公平,實現整體的、長期的、協調的高效益,經濟法的價值是一個多元的、多層次的系統(tǒng)。趙偉昌指出經濟法是以國家公權力的強制手段面貌出現,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人的基本權利是經濟法的最終價值和根本宗旨,保護競爭公平、加強宏觀調控、實現社會整體公平與效率的統(tǒng)一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楊圣潔認為經濟法的目的性價值是社會整體福利(幸福),體制效率、結果公平、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是經濟法的工具性價值。丁建軍指出,經濟法的價值本位是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實現,具有明顯的經濟性和社會性。
在社會正常生產生活中,只有社會秩序維持良好有序,才能確保國民經濟部門、經濟活動主體、公民經濟活動正常運轉。這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是經濟法的立法根本。為了實現維護正常經濟秩序的目的,經濟主體在開展不同的經濟活動中要根據經濟法的相關規(guī)定,使經濟活動符合法律要求,不同經濟主體開展各種經濟活動期間,經濟法都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在這個過程中,司法機關必須正確合理運用法律手段,確保經濟法律的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自由經濟和秩序經濟更加合理、有序地進行。
綜上所述,本文充分借鑒了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認為經濟法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的法,在經濟層面,它以社會整體效益為目標;在法律層面,它以公平為宗旨又兼顧社會整體效益與公平。
效益有個體效益和社會整體效益之分,個體效益最根本的是要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社會整體效益并不代表個體效益最大實現的累加,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由商品經濟發(fā)展到壟斷階段,實現個體效益與實現社會整體效益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往往存在以犧牲社會整體效益為代價來實現個體效益最大化,經濟法由此而生。由此可知,經濟法自產生之日起的價值取向就是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然而,經濟法并非絕對化的以社會整體效益為重,為了實現社會整體效益,應該限制或否定一些個體效益,但并非所有的社會整體效益都絕對優(yōu)于個體效益,只有個體效益損害社會整體效益時才以社會整體效益為根本取向。
公平是法律永恒的價值取向,隨著歷史發(fā)展變化,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成為經濟法的主要含義。宏觀調控法與市場運行法體現了經濟法對機會公平的維護。例如,反不當競爭法的根本宗旨就是制止不當競爭行為,以此來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同時基于社會福利和人道主義的觀念,經濟法的價值取向中又包含了結果公平,它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分配差距在經濟意義上的合理性,又兼顧了其社會意義上的合理性。經濟法對結果公平的維護著重體現在稅法和社會保障法方面。例如,個人所得稅針對個人薪金所得的起征點就是對低收入人群的一種傾斜,同時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剝奪”高收入者實現一定程度上的結果公平。
上述經濟法的社會整體效益與公平兩大價值目標之間,既有相互一致的方面,也有互相矛盾的方面。具體來說,社會整體效益與公平價值中的機會公平是相互一致的,機會公平是要有公正的制度規(guī)則,公平合理的經濟運行機制、體制,其必然有助于社會整體效益的實現;而社會整體效益的高度實現,必然以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完整的市場體系、健全的市場機制為前提。相反,社會整體效益與公平價值中的結果公平是互相矛盾的,市場存在競爭就會導致收入分配差距,而這種差距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如果一味地為了達到結果公平而去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就會損害個人進取心和社會整體的積極性,進而反作用于社會整體效益。鑒于此,我國提出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即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優(yōu)先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著重實現社會整體效益,同時兼顧結果公平,避免個人和地區(qū)間收入差距過度拉大,將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不影響社會整體效益實現的合理范圍內。
綜上所知,社會整體效益與結果公平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但兩者并非不可調和。經濟法社會整體效益與公平的價值取向是相互統(tǒng)一、共生互補的。從宏觀方面來說,財政稅收等法律運用多種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從而保證財政收支計劃的科學合理制定與嚴格貫徹執(zhí)行,促進經濟穩(wěn)定運行、平穩(wěn)增長,保障社會整體效益的實現,同時它憑借國家機器的權威性,依法進行分配和再分配以實現社會公平。從微觀方面來說,反壟斷法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增強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實現社會整體效益,同時它禁止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又含有公平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