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亞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道穿孔采用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分組方式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量保持一致,n=15,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為開腹手術,研究組患者治療方案為腹腔鏡手術,研究比較組間各項臨床指標。結果 評估組間手術相關指標,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消化道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消化道穿孔;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
【中圖分類號】R65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消化道穿孔屬臨床多發(fā)急腹癥,患者起病急,病情進展速度快,如未能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1]。臨床治療消化道穿孔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常規(guī)術式為開腹手術。伴隨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發(fā)展,腹腔鏡手術技術得到臨床日益廣泛應用。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3年時間內收治共計30例該疾病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的實際臨床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研究樣本數(shù)量共計3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消化道穿孔臨床診斷標準,分組方式為隨機數(shù)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組別命名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shù)量均等(n=15),研究組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年齡28~69歲,平均(47.69±5.6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齡27~65歲,平均(47.54±5.85)歲,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開腹手術,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麻,切口位置設置于腹部正中區(qū)域,進入患者腹腔后清理膿性滲出液,確定穿孔部位及性質,如患者穿孔部位為十二指腸,無需進行活檢,如穿孔部位為胃部,需進行病理組織活檢。利用可吸收線對穿孔部位實施縱向縫合,表面覆蓋大網(wǎng)膜,沖洗腹腔,常規(guī)留置腹腔引流管。
研究組患者治療方案為腹腔鏡手術,取患者平臥位,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麻,臍部椎孔建立人工CO2氣腹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確定穿孔部位,置入套管針。如未能確定穿孔部位,需將切口設置于肋緣與腋前線交界區(qū)域,利用五葉鉗對大網(wǎng)膜及胃部實施左下方牽拉,以此來確定穿孔部位。對穿孔部位實施可吸收線縫合或大網(wǎng)膜封堵固定,控制縫合結扎力度,如患者穿孔部位為十二指腸,無需進行活檢,如穿孔部位為胃部,需進行病理組織活檢,沖洗腹腔常規(guī)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評價標準
評估組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手術相關指標(x±s),檢驗方法為t,為確保數(shù)據(jù)分析計算結果準確,采用SPSS 23.0軟件計算各類數(shù)據(jù),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 果
評估組間手術相關指標,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消化道穿孔屬臨床常見急腹癥,穿孔后胃酸、胰液、膽汁等進入腹腔內,導致細菌毒素大量吸收,引發(fā)急性腹膜炎、休克等,甚至引發(fā)患者死亡。臨床治療消化道穿孔主要采用手術治療,主要術式包括常規(guī)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二者在消化道穿孔治療中均有廣泛應用,不同術式的臨床療效存在差異,治療安全性有所不同,醫(yī)師需結合患者特點合理選擇治療方案。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組患者經(jīng)腹腔鏡手術治療后手術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手術臨床效果顯著。常規(guī)開腹實施切口面積大,術中出血量多,患者術后恢復速度緩慢,極易合并各類并發(fā)癥。腹腔鏡手術屬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利用腹腔鏡可對腹腔內整體情況有效探查,便于觀察消化道穿孔位置及周邊器官受累情況。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切口面積小,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視野廣泛清晰,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可縮短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切口美容效果良好,有助于提高術后恢復效果[2]。腹腔鏡手術主要缺陷為無法實現(xiàn)較小病灶準確定位,部分存在惡變可能性患者不適合應用該術式治療,為此醫(yī)師需結合患者病情合理選擇治療方案。
利用腹腔鏡技術行消化道穿孔修補治療可實現(xiàn)對人體腹腔組織的廣泛有效探查,手術視野清晰、直觀、廣泛,術中可結合患者病情對探查角度進行調整,可擴大探查范圍,有助于提高術前無法確診患者治療效果。利用腹腔鏡可在短時間內確定患者病灶部位及性質,也可顯示病變的具體范圍及炎癥程度,可降低漏診及誤診發(fā)生率,避免開腹手術模式下患者腹肌緊張引發(fā)的病灶暴露困難等問題,也可避免病變部位諸多不確定因素引發(fā)的切除選擇困難。腹腔鏡手術可確保穿孔部位閉合效果,可實現(xiàn)對腹腔內部的徹底清洗,也可將積液充分吸凈,有效控制腹膜炎等病變,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腹腔鏡手術對患者腹腔內部無強烈刺激,可避免胃腸道牽拉等引發(fā)的功能紊亂,有助于提高術后胃動力恢復效果,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消化道穿孔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需依據(jù)出血、炎癥、污染明顯的部位確定損傷部位,通常情況下胃小彎幽門前壁及十二指腸球部前壁均為易發(fā)生穿孔的部位。臨床行單純性消化道穿孔修復過程中可選擇在與穿孔部位距離約10mm處進針,穿孔處出針后行對側方向縫合處理,不得一針將后壁完全縫合。進針操作中需垂直、柔和、全層完成各項操作?;颊呦来┛讓е陆M織水腫,打結過程中需控制力度,避免切割組織引發(fā)修補效果,如產(chǎn)生撕裂等問題,需增加縫合寬度。如患者為單純性胃部及十二指腸潰瘍,無需游離大網(wǎng)膜實施覆蓋。腸管一期修補操作中需利用可吸收線實施間斷性全層縫合操作,并對漿肌層進行縫合及包埋處理。腹腔沖洗過程中需將患者體位調整為右側傾斜位,并確保積液完全吸收。利用腹腔鏡完成腹腔內部沖洗可確保間隙區(qū)域沖洗效果,也可確保吸引完全,有助降低術后盆腔膿腫及腹腔膿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手術操作期間需進行病理組織活檢,避免誤診及漏診,對于癌變患者需及時中轉為開腹手術治療。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能夠直觀觀察患者病變部位,診斷效率顯著提高,可降低剖腹探查率,對于彌漫性腹膜炎診斷臨床價值突出。
由此可知,消化道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切口面積小,術后疼痛輕微,治療安全有效,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且手術視野清晰,可確保盆腔內部積液完全吸出,有助于降低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推廣應用。為確保腹腔鏡手術的臨床效果,醫(yī)師需嚴格依據(jù)操作規(guī)范完成各項操作,控制力度,合理設置切口,最大程度上提高腹腔鏡手術療效及安全性。同時本次研究存在一定不完善之處,未能與同類研究進行橫向數(shù)據(jù)比對,選擇患者量不足,腹腔鏡手術治療消化道穿孔的臨床應用需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 靜,楊 丹,沈文擁,等.單鉗道內鏡“8”字輔助縫合法封閉上消化道主動醫(yī)源性穿孔[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20,42(07):744-747.
[2] 袁中旭,王松平,曹葆強,等.雙向縫合方法在腹腔鏡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中的應用研究[J/OL].重慶醫(yī)學: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