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榮
摘 要:古詩節(jié)奏感強,語言精練,意境深遠,形象生動,內涵豐富,表現(xiàn)手法獨特。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美,從古詩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獲得啟示,受到熏陶,加強學生視、聽訓練,領會詩歌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關鍵詞:小學 古詩 意境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02
新《課標》推薦小學階段背誦古詩詞七十五首,進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的地位,古詩教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
一、吟誦古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在學古詩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古詩語言極富音樂美,在朗讀或吟誦中能充分發(fā)現(xiàn)詩歌的抒情、審美的藝術特點,加深對詩的理解,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理解詩意,領會情感。初讀詩文重整體感知,讓學生通過朗讀形成一個初步的感覺認知,把詩句讀正確、讀通順。學生在誦讀時眼、口、耳、心都調動起來,以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語氣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
在教學《敕勒歌》時,應先讀準確字音,“敕勒”讀“chìlè”,一個翹舌音一個邊音,“穹”讀qióng,“籠”讀lǒng,“見”在這里讀作xiàn,多音字“似”在這里讀sì。讀準字音后,還要讀好整首詩的節(jié)奏: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陰山|下”的節(jié)奏要讀出陰山的高大,“籠蓋|四野”要讀出草原的廣袤,“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兒長得茂盛,羊兒長得肥碩。草原的美景,牧民的幸福都流露出來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
古詩的教學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要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別樣的古詩天地。
1.教師語言豐富
古詩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豐富可以消除學習古詩的枯燥和無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以指導性的語言,引導學生注意古詩中的重點詞句,觀察畫面,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教學《敕勒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有哪些景物,如:
師:詩中哪句描寫圖中內容?生: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師:一陣風吹來,草被吹彎了,你們看到了什么?生:牛羊群。師:“風吹草低才看見牛羊”,你體會到了什么?生:這兒的草長得茂盛,牛羊吃得好長得壯。師:牛羊長得壯,這兒的牧民生活怎么樣?生:牧民生活很幸福。他們熱愛草原。師:請同學們讀出陰山的高大,田野的廣袤,牧民的幸福。
2.古詩新唱創(chuàng)情境
小學階段的古詩都有歌曲版,低年級學生隨著播放的歌曲吟唱,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記憶。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時,一旦背誦到幾十首后極易出現(xiàn)混淆,詞句張冠李戴。有了音樂曲調的幫助,容易正確記憶。少兒時期依靠音樂幫助掌握和學到的東西讓人終生受益。隨著吟唱熟知內容,把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需求。
3.借助掛圖引領學生進入詩歌意境
詩歌注重形象描繪,可以借助畫面展示美景,感受意境?!懂嫛愤@首詩就可以展示掛圖,根據(jù)詩中提到的景物,學生結合掛圖理解“山有色”“水無聲”“鳥不驚”,明白這只是一幅畫。教師的語言要體現(xiàn)啟發(fā)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上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將自己置身于詩歌的意境之中,從而與詩人產生共鳴,感受意境之美。
4.講故事激趣
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教學《七步詩》時,可先講述故事引入教學:曹丕即位后,變得非常猜忌,尤其猜忌當年的競爭者弟弟曹植。曹丕設計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斬首。曹植低吟片刻,看到侍從正在爐子上用鍋煮豆子,遂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敝v了故事,學生就不難理解意思:詩中暗諷曹丕不能容弟弟,曹丕聽了,內心慚愧,遂放了曹植。
5.簡筆畫配詩
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的意境、畫的神韻二者密不可分。教學古詩《登鸛雀樓》時,可令學生畫圖配詩,把遠山、黃河的壯觀景象,在鸛雀樓登高望遠的意境表現(xiàn)出來。
三、激發(fā)想象
教學古詩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jié)和場面。根據(jù)圖畫展開想象,鼓勵學生走進畫面,把畫變成自己的話:描繪看到的景色,抓住人物形神動作,講講故事,談談自己的感受。如教學古詩《江雪》時,指導學生理解“滅”和“獨”之后,學生結合簡筆畫大膽想象,說出四周圍的場景山峰連綿卻很空曠,沒有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這里只有漫天的大雪,山內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寬廣平靜的江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一個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一葉小舟,孤獨而寂然。寫出了詩人的失意和孤傲。
參考文獻:
[1] 涂培源《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教育評論》2001年第2期。
[2] 劉傳秋、張朵一《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國教師》2014年第20期。
[3] 耿輝《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西部素質教育》2017年第15期。
[4] 李湘富《基于寫作的方式進行古詩教學——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小學教學參考》2015年第19期。
[5] 周國慶《淺析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三不走”》,《當代教研論》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