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春平, 莫梅清, 冼忠亮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 廣東 肇慶 526000)
鼻咽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是指發(fā)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1]。 鼻咽癌大多對放射治療具有中度敏感性, 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 研究[2]表明, 放射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可將5 年生存率提高6%, 無事件生存率提高10%。研究[3]表明, 常規(guī)放療治療時行同期放化療是局部鼻咽癌的標準治療方案。 調強放療是一種常見的放射治療方案, 能夠保護正常組織, 被認為是鼻咽癌放射治療的首選方案, 但仍存在復發(fā)的可能, 在此基礎上配合新輔助化療也難以真正降低遠處轉移率。 因此, 尋求新的與調強放療結合的綜合治療模式至關重要。 近年來, 尼妥珠單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臨床治療中日益常見。 本研究探討新輔助化療后同步放化療聯(lián)合尼妥珠單抗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臨床價值, 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3 月收治的 60 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經(jīng)病理證實為初治鼻咽癌; ②KPS 評分≥70 分; ③胸腹部增強 CT、 骨 ECT 等檢查無遠處轉移; ④自愿參與, 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預計生存期<6 個月; ②存在放化療禁忌證; ③發(fā)生遠處轉移;④合并其他部位或系統(tǒng)惡性腫瘤。 根據(jù)數(shù)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 均采用鼻咽癌2008 分期。 對照組男21 例, 女 9 例; 年齡 24 ~ 75 歲, 平均年齡 (57.64 ± 1.27)歲; TNM 分期: T1 1 例, T2 11 例, T3 8 例, T4 10 例; N0 2例, N1 7 例, N2 19 例, N3 2 例; Ⅲ期 16 例, Ⅳa 期 14 例。觀察組男 20 例, 女10 例; 年齡 24 ~ 75 歲, 平均年齡 (57.50± 1.25) 歲; TNM 分期, T1 1 例, T2 8 例, T3 9 例, T4 12 例;N0 2 例, N1 6 例, N2 19 例, N3 3 例; Ⅲ期 14 例, Ⅳa 期 16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 >0.05), 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新輔助化療后行調強放射治療聯(lián)合奈達鉑同步化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尼妥珠單抗治療。 ①新輔助化療: 第 1 d 靜脈滴注紫杉醇脂質體 135 ~ 175 mg/m2; 靜脈滴注順鉑 80 mg/m2(分 3 d); 5-FU 1 000 mg·m-2·d-1, CIV 96 h,21 d 為 1 個周期, 治療 2 個周期。 ②調強放射治療: 鼻咽原發(fā)病灶處方劑量為 70 ~72 Gy, 頸部轉移淋巴結為 64 ~68 Gy,高危區(qū)為 60 Gy, 低危區(qū)為 54 Gy, 分割次數(shù)為 30 ~ 33 次, 1次 /d, 5 d/周, 共 6 ~ 7 周。 ③尼妥珠單抗治療: 靜脈滴注尼妥珠單抗注射液 (200 mg 稀釋于0.9%氯化鈉溶液 250 mL),從放療第 1 d 開始使用, 放療期間 1 次 /周, 共 6 ~ 7 次。 ④同期化療治療: 每周靜脈滴注奈達鉑 30 mg/m2, 共 6 ~ 7 次。
根據(jù) RECIST 實體瘤療效標準[4], 評定 3 個月、 6 個月和9 個月的完全緩解 (complete response, CR) 率及 2 年復發(fā)轉移率。 化療不良反應按美國國立癌癥中心通用毒性標準進行評定分級, 放療不良反應參考 RTOG 放射損傷評估標準。
采用 SPSS 23.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行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3 個月、 6 個月、 9 個月的完全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近期療效比較 [n (%)]
兩組的2 年復發(fā)轉移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復發(fā)轉移率比較 [n (%)]
早期不良反應主要為白細胞下降、 胃腸道反應、 咽痛、 皮膚反應、 口腔黏膜炎等。 不良反應均為0 ~3 級, 無4 級不良反應。 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可耐受, 未影響后續(xù)治療。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分級情況 (觀察組例數(shù)/對照組例數(shù))
新輔助化療是一種新型的化療形式, 一般用于放療之前,具有良好的效果, 有鮮明的特點和優(yōu)勢: ①無放療造成的纖維化, 局部血供良好, 可增加作用于病灶的藥物濃度; ②患者耐受性較高, 敏感性較強, 可殺滅遠處亞臨床轉移灶可能[4]。 因此, 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臨床治療中, 新輔助化療不失為良好的輔助性治療方案。
近年來, 特異性強、 毒副反應輕的靶向治療藥物成為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療的熱點之一。 研究[5]表明, 表皮生長因子的過度表達, 是導致鼻咽癌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鼻咽癌預后的一項危險因素。 尼妥珠單抗是一種人源化單克隆體藥物,能夠有效阻斷表皮生長因子的傳遞信號通路, 抑制其過度表達, 從而達到抑制腫瘤增殖和轉移的目的, 且不良反應少, 毒副作用輕,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已被廣泛應用于腦部、 肺部等惡性腫瘤的治療中[6]。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 3 個月、 6個月、 9 個月的完全緩解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兩組患者的2 年復發(fā)轉移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可能與納入樣本量少有關, 尚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另外,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 兩組患者的早期不良反應以1 ~2 級為主, 表明新輔助化療后同步放化療聯(lián)合尼妥珠單抗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未增加放療的副作用, 提示該靶向藥物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新輔助化療后同步放化療聯(lián)合尼妥珠單抗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 未增加放療的副作用, 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