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韋筱斌
(1.南寧市第四人民醫(yī)院輸血科,廣西 南寧 530023;2.廣西迪安速康醫(yī)學檢驗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7)
對于肝病患者而言,當PT或APTT>1.5倍正常值時,血漿在療活動性出血及預防活動性出血具用明顯效果[1]。隨著不規(guī)則抗體抗人球蛋白(抗IgG+C3d)檢測方法的應用,對于肝病治療多次輸血或大量輸注異體血漿,減少不規(guī)則抗體引起的輸血不良反應引起的不良反應起到較好效果,可以有效保障輸血環(huán)節(jié)安全[2]。我院對肝病患者輸注血漿的輸血檢驗質量和輸血安全控制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82例需要輸注血漿的肝病患者列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輸注血漿治療,根據數學隨機方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41例。其中,對照組男患者和女患者比例為76/65,年齡26-59歲,平均年齡(42.5±6.2)歲;觀察組男患者和女患者比例為78/63,年齡24-62歲,平均年齡(42.7±6.3)歲,兩組患者在基礎信息上無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輸血路徑。對供血者血漿、受血者樣本進行血型復核,并按常規(guī)核對血液資料并完善相關記錄,輸注血漿完成后對肝病患者進行凝血四項檢測,評估輸注后凝血功能變化。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增加以下質量控制措施。(1)為防止患者在輸血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對受血者及供血者血漿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檢測。(2)對供血者血漿與受血者血球進行配血,配血主要是檢出不相容抗體。(3)發(fā)血時雙人核對無誤后簽名,并標注發(fā)血時間,保證輸注及時,較少凝血因子的損耗及可能潛在的細菌污染。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輸血安全潛在風險發(fā)生,及輸血安全控制后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18.0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Mean±SD)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存在輸血安全潛在風險占1.42%;對照組存在輸血安全潛在風險占10.64%,兩組輸血安全潛在風險發(fā)生率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579,P=0.001<0.05)。
觀察組在凝血功能主要指標凝血酶原(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較對照組有明顯變化(P<0.05),凝血功能恢復優(yōu)于對照組,纖維蛋白原(Fib)兩組變化不時顯(P>0.05)。
肝病患者往往伴有凝血功能障礙,缺乏部分凝血因子,而血漿尤其是FFP內含的凝血因子用于補充肝病患者凝血因子一種比較好的血液成分,大量血漿置換對于肝衰竭患者已損傷肝功能起暫時的替代作用,為肝細胞再生修復贏得寶貴時間[3]。如果患者存在輸血歷史或妊娠史輸血患者,可能會出現免疫性抗Rh抗體,這也導致輸血前檢查尤為重要。此外,輸血前要進行血液抗體篩查,防止血液樣本無法使用。進行輸血安全管理能更好保存血液樣本,避免血液樣本發(fā)生凝結,導致血液樣本失效,再者血漿的及時輸注,能夠較好保存其中的凝血因子,提高輸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4]。
據相關文獻資料研究顯示,在輸血漿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十分重要,想要確保輸注血漿安全性,一般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1)嚴格控制血漿來源,在保存和使用前觀察血漿各方面情況,并核對使用者和提供者資料;(2)優(yōu)化血漿儲存環(huán)境,確保血漿庫保持恒溫,定時記錄血漿貯存儲溫度,保證血漿貯存環(huán)境良好。(3)從輸血科發(fā)出的血漿能及時輸注到肝病患者體內,減少血漿內凝血因子的損耗和提高輸血的安全性。
本文研究表明:在日常輸血漿過程中,通過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質量控制,能降低一系列風險,保證輸血安全,并增加臨床工作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在肝病患者輸注血漿過程中通過對各個環(huán)節(jié)質量控制,可以減少安全事故潛在風險,提高輸血漿安全性及輸注血漿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