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燕萍 (淮陰工學院)
便秘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統(tǒng)的一個常見的臨床癥候群。國內外的各項調查顯示,慢性便秘的發(fā)生率約為2%-10%,是常見的消化道癥狀。正常情況下,健康人每天排便1-2 次或每周3 次,如果排便時,伴有大便干燥硬結、排出困難、排便后有殘留感或不適感、腹?jié)M墜脹、頭昏乏力等痛苦癥狀時,排便間隔時間延長,都稱為便秘。排便時具有上述痛苦癥狀,即使每日排便1 次或數次,也應列為便秘。
便秘是一種可見于多種疾病的癥候群,便秘常使人痛苦不適,生活質量下降,原有疾病加重。便秘使體內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泄,糞便中大量有害物質久滯于消化道,有毒物質被自身吸收,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如:煩躁不安、精神不振、腹脹、食欲不振等,長期的便秘還有可能患結腸癌的危險。因便秘時排便,用力增加腹壓還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作等。
經過臨床的多年觀察,便秘的發(fā)生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最常見原發(fā)性持續(xù)性便秘,可能與飲食因素、身體因素、精神因素、炎癥刺激、藥物因素、排便習慣不良、水分丟失過多等。
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飲食過少、過于精細,食物中蛋白質、脂肪攝入多,膳食中雜糧少,粗纖維攝入不足,再加上飲水少,糞便形成的成分失當,對腸道的機械刺激不夠,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糞便中的水分被腸道吸收,糞便變得干燥,排出困難。
糞便的形成除了腸道內要有食物殘渣,還要有腸道的蠕動,久病臥床、年老體弱、孕產婦以及久坐辦公室不運動的人,膈肌、腹肌、肛門括約肌收縮力下降,腸道蠕動不足,糞便在腸道滯留時間長,同理,水分被腸道吸收,糞便干燥,導致糞便不易排出。
精神情緒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精神壓力過大,如工作遇到挫折、家庭突然變故等原因,當精神突然受到刺激,情緒就會變得激動或壓抑,刺激神經反射弧傳道系統(tǒng)發(fā)生障礙,高級中樞對副交感神經抑制加強,使分布在腸壁的胸交感神經作用明顯,腸道動力不足,因而產生便秘。
如果患有痔瘡、肛裂等肛門疾病,患者因為痔瘡出血、外痔、肛裂疼痛等原因,使得糞便在肛門口出口處不暢,再加上肛裂、痔瘡本身的炎癥引起的疼痛,因疼痛而懼怕排便,排便時間延長,長期下來,腸道對壓力的感受性降低,排便困難與肛門疾病反反復復,引發(fā)排便不暢。
生活習慣改變,如:熬夜,排便時間改變,強忍便意造成結腸的蠕動失常,長期有意識抑制排便,有意延長排便時間,如此反復,造成直腸、肛門對壓力的感受性降低,因而引起便秘。
長期食用鐵劑、鈣劑、胃粘膜保護藥、抗抑郁藥等患者,這些藥物在腸道部吸收緩慢,引起腸蠕動減慢,糞便在腸腔滯留時間長,引起便秘的發(fā)生。
嚴重的嘔吐、腹瀉、大量失液、失血、發(fā)熱,均可使腸道中糞便水分重吸收過多,形成燥糞而難以排出,引發(fā)便秘。
針對上述導致便秘的原因,采取相應對癥策略:調節(jié)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適合的運動、養(yǎng)成定時的排便習慣、避免濫用藥物,注意用藥個體化,合理使用潤腸通便藥物。
勸導患者調整每日的飲食成分。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比如:多飲水、菜汁、水果汁、蜂蜜汁。降低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進食含豐富纖維素的食物,比如:玉米、麥膠、香蕉、水果等。食物纖維有親水性,能吸收水分,使食物殘渣膨脹并形成潤滑凝膠。在腸道內易推動,殘渣能刺激腸的蠕動,有利于激發(fā)排便反射和排便意識。
根據患者的性別和體力等情況綜合參考,制定長期和容易達到的具體運動目標。如每日做體操、步行鍛煉等。如不能進行全身運動,要教患者做增強腹肌鍛煉,還可用排便動作鍛煉提肛肌的收縮。應鼓勵長期臥床患者做床上運動,可以做仰臥起坐,可以做平臥抬腿以及抬高臀部等。通過運動,增加肌肉的力量,使腹肌、腸道肌肉、膈肌及括約肌都得到鍛煉。
目的是軟化糞便,促進腸道動力,刺激排便。根據便秘的程度、類型和性質,選用合適的通便劑,要強調合適的用藥,教育病人杜絕濫用藥物,選用藥物應以減少副作用及藥物依賴為原則。
(1)潤滑性瀉藥。石蠟油能軟化大便,服用方法口服或灌腸都可以。由于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故以餐間服用較為合適。
(2) 高滲性瀉藥。比如:PEG 和聚二乙醇4000、山梨醇混合的電解質溶液、不吸收糖類乳果糖。乳果糖和山梨醇經結腸細菌降解為低分子酸類,增加糞便的滲透性和酸度。要掌握好劑量,減少對直腸激惹引起的副作用,達到通便的目的。
(3)老年便秘患者直腸內多存留大量糞便,可適當應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軟化糞便。利用肥皂的化學性和機械性刺激迫使糞便排出。
經過上述治療無效者,再做進一步檢查,包括內鏡檢查、影像檢查、功能檢查等。采取生物反饋治療、外科治療等治療手段,多數可改善癥狀,解除排便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