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媛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能力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為保證教學效果并順應教改的要求,教師要深度研究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設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從而保證高效利用課堂時間,全面提升個人能力。本文將重點研究在高中化學課堂如何滲透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31-0072-02
新課改的提出給教師提供了更為細化的教學目標,因此為滿足相應的要求,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從能力提升和科學素養(yǎng)生成的角度看待問題,基于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發(fā)展情況,解決知識內化和技能提升方面的問題,注入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對科學發(fā)展觀的認識程度,保證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師應當明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主體,因此各項活動的開展要能夠滿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要求。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
(一)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學生的行為由意識決定,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更為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自主探究的要求不高,導致學生出現機械學習的情況。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使學生明確學習化學的重要意義,提升學習的興趣,便于形成自主探究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學生認為高中化學具有邏輯性強且知識點復雜的特點,致使其在處理化學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畏難情緒,不愿意深入研究理論知識的應用方式,致使影響知識內化和技能掌握效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內容能夠順應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利用層層突破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逼近答案,刺激興趣的產生,調動學習積極性,形成長效的學習動機,為素質水平提升奠定基礎。
(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水平
化學學科充分體現出實驗的重要性,在過去實驗教學中,以教師獨立演示和學生按照教材中給定的步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為主,沒有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設定實驗流程的能力,對掌握科學探究步驟起到抑制作用,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滲透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能夠將學生的行為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學生自行設定探究流程,明確在科學探究中需要注意的內容,理順科學活動的研究步驟,深化科學素養(yǎng),了解實驗活動對于理論內化的積極作用?;瘜W核心素養(yǎng)中明確闡釋學生需要提升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結合限定條件和實驗現象分析其中隱含的知識內容,形成信息加工和處理的能力,從情感和理論掌握兩方面體現出對學生價值觀、科學觀和人生觀樹立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有擔當、有能力且具備高水平素養(yǎng)的新時代人才。
二、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
(一)整體把控化學教材
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以基礎理論內化為前提,而基礎理論基本來源于教材內容,因此教師要全面把控化學教材,探尋其中與社會生活接軌的內容,將此部分內容設定為拓展知識,在適當的時機引入,有效擴展學生的知識面?,F代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化學學科的作用,教師要能夠將此積極意義傳遞給學生,使其明確環(huán)境對于人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以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為著眼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變革,感受信息技術等對社會的優(yōu)化效用,逐漸滲透科學發(fā)展觀,提升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識程度。教材并不局限于在講解基礎知識的情況下使用,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與環(huán)境中,教師均不可凌駕于教材內容,要緊密結合內容的設置特點,增加可刺激興趣產生的內容,啟發(fā)學生感悟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實際意義。
(二)提升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
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可從多個角度探討,首先學生始終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人,無論何種教學方式都應當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階段的發(fā)展情況,從機械講解的氛圍中脫離出來,提升學生的地位,聯(lián)系身心發(fā)展所需要提升的部分,合理設定教學內容。其次,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新型教學方式,完善化學課堂的開展形式,增加信息技術等先進的教學工具,達到均衡學生發(fā)展的效果。最后,按照“4-S”的教學模式,從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出發(fā),考量其中可加入創(chuàng)新方法的環(huán)節(jié),保證整個教學環(huán)境的先進性。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化學與生活間的聯(lián)系緊密,教師要能夠發(fā)現生活中與理論知識本質相同的現象,引入生活化的素材,引導學生結合現有素材展開討論,分析其中所涵蓋的化學要素,深入探究實際生活現象與理論間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設化學情境要從知識內容內化和生活價值兩方面考慮,就知識內化來講,說明教師所設定的情境要與學生的認知處在同一層面,引入的內容學生更容易接受,可借助此種生活化場景解決理論知識學習上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而對于生活價值方面,教師要保證引入的社會現象可反映出化學的社會作用,通過深化“科學改變世界”的理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激發(fā)其服務于社會的高尚情感,啟發(fā)學生基于自身能力水平合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達到知識應用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有關有機物命名的知識時,教師可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給出一個新型滅火劑,通過介紹其主要成分引出有機物命名的問題,出示具體的分子式為,詢問學生依照此分子式能夠形成何種結構,并說出可能的名稱。學生回答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差別,對于相應的順序沒辦法確定,教師可利用學生的不確定性開啟有機物命名的道路,提升學生探究的興趣。
(四)設定符合情境的問題
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保證整節(jié)課程處在情感與理論相平衡層面的前提條件,但僅通過營造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無法保證學生持續(xù)保持學習的熱情,教師可利用設置問題或者探究活動的方式,抓住理論本質,深入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要注意選擇帶有啟發(fā)意味的問題,要由淺及深,逐漸提升問題的難度,切記一開始設定障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問題選取,結合學生的反饋,調整后續(xù)的問題。同時要保證問題要具備指向性,避免因問題設置的范圍較廣,使得學生無法確定思考的方向,影響課堂授課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有關原子結構的知識時,教師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一段節(jié)日期間燃放煙花的畫面,并提出問題:“同學們請你們開動腦筋想想產生此種想象的原因?”學生利用焰色反應回答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思考方向,接著啟發(fā)學生從原子、電子排布方式的角度解釋這一現象。學生表現出有些為難,此時教師可引出能量最低原理、基態(tài)原子、激發(fā)態(tài)原子和原子光譜的概念,并設置原子核外電子躍遷相關的實際問題,提升學生對于概念的辨別能力。
(五)注重化學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能夠驗證理論的真實性外,學生在實驗活動中可清楚地了解到科學探究的基本流程,使其在多個實驗活動的作用下明確化學學習中需要著重處理的內容,真正做到順應學科特點。為保證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在實驗開始前為學生普及整個實驗的注意事項,包括儀器連接等,充分展現整個實驗中要引起注意的部分,保障學生的安全,并且有些實驗需要精度較高的儀器,實驗室沒法提供此種儀器,教師可播放模擬實驗的動畫或者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滿足其強烈的好奇心。實驗設置的目的要符合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問題處理、分析數據和形成實驗報告的能力,滿足全面發(fā)展的需求。
例如,在講解有關化學反應速率的知識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演示與
的反應過程,并給出實驗數據:在密閉容器中兩種物質發(fā)生反應,在
末容器中含有
的
,通過上述的條件求出化學反應速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反應方程式,并在其下方標注好起始量、
末量和變化量,列出
,同理可得
、
。在學生得出具體數據后,教師結合學生討論時的表現,詢問學生:“在求解化學反應速率的過程中物質的平均反應速率是否為瞬時速率?在同一個化學反應中,不同物質的反應速率是否相同?”等問題,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化學反應速率的應用特點。結合上述實驗和數據分析過程,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考慮在同一容器中各物質反應速率比值的確定方法,基于實驗內容逐漸達到深入研究的效果,構建化學問題處理模型。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要求,教師要從課程目標設置和內容完善的角度入手,通過聯(lián)系現實情況和實際生產生活問題,提升學生對于化學現實作用的感悟程度,積極對接科學發(fā)展觀的建設要求,滲透社會價值。同時積極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使其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過程,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精神,確保學生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亞男.高中生化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7.
[2]張云紅.高中化學教師學科核心素養(yǎng)現狀的調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3]章艷.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化學“教—學—評”一體化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9.
[4]馬翠萃.促進化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思維可視化教學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5]李夢豪.融入化學史以培育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