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潤昊 趙凌銳 師英杰
摘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切的院校教育都立足于人的自身建設,而充分實現(xiàn)學員的主體作用,將為院校培養(yǎng)適應實戰(zhàn)需要的軍事人才提供基本遵循。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貫徹“學員為本”的教學理念,把握“為戰(zhàn)育人”的教學要務,直面院校教學痼疾,創(chuàng)新地將美育及歷史自信培育上升為學員教學動能開發(fā)的兩大抓手,致力營造“平時敢質疑,戰(zhàn)時不變質”的教學氛圍,為院校育魂工程推進和軍隊戰(zhàn)斗潛力挖掘探索道路。
關鍵詞:教學;美學教育;歷史自信;育魂工程
著名導演謝晉曾說,“拍電影就像掬一捧水,哪里不準就漏一點,哪里不嚴就漏一點,漏著漏著就漏光了?!鼻∷圃盒=虒W,在教學育人方面,為了不陷入“漏水”怪圈,從一開始就要把位定準,把標準立高,把眼光放遠。
一、舉旗定向,明辨教育教學本位
關于教學,蘇格拉底有一段經典的論述:知識之獲得好比嬰兒之降生,產婦乃學生,教師為助產士,而嬰孩就是觀念。教師的教學類似產婆將胎兒“引出”,產婆無法由外往內地賜給產婦嬰兒,只能“由內往外”地將胎兒接生下來。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只有遵循“教員為輔、學員為主”的客觀規(guī)律,才能實現(xiàn)傳道授業(yè)的最佳狀態(tài)――教學相長。
研究顯示,評價高等院校教學水平的一般標準是公開原則下的教育目的及其實現(xiàn)情況,其中包含學術聲譽、招生選擇性、師資力量、財政資源、學生滿意程度等具體指標。顯然地,我們的一切教學保障都在追求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和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卻容易忽視學員在教學互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教員為實現(xiàn)以學員主動性為前提的“教學相長”的相關教育輔導。
二、直面問題,重塑機制不破不立
(一)教學供給側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何謂共贏?前提是共享。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唯有洞悉“教”與“學”雙方面的病灶,才能對癥下藥。
關于教學,古有“傳道授業(yè)解惑”,今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都說明文化是觸及靈魂的說教,但由于走心需要“用心”,要做冷板凳,我們就知難而退、守舊不前了。看上去人人在談文化強校,卻鮮有人先用文化感動自己;總希望通過教育改革提升課堂效率,卻不用教育本身解決問題,只是抱怨制度、呼喚改革、期待輸血,到頭來誤人誤己,原地打轉。
(二)學員主體側
對院校學員而言,文化說教與專業(yè)輔導比比皆是,卻始終缺乏那種文化甄別力;對未來指揮員而言,坐下來侃侃而談、頭腦風暴也不難,難的是在緊要關頭、危難時刻,在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冷靜的時候,保持相對的平靜和理智,然后統(tǒng)籌運作,打開局面。
院校各類文化教學安排豐富多彩,卻出現(xiàn)一種情況:往往參加讀書節(jié)的是這幾個人,搞歌詠演講的還是這幾個人,參加學術競賽的是這幾個人,課堂上積極發(fā)言、有的講的還是這幾個人。我們愿意看到技高一籌的人出類拔萃,更希望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真正感受到文化活動的魅力,而不是永遠當觀眾、聽眾,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
三、全局把握,改革矛頭瞄準教學
《說文解字》講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受其影響,許多老師只把傳授知識視為本職工作,學生從小就少有批判和質疑精神。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向學生發(fā)出的力被學生單純的吸收,并未產生同樣大小甚至更大的反作用力,力與力之間不能形成共鳴共振,猶如光進入黑洞,永遠沒有反射出來的可能。教與學的境界從“見山是山”上升到“見山不是山”,再到“見山還是山”,這就是“啟發(fā)式教學”。
對教師而言,要正確把握“發(fā)散”與“收斂”的辯證關系。第一是通過“聯(lián)想”與“跳躍”實現(xiàn)對知識和問題的拓展,表現(xiàn)為一種涉及范圍很大的“發(fā)散”。教育者不僅要把思維的風箏放出去,還要收得回來。這就要學會“收斂”。只有把最核心、涉及方法論的東西教給學生,才算成功??偠灾?,“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p>
對學員而言,啟發(fā)式教學同樣適用。被教育者的聯(lián)想,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學員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要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雙向互動達到充實、豐富知識經驗的目的。由此看來,教育者教育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被教育者的分析與判斷能力。
如果課堂變得鴉雀無聲,學員們墨守成規(guī),只在聆聽和確認,不再質疑,那是相當可怕的。而激發(fā)這種教學自信力,所謂“啟發(fā)式教學”也就進入了更高的階段――反饋式教學。
四、重點突破,提智育魂學員為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的歸宿于人的自身建設。我們的主業(yè)是教學,沒有“學”的反饋,“教”也是低效的。何謂“反向設計”?不僅要“obtian”,更要“debate”。
(一)立足實際的美學教育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就是在熏陶和感發(fā)中對人的精神起一種激勵凈化的作用。從功用看,德育作用于人的良知,智育作用于人的思維,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層面。最近幾年我們強調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也是發(fā)揮學員本體作用的重要目標之一,就這個目標而言,美育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培育院校特色的歷史自信
今天的院校教育,大多數(shù)人只有“器”層面的實踐,缺乏“道”層面的探索。單憑氣勢鼓舞本身就是乏力的,沖動不等于血性,我們亟需的,是不依賴于情境而持續(xù)作用的“內勁”,一種精魂,它發(fā)源于歷史,立足在人,人在魂在,召之即來。而學員文化自信的樹立,根本要靠特色歷史底蘊的傳承。
一位歐洲學者說:“中國對我們構不成威脅,因為它沒有精神價值輸出?!蔽鞣絿覍ξ覈庾R形態(tài)領域的滲透是長期的、復雜的,只有開發(fā)自己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在文化上有一個“陣地”,為學員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者應該清楚,我們培養(yǎng)的,是未來部隊乃至國家社會的精英,“樹人”不僅要立智,更要“育魂”。院校教育不是“授藝”,而是一種由體入魂、事半功倍的涵養(yǎng),我稱之為――心術。
參考文獻:
[1]郭勤等.對新形勢下加強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學報,2008(12).
[2]路緒峰.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增強軍校思政教育實際[J].教育教學論壇,2012(10).
[3]余秋雨.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G].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15-99.
[4]張梅山.育魂[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3-22.
[5]陸挺,徐宏.人文通識講演錄[G].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