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張平
(江蘇如皋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如皋)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為CHD,也是一種缺血性心臟病,主要是由于灌裝動脈可以向心臟提供血液,但當冠狀動脈發(fā)生硬化而導致管腔狹窄及閉塞時,還會引起一些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目前臨床一般將無癥狀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臟病及猝死均歸類于冠心病[1]。糖尿病則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表現(xiàn),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眼部、心臟、腎臟、血管及神經等多個組織的損害以及功能障礙[2]。本文結合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療的患者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詳情見于下文。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就診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80例進行研究,并依據護理干預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為62-78歲,平均年齡為(70.56±5.59)歲;觀察組40例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為64-76歲,平均年齡為(70.87±5.45)歲。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診斷確診且均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患有嚴重精神障礙、意識障礙以及其他全身系統(tǒng)重要臟器損害的患者,兩組在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比較。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患者一經入院,對患者的臨床癥狀、病情變化、生命指標予以嚴密監(jiān)護,并對患者及家屬關于疾病知識、介入治療流程、治療注意事項及預后恢復效果等進行詳細講解。觀察組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1)患者一經入院,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以及心率、血壓、血糖等常規(guī)生命指標予以監(jiān)護,并了解患者的現(xiàn)病史、手術史以及有無藥物過敏史,在聯(lián)合臨床介入治療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為患者安排干凈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并對患者及家屬關于疾病及手術治療等予以詳細宣教,并注意態(tài)度溫和,消除患者的恐懼感,增加臨床治療信心以及配合程度;(2)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情緒、心理需予以嚴密觀察,并加強對患者的溝通交流,以此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在進行治療時,注意保溫保暖,并對患者的神情變化以及生命指標、出血量等予以監(jiān)護,配合臨床醫(yī)生介入治療,積極防治并發(fā)癥,經由治療之后對患者的心率、血糖、血壓、精神狀態(tài)、皮膚、體溫等情況嚴密觀察,同時予以患者飲食、用藥以及疼痛監(jiān)護,當經由治療恢復較好時,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活動,滿足出院指正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指導,并定期予以電話隨訪,醫(yī)囑不適隨診。
對比兩組患者心力衰竭、再狹窄、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疾病感受、心絞痛穩(wěn)定、活動情況、綜合表現(xiàn)等護理質量評分,總分值為100,每項分值為25分,評分越高,效果越好。
將數據納入SPSS 17.0軟件中,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率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分別以(±s)、率 (%)表示,(P<0.05)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P<0.05)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于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護理干預前兩組對比(P>0.05)無明顯差異,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對比(P<0.05)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于表2。
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常見的主要有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不良飲食習慣、抽煙、飲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和性別、年齡、家族史等具有一定的關系,并且其發(fā)作也與季節(jié)變化、情緒激動、體力活動增加以及糖尿病等有關[3]?;颊叩呐R床表現(xiàn)常可見典型胸痛癥狀以及惡心、嘔吐、出汗、發(fā)熱,甚至發(fā)紺、血壓下降、休克、心衰等危險癥狀表現(xiàn),此外還有一些患者的癥狀不明顯,僅可見心前區(qū)不適癥狀。臨床對患者需應用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學檢查以及冠狀動脈造影及血管內成像技術檢查[4]。
糖尿病容易受遺傳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臨床癥狀表現(xiàn)常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癥狀,還可有疲乏無力以及肥胖癥狀。臨床對患者的檢查一般以血糖、尿糖、血脂、糖化血紅蛋白等為主,一般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發(fā)作時,患者的起病通常較為隱匿,一般在患者極度口渴乏力及血糖不明顯增高時經由糖耐量試驗確診,并且患者的血清胰島素水平通常在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則呈現(xiàn)低下。依據本研究對患者應用介入治療及綜合性護理干預[5]。
介入治療又稱為介入放射學,是一種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能夠將影像診斷以及臨床治療相結合的新興方式,主要是結合DSA、CT、MRI等多種類型的儀器設備的引導以及監(jiān)視,結合穿刺針以及導管等介入治療器械,通過從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創(chuàng)口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一系列微創(chuàng)治療的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準確性高、適應范圍廣等優(yōu)點,也被臨床作為對一些疾病治療的首選治療方式[6]。
介入治療的常見手術方式主要有血管性介入技術以及非血管性介入技術,而在對研究中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予以血管性介入治療方式,常見的主要有治療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狀動脈造影、溶栓和支架置入方式,能夠使溶栓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位置,具有顯著提高病變部位藥物濃度以及減少藥物用量的效果,不僅能夠提高療效,也能夠減少藥物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同時對于一些手術治療的患者,僅需要結合微創(chuàng)切口便可進行手術,且僅應用局麻方式即可,也能夠顯著降低中老年患者的麻醉危險性,此外也不會對患者的周圍正常組織造成嚴重影響[7]。
基于此,臨床對患者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綜合性護理干預即是在基于一定科學理論以及護理診斷的指導下,按照預定的護理干預方法圍繞患者的具體情況幫助患者達到預定的目標,在預防并發(fā)癥的基礎上,促進以及恢復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功能,常見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診療護理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健康宣教、心理支持、用藥管理、康復活動指導以及出院治療及隨訪等多項具體內容[8]。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疾病感受 心絞痛穩(wěn)定 活動情況 綜合表現(xiàn)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0 14.15±1.45 19.71±1.27 14.17±1.07 19.34±1.06 14.45±1.47 18.71±1.36 15.58±1.34 20.28±1.56觀察組 40 14.17±1.41 21.25±1.01 13.95±1.01 21.28±1.14 14.18±1.39 22.43±1.29 15.28±1.58 22.25±1.64 t - 0.062 6.002 0.945 7.882 0.844 12.551 0.915 5.504 P - 0.950 0.001 0.347 0.001 0.398 0.001 0.362 0.001組別 例數
結合本次臨床研究,對觀察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療患者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與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相比,有利于改善患者疼痛不適等臨床癥狀,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改善其健康行為,并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對患者的預后恢復效果也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時予以綜合性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并發(fā)癥發(fā)生較少,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