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蘭 (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中心小學)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必要條件,更是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的目標之一。立足小學數學課堂,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數學學科,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靈活的、多樣的。教師在展示數學知識點的過程中,要強調課堂創(chuàng)新氛圍的營造,鼓勵學生進行數學想象,激發(fā)數學學習潛能。在學習“平移、旋轉、軸對稱”知識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體驗來引導學生認識平移、旋轉、軸對稱等概念。觀察教室的窗戶,開窗與關窗動作,讓學生體認軸對稱現(xiàn)象。拉開黑板,認識平移的過程。觀察教室門的運動,認識旋轉。這些生活現(xiàn)象學生既熟悉又可見,便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關聯(lián),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習“比例的意義”時,也可以結合身體各部位,讓學生思考都有哪些比例關系?如胳膊伸直與身高的比例是1:1;腳掌與身高的比例是1:7。在刑偵領域,警察往往通過犯罪嫌疑人的腳印來估算其身高等。這些鮮活的實例、趣味的講解方式更能夠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應用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數學探究活動,在數學問題探究中激活學生主動性,使他們能主動參與到數學問題的分析、思考、交流中,激發(fā)學生智慧的思維火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源于對數學問題的不斷探究,教師要結合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將實踐活動融入探究體驗中,讓學生從中感受數學的魅力與趣味。如在學習“長方體、正方體”時,單純講解長方體、正方體,讓學生計算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正方體的體積、表面積,顯然會顯得枯燥、無趣,也難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為此,我們引入學具,用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自己動手拼接不同長度、高度、寬度的長方體,觀察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接著,利用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去檢驗、計算長方體的體積是否等于“長×寬×高”。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拼接、去觀察、去計算,來強化對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激活,對數學的學習態(tài)度更加積極,更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學習“長度單位”時,很多學生對長度的概念、單位的大小認知感覺很模糊。教師一味地講解單位換算的方法,反而讓學生更難懂。我們結合生活體驗活動,讓學生尋找長度在100~200 毫米的物品、長度在15~25 厘米的物品、長度在1~2 米的物品,分別就其長短關系進行排序、比較。這樣一來,對于不同的單位理解學生逐漸清晰起來,也為后續(xù)進行單位換算奠定了思維基礎。
學習數學中,做練習題是鞏固數學知識點的重要途徑。結合不同教學內容,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引領,教師可以優(yōu)化課后練習,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視野。一方面強調練習題的靈活性。數學知識的學習、應用要注重靈活,不能固化。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也要突出靈活多樣的基本原則。在學習“小數加減法”時,列豎式計算帶小數的加減法需要學生把握計算的合理性、正確性和熟練性。有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引入購物小票,參照小票上購物清單,有名稱、有數量、有金額,讓學生結合購物小票內容計算一共花費多少錢;拿出一百元,應找零多少錢?雖然在該練習題中,融入了小數、加減計算等內容,但在教學設計上還存在不足。我們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以小組方式交流如何完成購物任務,讓學生在解題體驗中鍛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練習設計要具有開放性。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也要體現(xiàn)題型的多樣性、分層性、開放性。針對不同的數學知識點可以設置不同的題型,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造力。
總之,數學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積極搭建發(fā)散性數學課堂,引入生活化、趣味化、情境性問題,營造自主、寬松的思考氛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表現(xiàn)欲,引領學生參與數學探究與交流,讓學生從數學知識體驗中啟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同樣,教師還要關注課堂教學評價,以生為本,通過評價與激勵來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于質疑、勇于探究,發(fā)展數學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