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
摘要:文章對墨子的人才標準 “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中的“辯”字進行了深度分析,提出“思辯”“論辯”“行辯”在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獲取或培養(yǎng)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進一步厘清了墨子人才標準中“德行”“言談”“道術”的關系,同時提出“述作行融合、思論行呈遞進、德道術兼修”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主張。
關鍵詞:墨子;辯;教學主張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9C-0003-04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主張是教師在對教育哲學、教學哲學、教學追求、教學理解有一定認識的前提下對課堂教學形成的認識。[1]簡單地講,就是對課堂教學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認識與看法。由一名新教師成長為教學新秀、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甚至特級教師,是由一種教學品性逐漸形成的,即由具有一定教學風格的教師逐步成為具有自己教學主張的教師,而這一切必須基于自己的不斷思考以及對前人經驗的不斷探索與理解。
課堂是體現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教學質量好不好,中心是學生,關鍵在教師,主要在于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讓學生得到充分的學習與體驗??v觀當前職業(yè)學校的課堂教學,總體呈現出課堂不活、學生不動、教師不笑的“三不”尷尬場面,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
墨子是諸子百家中的重要人物,所創(chuàng)建的墨學在當時被稱道為“顯學”,內含邏輯學、物理學、光學、數學等豐富內容,值得現代學者去探究。從“工匠”“技術”“上傳下教”“兼愛”“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等角度來看,墨學則更值得職業(yè)教育學者去研究、思考與借鑒。
二、墨子“辯”思想與現代職業(yè)學校課堂教學
《墨子》中有大量關于“辯”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墨子對“辯”的理解以及墨子及其弟子與他人的辯論上,最為典型的是墨子對賢士標準的定義,即“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2],從字面的邏輯關系上看,三者應該是并列的,即“厚德行、辯言談、博道術”。追尋內在的邏輯關系,不難發(fā)現,辯不僅是目標,也是手段,“厚德行、博道術”均是以“辯”為路徑達成的。解決前文所述當前職業(yè)學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墨子所言可提供參考。由于古文中的“辯”與“辨”表示同一種涵義,為了尊重墨子的原意,以下均統(tǒng)一寫成“辯”。
(一)課堂教學需要“思辯”
“思辯”是解決教師如何教與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沒有“思辯”,教師教的方法就會僵化,手段就會單一,過程就會凌亂;學生學的過程就會缺少問題,學的思維就會“斷片”,學的效果就會打折。教師的“思辯”是讓課堂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學生的“思辯”是讓自己跟上教師教的節(jié)奏。只有兩者都得到落實,后續(xù)的課堂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與學才能達到真正的融合。
(二)課堂教學需要“論辯”
這里的“論辯”即我們通常說的“辯論”,課堂沒有活起來,是因為課堂沒有學生參與,而參與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課堂辯論。課堂需要交流,而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動嘴,動嘴不僅是一種表達,而且是學生思維的呈現。如何論?怎么論?論的過程就是一種“思辯”過程。同時,通過課堂“辯論”澄清想法、形成觀點,從而達成知識的內化,這顯然就是學習過程。可見,在課堂中掀起“辯論”的氛圍十分必要。
(三)課堂教學需要“行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3]知行合一是學習的重要形式,不僅要在課堂上重視“行”,還要充分發(fā)揮“辯”的作用,作業(yè)如何布置?作業(yè)與課堂教學內容有何關系?學生實踐的可能性如何?實踐項目之間有何關聯(lián)?實踐過程中會產生什么問題?等等。“行”的過程是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過程,但一定是基于“思辯”的“行”。
所以,墨子之“辯”在課堂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利用好“辯”的方法與路徑,教學必定會產生顯著的效果。
三、墨子之“辯”的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主張
(一)知識獲取的主張:述作行融合
墨子把知識分為三類,即聞知、親知與說知,如何獲取這三類知識?應該做到“述作行融合”。
1.聞知:在辨別中傳承。所謂聞知,就是通過學習經驗性知識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墨子謂之為“述”,即“傳承”的過程。墨子的聞知的主要內容是“圣王之道”,就是古人傳承下來的經驗與做法。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就是書本性知識、經驗性知識、口述性知識等等,主要通過口口相傳、傳(講)授性方式獲得。由于經驗性知識存在認識的局限性、時空的跨躍性以及地域的差異性,不是所有傳授性、經驗性知識都是正確的,需要學習者能基于自己的認知水平,辨別出知識的科學性與準確性,辨別的方法可采用比較法,通過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獲得新的認知,并不斷地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2.親知:在行動中體驗。所謂親知,就是通過親身實踐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墨子謂之為“行”,即實踐的過程。馬克思認為,知識來源于生產勞動。勞動可以促成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協(xié)同下的學習體驗更為深刻,知識掌握率更高。親知不僅獲得體驗,還能驗證“聞知”。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練習法、實驗法、表演法、實習(訓)、勞動等等,達到感知、感想與感悟的一致,從而獲得新的體會與認知。
3.說知:在推理中創(chuàng)新。所謂說知,就是利用現有知識進行推理并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墨子謂之為“作”,即“創(chuàng)新”的過程。人的成長過程是知識不斷豐富的過程,大多數知識是來源于知識重組與推演,而知識重組與推演的過程中,有新知識、新結論的產生,也有獲取知識方法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所以,說知的過程就是一個創(chuàng)新和自我學習提高的過程,常用的方法就是推理與探究,如證明法、情境法、項目法、任務法等等。
墨子重視經驗的傳承,青睞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注重親身實踐。他認為,優(yōu)秀人才應該是既“述”又“作”,但同時必須注重“行”,正如他一直通過實踐來落實自己的主張與觀點。所以,“述”與“作”是學習的兩種意識,而“行”就是“述”與“作”的基礎,也是“述”與“作”的重要手段,起到很好的橋梁與引線作用。在知識學習方面,職業(yè)學校課堂教學要大力提倡充分地繼承(述)、不斷地創(chuàng)新(作)、勇敢地實踐(行),并有機融合,才能適應新時代職業(yè)教育對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
(二)能力提高的主張:思論行遞進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基于學,學基于做,教學做合一,才是真正的學習。教學做都是“行”的具體呈現,而“行”又是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墨子之“辯”從另一角度把“思辯”“論辯”“行辯”有序地串聯(lián)起來,從邏輯思維的層面強化了思考、踐行與呈現在課堂內外的遞進性和科學性,突出了學生的判斷、推理、語言表達、獨立思考、觀點論證、技能實踐、創(chuàng)新實踐等能力的提升要求。
1.思辯:理性學習的思考。不同的知識與內容,學習的路徑與方法是不同的。墨子把知識分成“聞知、親知、說知”三類,說明知識的學習可以根據不同類型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具備對知識分類和學習方法選擇的能力,這本身就是學生判斷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體現,也是理性學習的體現。大量文獻及實踐表明,職業(yè)學校學生學習最大的障礙是興趣不高,導致其學習興趣喪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掌握不了學習方法,而學會對學習內容的理性思辨正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2.論辯:理性思考的實踐。論辯即深度參與的表達。墨子提及的“辯談”“辯言”是“論辯”的兩種狀態(tài)和層次。從哲學層面考慮,教育哲學研究最核心的方法是論辯,就是建立在理性數據和證據基礎上的分析、判斷、推理、對話、理解并提出新觀點的批判性思想活動。[4]通過“論辯”可以鞏固已學知識,形成思想、觀點、主張。墨子所進行的“論辯”,不只是一種說理,也不是通過論辯讓別人理屈詞窮,而是希望通過論辯使自己的觀點與主張獲得別人的認可,同時不斷修正與豐富完善自己的主張,從而使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得到鞏固與發(fā)揚。目前的職業(yè)學校課堂中,大多數學生是沉默的,學生基礎薄弱,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學生參與教與學活動少也是不爭的事實,沒有參與,沒有辯論,必然會影響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所以,在職業(yè)學校課堂中要讓學生“辯起來”,課堂才能“活起來”“動起來”“樂起來”,建議教師可以經常性采用演講法、辯論法、討論法、對話法等教學方法。
3.行辯:觀點主張的提升。“思辨”是思考,“論辯”是表達,“行辯”就是觀點與主張的落地,是進一步驗證觀點與主張的重要手段與方法?!靶修q”是知行合一的體現,是學以致用的呈現,也是對觀點主張的驗證過程,還是一個重新認識、重新理解的過程,是觀點、主張及思想不斷完善的過程,且是基于“思辯”的行動。通過“行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合作能力、耐挫能力、理財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能力等,從而指導生活與生產實踐。這與核心素養(yǎng)中的“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是不謀而合的,具體表現在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健康生活(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責任擔當(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實踐創(chuàng)新(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等方面。[5]職校生較普通高中生要提前面對社會及生活的挑戰(zhàn),而面對這些挑戰(zhàn)所需要的能力,必須通過有限的課程、有限的教學得到培育,而這些能力與素養(yǎng)正是當前職業(yè)學校學生亟需加強的。所以,“行辯”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思辯”“論辯”“行辯”相互不是隔閡的,而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均指向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路徑。
(三)素質提升的呈現:德道術兼修
當前職業(yè)學校學生培養(yǎng)目標重點體現在“厚德行”與“博道術”上,即品德品行厚實,技藝技能廣博。“德”與“行”“道”與“術”各是一個內與外的關系,各是一個內與外的有機統(tǒng)一體,即內在的品德與外在的品行應該一致,內在的技藝與外在的技術應該有機統(tǒng)一。當然,墨子眼中的“道”不僅是指技藝水平,還有規(guī)律、方法、道義等多層含義。但從未來工匠培養(yǎng)角度,筆者傾向于“道術”指向工匠的技能、技術與技藝。又因為德與行是相近的,故把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德行道術兼修”簡化為“德道術兼修”。
“德道術”是知識技能學習的原則。人的成長與學習,與大自然一樣,必須遵循規(guī)律與原則,“德行”“道術”也是千百年形成的規(guī)律與準則,是人類存在于這個世界的寶貴經驗。個體的學習過程,是對經驗的認識、理解、內化與修為的過程,而這些修為的內容又成為自己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的準則,通過不斷強化與修正,知識技能獲得不斷豐富與完善。所以,在“思辯、論辯、行辯”過程中,要尊重規(guī)律、遵循規(guī)律,依照規(guī)律學習。
“德術道”相統(tǒng)一。知識積累的過程,能力以及素養(yǎng)提升的過程,就是人的成長過程,三者相互促進。換言之,個人所取得的成績,最終應該聚焦于人的“德行”與“道術”,“德”“術”“道”從三個不同層面反映未來工匠的具體要求,即技術高超、技藝精湛、品德高尚。這與現代職業(yè)教育中所提及的立德樹人、成人成才、工匠精神等觀念是契合的。
人的修為不是獨立的,而是隨著人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逐步發(fā)展的,技藝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德行的提升是一個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進“術”的過程,守“道”修“德”,從而達到共同“修煉”。反之,內外不一致,左右不一致,就會導致發(fā)展不協(xié)調,就會出現認知與發(fā)展的矛盾。所以,職校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就是一個“德道術兼修”的過程。
在知識學習上主張“述作行融合”,在能力提高上主張“思論行遞進”,在素質提升上主張“德道術兼修”,這是基于墨子職業(yè)教育思想提煉出的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主張,三者充分體現目標達成的整體性與全面性。在這一主張中,“辯”始終貫穿其中,是實現這一教學主張的重要路徑與方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職業(yè)教育文化的根脈,我們要追尋千年歷史,尋根立魂,堅持文化自信,追求卓越匠心![6]墨子“辯”的思想蘊藏著很多與職業(yè)教育相關的思想文化財富,如何將其教學主張落地,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也是對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的新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建軍.教學主張: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維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8).
[2]方勇.《墨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2015.
[3]方明.陶行知教育文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石中英.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研究方法的“論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5).
[5]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2).
[6]魯昕.在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堅定職業(yè)教育文化自信[A].江蘇職教教師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啟動儀式暨第二屆長三角職教教育高峰論壇, 2019.
責任編輯:王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