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珠
長期的教育實踐證明,如果只看重知識,強調分數(shù),而忽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必然會造成學生生命養(yǎng)分的缺失。而語文學科所獨有的人文底蘊、美學魅力,在生命教育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主動將語文學科打造成為生命教育的主陣地,自覺將生命教育融匯進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借以點亮學生的生命燈火。
一、從教材中挖掘文本的生命內涵,把握生命教育的切入點
一年級上冊教材,共4個課文單元,分別圍繞“自然”“想象”“兒童生活”“觀察”等主題選編了14篇課文,有兒歌、有散文,對應展現(xiàn)了熱愛祖國、關愛他人、友好相處、熱愛大自然等積極向上的人文因素,體裁多樣、題材廣泛,簡明易懂、朗朗上口,具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富有感染力,有利于學生通過選文認識大千世界,培養(yǎng)生命意識,熱愛這個多彩的世界。
基于此,教師要善于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天然優(yōu)勢,深入發(fā)掘選文的生命教育元素,找準生命教育的切入點,采用適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人性之美的同時,獲得多樣的情感體驗,進而認識生命,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這對他們從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懷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圍繞“生命教育”因材施教,增強學生對生命的體驗
在誦讀中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四年級下冊《生命 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散文。什么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采用了形式多樣的誦讀方法,慢慢地把學生帶進杏林子營造的情境中,和她一起因生命的頑強而欣喜、感動。如教“飛蛾求生”這個事例時,我采用抓重點句體驗誦讀的方法,帶動學生齊聲朗讀重點句——“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讓學生在誦讀中設身處地想象飛蛾極力求生的景象,并由此引導學生探尋飛蛾掙扎的情景。然后再問:“那怎樣才是‘極力?”學生就在下面做出各種能體現(xiàn)“極力”的動作。于是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飛蛾,再讀此句。接著,我問:“‘我感到了什么?”學生回答:“生命的力量在躍動!”我追問:“這股力量如何?”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強烈!”“鮮明!”學生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接下來一人一句“開火車”誦讀,讀出了內心的感受,效果非常好。
讓學生置身情境來感悟生命的真諦,體會生命的韻味、意義。同樣是以《生命 生命》一課為例。在學完第三個事例“靜聽心跳”后,我設計了個小組交流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加深對生命的思考:“如果你是杏林子,遭遇這樣的不幸,你會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不甘?頹廢?還是奮起?杏林子又是怎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的呢?”在學生用心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深層思考并進行探討后,再用《金色的魚鉤》里的老班長、《軍神》里的劉伯承,霍金、司馬遷、約翰·庫緹斯、抗疫英雄的事跡加以升華,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累積感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通過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引導學生真切感悟到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不氣餒、不灰心,積極向上、努力爭取,讓生命多姿多彩、富有意義。
三、精心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的生命意識在活動中升華
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從《大自然的聲音》等三篇課文到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再到習作訓練“我有一個想法”,由始至終都貫穿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這一人文主題。在教學這一單元前,我布置了一個實踐活動:觀察周圍環(huán)境,尋找最美妙的聲音和最讓你感動的一個場景,然后錄制下來?;顒舆^程中,學生細心觀察,親自動手操作,體驗到了參與的樂趣,逐漸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真實體驗,有的學生還產生了對生活與生命兩者關系的思考。在教完整個單元的課文后,我把學生的作品匯總并展示出來。有的學生錄制的是雨聲,有的學生拍的是剛萌發(fā)出來的嫩芽,有的是身邊發(fā)生的小事……大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身邊有那么多美好的東西存在!我問:“同學們,透過這些圖片或聲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學們回答:“大自然真美!”“這個叔叔真好!”……我請拍攝者談談有關的故事,重點闡述當時的想法,最后我問:“從這單元的課文,還有同學們的精彩作品,你想到了什么?”于是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既解決了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的教學目標,又能直觀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生活的溫暖,真切地感覺到:世界的美好在于有生命的存在,擁有生命是值得慶幸和感恩的,從而萌生珍惜現(xiàn)在、成就美好未來的信念。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