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垣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近幾年來,我設計了幾款新中式椅子的習作,名叫舒適圈椅(系列),都是對于明式圈椅的改良。我非家具設計科班出身,缺乏基礎知識及系統(tǒng)地訓練,對于家具外觀、款式、造型方面的理解,都是我的短板,我的設計基本上都是沿著理工科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摸索的。我以自己設計的一款椅子舒適圈椅111款為例,解析其思維過程,求教于業(yè)界的同仁。
對于中式椅子進行改良設計,有幾個認識方面的問題,是需要事先加以思考的。
明式圈椅是中式傳統(tǒng)椅類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款。但是,它畢竟是幾百年前古人設計的,設計的目標是針對古人的生活習慣及坐姿需求,它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特點,適合于古人的正襟危坐(一種直腰坐姿)。但是,它并不強調(diào)舒適性這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對于現(xiàn)代人常用的后仰坐姿,更是顯得不太適應。所以說,由于時代變了,服務的對象變了,坐姿變了,所以,明式圈椅在今天就有了改變的必要性。
對于明式圈椅的改良,已有的最為成功的案例,并不是中國人設計的,而是丹麥的設計大師漢斯·韋格納先生,在1943年,他29歲的時候,通過虛心學習明式椅子的精髓,設計了一款舉世聞名的韋格納版的中式圈椅。外國人學習中國的明式圈椅,框框比我們少,也沒有“畫地為牢”的思維定勢,所以他的設計更加開放。
總的來講,我們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中式元素的同時,還需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為現(xiàn)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服務,采用批判性思維的思想方法,對傳統(tǒng)圈椅進行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新!這是一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創(chuàng)造過程。
改良圈椅,若想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看得更遠一些,必須掌握一個武器!1943年,漢斯·韋格納先生設計中式圈椅時,現(xiàn)代人體工程學理論尚未形成,近幾十年來,人體工程學已經(jīng)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對于椅子設計及家具設計無疑是科學的理論指導,指引了健康、舒適、安全的人性化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的方向。椅子的健康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人體骨骼肌肉系統(tǒng)能提供合理的支撐,而舒適性是指在健康性前提下的坐感體驗,舒適性并不是僅靠軟裝就可以完全達到的。我們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應當把人體工程學當作行動的指南,而不是簡單地貼標簽[1]。
設計從哪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其切入點在哪里?這是一個設計方向問題,也是任何一項設計在一開始時就必須選擇準確的關鍵問題。我是從改造明式圈椅的椅圈開始,來進行舒適圈椅的設計的。
2.1.1 明式圈椅的椅圈
明式圈椅在結構上,其椅圈是位于傾斜平面上的一個環(huán)狀體(即椅圈面是一個平面圖形),它把座面之上的靠背、扶手整合、連接到了一起,起到了“圍合”的作用,外形美觀大方,線條流暢,在整個明式圈椅的設計中,椅圈這個經(jīng)典結構的確是一個神來之筆!
2.1.2 椅圈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
圖1 111款 舒適圈椅
圖2 112款 舒適圈椅
圖3 113款 舒適圈椅
從現(xiàn)代人的坐姿需求出發(fā),對于明式圈椅的椅圈,應當進行具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關系的邏輯分析,從而從認識層面先搞清楚其優(yōu)勢以及不足。椅圈上的不同自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椅圈上的橫向的中間段起到一部分靠背的作用,可稱之為“靠背段”;椅圈的兩端起到扶手的作用,可稱之為“扶手段”。椅圈作為一個整體,其“靠背段”與“扶手段”連接在一起,又要滿足不同的功能,在結構上就產(chǎn)生了互相牽制、互不適應的后果。例如,“靠背段”需要承托人的背部,空間位置就需要高一些,同時它就把“扶手段”的空間高度帶動升高了,因此,現(xiàn)代人坐在明式圈椅上,手臂如果順勢放在“扶手段”上,上臂就會被高架起來,使人感到不自然、別扭而不舒適;反之,要想讓“扶手段”不至于令上臂高架,其空間高度就需要降低,但同時“靠背段”就被“扶手段”帶動降低了,下降到腰部附近,就無法支撐人的后背了。所以,椅圈上的“靠背段”與“扶手段”要滿足現(xiàn)代人的坐姿需求,要同時滿足各自不同的功能,在空間高度上就會產(chǎn)生顧此失彼、無法協(xié)調(diào)的矛盾。在椅圈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明式圈椅的椅圈面在結構上是一個平面圖形,這種結構的特點就必然地決定了它在(針對現(xiàn)代人的)功能方面所存在的不足[2]。
設計舒適圈椅111款,對于椅圈的改造思路是,先顧一頭,在一個時間段先解決一個主要矛盾,讓椅圈首先滿足一個功能,而不是同時滿足兩個功能。于是,我按人體工程學理論的要求,先讓椅圈空間高度整體下降,讓其首先滿足“扶手段”的高度要求,使得搭放手臂時,上臂自然下垂,前臂由水平略向下傾斜,上臂與前臂都感覺自然與舒適,這是椅圈改造的第一步。
2.2.1 扶手設計的細節(jié)
關于扶手設計的細節(jié),椅圈“扶手段”之上部表面即手臂搭放處,處理成一個窄平面,令手臂感覺舒適,這是從韋格納先生的設計細節(jié)處理得到的啟發(fā)。
扶手前低后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坡度,與水平狀扶手相比,并不妨礙前臂的舒適感。
另外,“扶手段”為環(huán)狀,與平行線段式的扶手相比,使得人的腰部周圍活動空間相對較大,坐感更為寬松;搭放前臂時,適合于手臂在胸前放置時的內(nèi)收狀,勢必比兩扶手為平行線段時更為自然。
2.2.2 舒適圈椅款式擴展
類似于明式圈椅扶手設計的出頭款、不出頭款的啟發(fā),我改良的舒適圈椅111款也針對扶手的變化而完成了款式的擴展:
舒適圈椅111款為扶手出頭款,其扶手長度超過35cm,能搭放整個前臂及手掌,雙手在扶手段上面前后摩擦時手感好、握感也好(圖1);
舒適圈椅112款為扶手不出頭款,其扶手稍短,能搭放前臂,但手掌伸展不開,其優(yōu)點是人在起身時,扶手不剮衣褲(圖2);
舒適圈椅113款為半扶手款,適用于餐椅與餐臺配套,椅子兩側相互不剮蹭,便于人們在餐飲空間活動自如(圖3)。
椅圈“扶手段”改造完成之后,靠背就成了舒適圈椅設計上的主攻方向,這也是椅子設計的重點和難點[3]。
2.3.1 圈椅靠背的結構——T字形靠背
明式圈椅靠背結構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椅圈與座面之間的豎靠背板,二是椅圈中部的橫向的“靠背段”。
我認為明式圈椅的豎靠背板,是一個頗有理論高度、符合現(xiàn)代人體工程學理論的一個結構設計。對于中靠背椅來講,靠背作為一個整體,對人體腰背部骨骼的支撐,從下往上是腰靠(第四節(jié)腰椎附近,為一處一點)、肩靠(一處二點,左右兩個肩胛骨各一點)這二處共三點。圈椅的豎靠背板首要的功能就是在腰靠點的支撐。中文中的“撐腰”一詞,說明對于人的支持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腰部的支撐,這足以說明椅子對人體的支撐作用,其重要意義在于腰靠點處對于腰椎的支撐,其功能是由豎靠背板這個結構來獨自完成的,由此可見,豎靠背板是靠背整體結構中的關鍵所在。
順帶說明一個觀點:現(xiàn)代不少的椅子設計,都是有橫靠背板而無豎靠背板??赡軓耐庥^的角度講,這種設計更加簡潔一些。但我認為,保留豎靠背板的椅子,對腰部的支撐感與舒適度方面,給就座者的感受會更好一些。
再說椅圈中部的橫向的“靠背段”。因為舒適圈椅椅圈改造的第一步是為了滿足扶手的功能而下降了椅圈的整體空間高度,結果椅圈上“靠背段”的空間位置過低了,低于人的肩胛骨位置,無法達到肩靠的需求。因此,舒適圈椅椅圈改造的第二步,是在椅圈中部的橫向“靠背段”上,沿著椅圈的圓環(huán),向上部累加一段環(huán)狀木方作為橫靠背板,橫靠背版與椅圈中部的橫向的“靠背段”形成一體,其最上方要超過肩胛骨的高度,這就滿足了肩靠的需求。
舒適圈椅111款的橫靠背板,其特點不僅在于高度上達到了肩靠;還在于它改變了明式圈椅椅圈“靠背段”只是一段很細的環(huán)狀體(從而有硌人后背的感覺)的狀況,由于橫靠背板的寬度增加,擴大了板面面積,使人在持后仰坐姿時,后背感覺舒適。
所以,舒適圈椅111款的靠背結構是由一段豎靠背版(腰靠)及一段椅圈中部的上邊連接的橫靠背板(肩靠)共同組成的,各自的長寬比例都比較協(xié)調(diào)的T字形靠背結構[4]。
2.3.2 舒適圈椅111款的椅圈特點
在這里,我再強調(diào)一下舒適圈椅111款的椅圈,與明式圈椅的椅圈,在結構與外形方面二者之間的差別:舒適圈椅111款的椅圈,如果從橫靠背板的下沿連同扶手看來,它是一個平面上的環(huán)狀體;如果從橫靠背板的上沿連同扶手來看,它可以理解為一個空間上的環(huán)狀體,是一個復雜的空間圖形。
在這里,可以參考一下漢斯·韋格納版的中式圈椅,它的椅圈,也與明式圈椅的椅圈大為不同,也是一個空間上的環(huán)狀體。
順便說一下,我的舒適圈椅(系列)中有幾款椅子的設計,例如211款、411款、等等,其外形都有一個明顯的椅圈,而這些椅圈都是空間的(非一個平面上的)環(huán)狀體,從線型的角度講,都是復雜的空間曲線。
當椅圈由一個平面上的環(huán)狀體,改變?yōu)榭臻g上的環(huán)狀體時,打破了禁忌,從而有可能避免平面椅圈所帶來的功能方面的缺陷,這是一個可以總結與繼續(xù)深入探討的課題[5]。
2.3.3 靠背設計的細節(jié)
2.3.3.1 靠背傾角
舒適圈椅111款上橫靠背板與豎靠背版共同組成的T字形靠背,作為一款中靠背椅,其后仰的靠背傾角在110°左右。靠背傾角是靠背的關鍵指標,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坐姿的健康性與舒適性[6]。
2.3.3.2 靠背的板面外形——縱切面
在橫、豎靠背板中間的縱切面(正中矢狀面)上的外形,應當成為吻合人體脊柱生理曲線的S形,腰椎處向前凸出,胸椎處向后凸出[7]。
2.3.3.3 靠背的板面外形——橫切面
橫靠背板在左右方向上的水平切面上成凹型弧線,而并非直線段,即橫靠背板為環(huán)狀外形,這符合人體后背的外形,當人體向后仰時,背部與橫靠背板貼合較好,接觸面積比較大,靠背要首先滿足對于人體骨骼肌肉系統(tǒng)合理支撐的健康性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坐感體驗才有舒適可言[8]。
橫靠背板的環(huán)狀外形還會帶來一個附加的功能性優(yōu)點,久坐且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姿勢,對于骨骼肌肉系統(tǒng)的健康不利,所以,坐姿狀態(tài)下,應經(jīng)常變換姿勢,轉動、挪動等等,改變體位。由于橫靠背板為環(huán)狀體,使人持坐姿在進行左右轉動時,舒適圈椅的橫靠背板能一直保持對于人體背部的貼合支撐,令人輕松獲得舒適感[9]。這種感覺,在靠背板為平面板的椅子上是難以感受到的。
2.3.3.4 靠背板面上主要支撐點的高度
靠背上關鍵支撐點的高度合適,且支撐強度比較好,就座者會有明顯的舒適感。
在豎靠背板上,不僅要保證腰靠處的向前凸出的外形,還要保證腰靠點的高度適中,這一點尤其重要。
同樣,在橫靠背板上,不僅要確保肩靠處向后凸出的外形,還要保證肩靠點的高度適合于就座者。
2.3.3.5 功能性配件
豎靠背板背面的豎排小銅球?qū)儆诠δ苄耘浼?,用來掛小腰墊。因為一把椅子上的固定腰靠點很難適合于所有的人,可調(diào)節(jié)的小腰墊用于不同就座者腰靠點高度的上下調(diào)節(jié),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2.3.3.6 靠背板與人體后背接觸處無尖角、尖棱,用手觸摸時觸感要好
2.3.3.7 靠背板上的造型孔
在豎靠背板上,有圓孔及拉槽,在橫靠背板上的透孔,造型是中式圖案紋飾葫蘆紋的橫向拉伸變形,以便與橫靠背板外形相協(xié)調(diào)。這些透孔會使靠背增強通透感,還可以當做抅手。
座面設計3°左右的后傾角,對于實木椅子尤為重要!實木椅子座面相對光滑,一個小小的后傾角,可以避免就座者向前滑脫、坐不穩(wěn)的擔憂。
座面宜放置薄坐墊,甚至可以在座面上采用軟包的設計變?yōu)樯嘲l(fā)椅。
2.5.1 舒適圈椅111款取消了兩前腿之間的踏腳棖
人從椅子上起身時,由于重心的緣故,小腿會向后收攏,此時踏腳棖會對小腿的活動產(chǎn)生妨礙。
在去掉踏腳棖之后,為了提高舒適圈椅腿足部分的結構穩(wěn)定性,在座面之下設置有框架式立板,立板之間有三角撐。這種設計是韋格納先生在中式圈椅設計中早已解決了的問題,并且符合人體工程學理論[10-11]。
2.5.2 舒適圈椅111款的腿足采用四腿八挓的設計
不少中式椅子的腿足都是與地面垂直,當就座者稍為后仰時,人與椅子系統(tǒng)的重心容易向后超越支面,產(chǎn)生向后傾倒的安全風險。
舒適圈椅的腿足由于采用了四腿八挓的設計,腿足向外分開,擴大了支撐面,提高了椅子的穩(wěn)定性,椅子不易傾倒,強化了安全感。
不少人在體驗舒適圈椅111款的坐感時,表示椅子腰靠和肩靠的支撐感、后背的包裹感和舒適感都比較明顯。坐在椅子上轉動身體時,后背能一直得到支撐,尤其是老年人使用時,與坐沙發(fā)相比較,感覺包裹腰背部但又不太沉悶,起身也較為便利、自如。
設計舒適圈椅111款的過程中,我要特別感謝王周、曹新民二位先生,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老師,多年來對我的熱情啟發(fā)、引導、鼓勵、支持和幫助,帶給我前進的動力,使我對于家具的興趣能一直堅持下來,使我獲益匪淺!
舒適圈椅111款只是我的一款習作,在不斷嘗試、試錯中仍存在諸多不盡人意之處,希望朋友們幫助修改,使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