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
古典川菜 源于春秋,揚名兩宋
川菜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到唐宋時期,成都是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繁榮的經(jīng)濟(jì)催生出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也促使川味菜系在宋代正式形成。
宋朝,在中國的歷史上絕對是一個經(jīng)濟(jì)、文化、科技水平都十分發(fā)達(dá)的朝代,一個國家貢獻(xiàn)了世界60%的GDP,富庶沒得說。經(jīng)濟(jì)水平上去了,在飲食方面就不能僅限于“溫飽”了。人們開始追求美食的“精益求精”,于是煎、炸、烹、煮等烹飪技藝都用上了,天上飛的、地下跑的、番邦來的都被端上了桌。以汴京菜為代表的宋朝都市菜系結(jié)構(gòu)越發(fā)明朗起來,最終分為南食、北食和川菜。
川菜之名也是在宋代正式見于典籍,亦在此時走出巴蜀,揚名于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與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開封出現(xiàn)了川食店,“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另外,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六《面食店》說:“向者汴京開南食面店,川飯分茶,以備江南往來士夫……”在都城開設(shè)的“四川飯店”中,以面食和肉食為主,其中還提到了一種少見的烹煮方式“燠”:將肉類在油中熬熟,拌以鹽、酒和佐料,油漬在甕中,以備取食的腌藏方法就被稱為“燠”。
銅山“三蘇”與眉山“三蘇”對川菜的傳播
川菜盛行,口味重要,當(dāng)然還離不開“宣傳”。提起川菜的影響,人們想到銅山“三蘇”和眉山“三蘇”。銅山“三蘇”是蘇易簡和他的兩個孫子蘇舜欽、蘇舜元??赡芤驗樽鎸O三人在外做官時間多,(詩詞)作品較少,名氣遠(yuǎn)不如眉山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宋太宗問蘇易簡“食品稱珍,何物為最”?蘇易簡說“物無定味,適口者珍”,并且講了一個自己醉酒醒后喝泡菜水的故事,故事略帶點小幽默具體不表,但這簡簡單單八個字,卻道出了飲食的最高境界,也道出了生活的真諦。
眉山“三蘇”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蘇軾對烹飪頗有研究,著有《老饕賦》《菜羹賦》等文章,能親自主庖,創(chuàng)制了東坡羹、玉糝羹,在黃州總結(jié)了燒豬肉的十三字訣。在今四川以“東坡”命名的菜,尚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墨魚等菜品,足見其對后世烹飪的影響。
川菜美食舌尖上的眷戀
回顧蘇東坡的一生,他多半時間是在杭州、海南等地,但是川菜卻是舌尖上的眷戀?!盃€烝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細(xì)履幽畦掇芳辣。茵陳甘菊不負(fù)渠,繪縷堆盤纖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鐵甲。豈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牙寒更茁。久拋菘葛猶細(xì)事,苦筍江豚那忍說。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并發(fā)脫?!边@是蘇東坡身居外地,在一個苦寒的早春,看到北地藕圃蕭索,憶念蜀蔬之富,于是寫下的《春菜》詩。詩中除了盤點家鄉(xiāng)的美味,更是揚言明年就遞上“辭職報告”,流露出在“齒搖發(fā)脫”之前就能回到故里,再吃一次家鄉(xiāng)美味的菜蔬制品的渴望。這里提到的青蒿涼餅現(xiàn)在依舊是舌尖上的美味,是用青蒿汁合面烹制而成。同時,細(xì)數(shù)了茵陳、大頭菜、菠菜等美食。
蘇東坡的另一首《蔬園雜詠五首·其四》中這樣寫道:“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殽。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一個昏暗陰雨、霧氣朦朧的天氣,宛如蜀地的陰雨天。兒女都在廚房準(zhǔn)備吃食,有酒有肉,誘人的香味飄出廚房,散進(jìn)了他所在的小屋,竄入他的鼻息。他呆呆望著窗外的綿綿細(xì)雨,聞著混有酒肉香味的潤濕空氣,恍恍惚惚覺得此時、此身就在蜀地。在這樣情景中,他想到了四川的美食,一種叫豌巢的小吃。巢菜有大巢、小巢之分,均為豆科野豌豆屬植物。大巢就是豌巢,小巢又名野蠶豆。而“籠餅”,按陸游的自注“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可知,“一盤籠餅是豌巢”指的就是一盤包有豬肉和豌豆(苗)做餡兒的“饅頭”。根據(jù)現(xiàn)在對食物的精細(xì)分類,確切地來說,這已經(jīng)不叫饅頭,而叫包子。
就地取材,烹制川味美食
蘇東坡不僅會吃,而且會做,著名的東坡肉就是他創(chuàng)新的?!敦i肉頌》中記載了東坡肉的做法: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的另外一首詩中則寫了川菜春鳩膾芹菜的作法?!稏|坡八首》中寫道:“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睂懺姇r,蘇東坡左遷黃州任團(tuán)練副史,沒有實權(quán),俸祿低微,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好在朋友替他向官府求來一塊荒地,于是安之若素的蘇東坡拖家?guī)Э诘剡^起了陶淵明般的生活。開荒,取名東坡,蓋草房子,取名雪堂。一日天寒大雪,蘇東坡在自己菜地發(fā)現(xiàn)一寸嫩綠色的芹菜,于是他便想“這芹菜什么時候能長起來,好膾春鳩吃呢?!痹娭械拇壶F就是斑鳩。春鳩膾芹菜是取斑鳩胸脯肉,精切細(xì)絲,再切芹菜、姜絲、丁香干絲若干,用雞蛋清拌好斑鳩絲,擱芡抓勻,鍋中燒熱茶油,將斑鳩絲投鍋里炸散撈起,將芹菜、姜絲、丁香干絲清炒,八成熟時,復(fù)投入斑鳩絲,佐鹽、胡椒粉、蔥花合炒。芹菜的清香、鳩絲的鮮嫩,讓人念念不忘。
愛生活的蜀人“基因”
蘇東坡的仕途并不順利,雖然屢屢被貶,卻依舊在詩中表達(dá)出對生活的熱愛。這源于他的蜀人“基因”。蘇東坡在《和子由蠶市》回憶道:“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千人耕種萬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閑。閑時尚以蠶為市,共忘辛苦逐欣歡。”衣食苦艱,卻偏好游樂,且不知還。千人耕種萬人食,何其辛苦,卻非得要有一春之閑。閑時,“共忘辛苦逐欣歡”,只說高興,不提辛苦。四川人向來熱愛生活,蘇東坡一生對生活充滿熱情,愿意享受生活,這當(dāng)中有家鄉(xiāng)對他的影響。
另外,蘇東坡《仇池筆記》中,還介紹了這樣一段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后唐時太正人,宋初官拜安國軍節(jié)度,死后加封中書令),既平蜀,饑甚,入一村寺,主僧醉,甚箕踞,公欲斬之,僧應(yīng)對不懼,公奇之,公求蔬食,云有肉無蔬,愧蒸豬頭,甚美,公喜,問‘止能飲酒食肉耶,尚有他技也?僧言能詩,公令賦蒸豚,立成云:‘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薦,香軟真堪玉箸挑。若把膻根來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條。公大喜,與紫衣師號?!边@里是說,把豬頭洗凈刮光,去骨,以鹽、姜等調(diào)料抹其四周,用芭蕉葉子裹住,入籠猛火蒸一、二小時,待熟后再用杏子醬淋一淋就可以吃了。東坡蒸豬頭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四川地方名菜之一。此菜對火候要求極為嚴(yán)格,成品保持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色澤醬紅光亮,肉質(zhì)酥爛,肥而不膩。
蘇東坡像很多蜀人一樣,從小愛吃竹筍。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有一則“傍林鮮”,記載了蘇東坡、文與可和竹筍的故事:夏初林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文與可守臨川,正與家人煨筍午飯,忽得東坡書,詩云:“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不覺噴飯滿案,想作此供也。大凡筍貴甘鮮,不當(dāng)與肉為友。今俗庖多雜以肉,不才有小人,便壞君子?!叭魧Υ司纱蠼溃篱g哪有揚州鶴”,東坡之意微矣。竹筍初露,刨出就竹葉點火煨熟,多么富有詩情畫意的畫面,稱之為“傍林鮮”,真是恰如其分。東坡嘗云:“或為予言,草木之長,常在昧明間。早起伺之,乃見其拔起數(shù)寸,竹筍尤甚。”文與可官至臨川太守,卻沒有肉吃,中午與家人一起煨筍下飯,可見他是個清官。
蘇東坡筆下的美食,很多被重新呈現(xiàn)餐席之上,依舊是讓人留連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