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磐安縣尚湖鎮(zhèn)中心小學 張華良
我們可以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起點,結合本地區(qū)本學校的特點,搭建開放的探究平臺,給學生無限的可能,讓學生的學習地點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時間不再局限于課堂的40分鐘。
1.利用學生知識的負遷移進行探究。太陽的內(nèi)部溫度高,外部溫度低,燒飯的時候,離火焰近的飯最先被燒焦,最上層的飯最后被燒焦,火銃外面溫度不是最高的,里面的溫度是最高的,這些是已有的經(jīng)驗。然而,酒精燈會不會一樣呢?也是里面溫度高,外面溫度低嗎?加熱的時候用哪部分火焰最為恰當?已有的知識可以遷移,但不一定完全正確。當知識碰撞引起智慧的火花的時候,是教師引領學生探究的最好時刻。學生開始的時候設計不出完美的探究方案,教師可以一步一步引導。在知識遷移容易發(fā)生錯誤的地方,教師就要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入手,給學生探究的空間。
2.給學生指定的任務,引領學生探究。學生都是喜歡活動的,特別是小學生。在擺的研究中,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同桌兩人為一個小組,一條細繩,給學生無限的探究空間。學生會想出多種方法,有用橡皮做擺錘的,有用小球做擺錘的,有將繩子直接纏繞在筆上增減擺繩的長短進行探究的,有上下移動擺錘的位置進行探究的。探究的熱情高漲,有些學生不需要用秒表計時也很快能得出結論。他們是這樣做的,增減擺錘的重量數(shù)秒記快慢,增減擺繩的長短數(shù)秒記快慢,一下子就把影響擺快慢的因素找到了。這種找到后的興奮簡直無法用語言描述,這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發(fā)現(xiàn)。
在基本了解擺錘、擺幅、擺長后,教師緊跟著給學生布置相關的任務,做一個一分鐘擺動固定次數(shù)的擺。學生在零亂的探究中歸入全班整齊劃一的探究。
3.根據(jù)教材設計的意圖,引領學生探究。其實,每一單元的教材在編寫的時候都有意圖。那就是先出現(xiàn)一些現(xiàn)象,再探究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原理,最后運用這樣的規(guī)則與原理。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如果切斷活動與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發(fā)展。
例如《沉與浮》單元,學生需要的基本知識框架就是物體在液體中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方向是豎直向上的,三大方法可以改變物體的沉與浮。一是改變自身重量,例如潛水艇;二是做成空心的,例如輪船;三是改變液體的濃度,例如馬鈴薯在鹽水中的沉浮變化。至于為什么會有浮力,浮力有多大,這些知識就讓學生在高一級的學習中探究,這符合知識的螺旋上升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4.要注意知識前后的聯(lián)系與對比。小學生的抽象對比能力還沒有充分發(fā)展,需要老師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的探究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固體、液體、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學生通過學習都有這樣的認知。學生往往會認為液體的膨脹大于氣體的膨脹。教材中,處理液體的膨脹是通過細導管的方法,空氣的膨脹采用的是試管上面套上氣球的方法。學生誤以為液體的膨脹比氣體膨脹明顯,這是因為沒有放在相同體積、相同膨脹范圍內(nèi)。
針對以上學生容易發(fā)生錯誤的現(xiàn)象,我故意給同樣的試管扎上氣球皮,一個里面是水,一個是空氣,進行對比試驗。學生直觀探究后對液體與氣體的膨脹就有了非常明顯的了解。
科學課堂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開放的課堂最能體現(xiàn)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內(nèi)容、方式、環(huán)境、學習等都沒有強制的規(guī)定,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使我們的探究活動更加開放,順應學生的學習。
1.學習內(nèi)容的開放助推學生探究。內(nèi)容的開放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科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是科學。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非常有好處的。
學習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后,我給學生布置了課后探究的題目:春天,茄子育苗的時候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蓋著。有時候,我們先進行現(xiàn)象的觀察,再來研究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
2.學習方式的開放。下雨天授課《校園樹木》時,對于拓印樹皮部分,我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根木棍,將校園樹木照片做成了PPT,創(chuàng)新了探究的內(nèi)容與方式,又不違背教材的意圖。在教學六年級的《校園生物大搜查》時,我認為光認識書本的幾種生物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采用就近、方便探究的原則,切實利用農(nóng)村特有的特點,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如,鳳仙花的種植、月相的變化、氣象觀察等都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沒有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根本無法完成。
3.學習時間的開放。科學的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人類的科學發(fā)展史就是一個不斷觀察的歷史。40分鐘的一堂課是無法完成需要長時間觀察的內(nèi)容的。怎樣讓一堂課更加飽滿,更富于學生的科學探究呢?
觀察星空是一個需要時間和適合天氣的持久的活動。一個有一定難度的探究更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結合網(wǎng)絡平臺學習,了解宇宙星空的相關知識,利用星空地圖、奧利奧餅干(黑與白)做月相的變化模擬實驗,都可以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不久的將來利用微信進行網(wǎng)絡學習與探究不是遙遠的夢想。
4.作業(yè)、評價等的多元開放。除了書面作業(yè),觀察、課后研究都是學生的作業(yè)。有些作業(yè)需要時間,更需要和他人的合作。種植鳳仙花、養(yǎng)蠶都需要一定的場地,還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記錄。這樣的作業(yè)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學生科學日記、種植成果展或者選取其中的一個小片段都可以成為學生的作業(yè)。
評價也不只是完成作業(yè)或者考試時的一個分數(shù)。教師要面對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給予一個及時的評價。學生的世界是一個天真無邪的世界,他們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只要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就要呵護好學生的學習欲望。蘭本達在處理學生的錯誤時是這樣回答的:“哦,你是這樣認為的。”蘭本達教授采用委婉的評價保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人生的走向都是一致的,活法取決于自己的選擇,科學探究也是這樣。實驗的目的不是結果與結論,而是探究的過程。
探究蒼耳種子的傳播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玩。走進蒼耳叢,種子扎在學生的衣服上、頭發(fā)上。教師完全不用管學生探究的過程,這就是目的教學法。我們不但要讓學生達到要求,還要重視過程,給予學生操作的自由。只要探究的材料對學生沒有傷害,教師就可以放手給學生探究。玩小磁鐵,就是給學生一堆材料,用磁鐵去吸引有鐵的材質(zhì)的物體。
小學科學本身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情趣。作為小學教師,你不可能把學生以后所學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這就是時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