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丹
中國有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梢哉f,幼兒期養(yǎng)成的習慣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最近,筆者發(fā)現(xiàn)當孩子們面對選擇時,往往會商量半天也沒有主意。這些孩子怎么連選擇都不會呢?游戲活動時,總有孩子站在一旁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孩子從小就被家長代替選擇,被家長大包大攬。當孩子長大后,為了以示尊重,家長才給出選擇的機會,但孩子卻迷茫了。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選擇力呢?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根據(jù)這一理論,筆者嘗試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用以下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的選擇力。
一、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游戲是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自愿進行的活動,所以筆者經(jīng)常問孩子:“今天你們想玩什么游戲呀?”孩子們會爭先恐后地說:“男女對抗賽、丟手絹、捉迷藏、跳繩……”對他們做出的選擇,必須尊重,讓孩子覺得游戲是他們自己的,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當孩子選擇了“今天玩什么”后,筆者接著提問“你們想怎么來玩這個游戲呢”?此時,孩子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有的合理,有的則不合理。針對他們提出的多種玩法,筆者讓他們試一試。例如,玩游戲“點心店”時,有孩子提出想做我們本地的燒餅。于是,筆者放手給他去做,讓他去嘗試。
在教學中,角色扮演是幼兒游戲的重點,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會安排能力強的孩子來扮演收銀員、老鷹等,安排能力差的孩子扮演顧客、小雞等。這樣往往會導致有些孩子會放棄自己的選擇,久而久之就放棄了選擇的意識。因此,教師可讓他們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去試一試、比一比,從而挖掘自身優(yōu)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體驗選擇的快樂。
在游戲中,孩子對游戲材料的要求,不在于他們的外表形象,而在于這些材料是否能成為玩具,是否能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游戲。他們常常自發(fā)地就地取材,比如拿積木搭高樓大廈、火箭、機器人等。如果這時成人按照自己的標準加以評判,指責孩子,就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而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力。
因游戲最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最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所以他們常常玩了還想玩,總也玩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在游戲前提問:“你們愿意什么時候再玩這個游戲?你們還想玩多久?”可以讓他們自己選擇合適的時間繼續(xù)玩。
二、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教師規(guī)定了幼兒什么時間干什么?怎么干?幼兒只是被動地按照教師的要求作息。怎樣培養(yǎng)幼兒主動選擇的權利呢?使他們學會選擇呢?筆者嘗試將自選這一形式引入幼兒的日常生活當中,為此開展了自選進餐、自選值日等活動,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進餐是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進餐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的生長發(fā)育和身心健康。先前,筆者是根據(jù)幼兒的進食量分配飯菜,受飯店自助餐的啟發(fā),跟班上其他老師商量后,決定將飯量分配制度改為自選。例如,班上飯量比較小的孩子,平時拿到飯就發(fā)愁,頓頓都要吃到最后。實施自選進餐飯量制度后,他們不但增加了進餐的興趣,也意識到了自己選擇的權利和責任,越來越愿意參與選擇,說出自己真實的需要,不再猶猶豫豫,能自己拿主意。
孩子們都比較喜歡值日生工作,以前的值日生都是筆者安排,如果放手讓孩子們自主選擇呢?一定是培養(yǎng)他們選擇能力的好機會。因此,筆者把屬于孩子選擇的權利交還給他們。實踐證明,孩子們都能做出自己的選擇,對自選的值日項目充滿興趣,都能認真負責地做好各項工作。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是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選擇,而孩子們一次次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的未來,不同的選擇會使孩子的生命走向不同的方向,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命運和結局。選擇沒有對與錯,重要的是要有選擇的信心和選擇的能力。而幼兒園是孩子七彩人生的起點,一切從選擇開始。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選擇力,是一項重要而復雜的工作,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掘港鎮(zhèn)群力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