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南通大學附屬建湖醫(yī)院兒科,江蘇 鹽城)
川崎病屬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綜合癥,以是全身中小動脈炎性病變?yōu)橹饕±砀淖?,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冠狀動脈損傷,早期以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炎為主要表現(xiàn),后期則表現(xiàn)為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狹窄,甚至猝死,是導致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重要因素[1-2]。因此,若能早期鑒別診斷川崎病并判斷其心血管損傷程度,對臨床制定治療方案和改善預后至關(guān)重要。相關(guān)研究顯示,可溶性腫瘤發(fā)生抑制蛋白2(sST2)、白細胞介素-6(IL-6)與川崎病的發(fā)生、進展密切相關(guān)[3]。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sST2聯(lián)合IL-6檢測對川崎病患兒心血管損傷程度及預后的評估價值。信息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90例川崎病患兒,均經(jīng)心臟彩超檢查確診,將其設(shè)為觀察組,其中女36例,男54例;年齡3個月-7歲,平均年齡(1.56±0.45)歲;心血管未受累組79例,心血管受累組11例。選擇同期就診于我院的45例非川崎病患兒為對照組,女18例,男27例;年齡5個月-8歲,平均年齡(1.62±0.47)歲。入組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比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sST2、IL-6檢測
采集對照組患兒入院時,觀察組患兒入院時、藥物治療前、后空腹肘靜脈血5mL,離心取血漿,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LISA) 測定血漿sST2、IL-6水平,試劑盒購自長沙瑞森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
1.2.2 治療
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1g/kg,1次/d,用藥2d;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2-3次/d。連續(xù)治療7d。
①比較兩組sST2、IL-6水平;②對比觀察組患兒治療前、后sST2、IL-6水平;③分析預測川崎病心血管受損價值。
心血管受累組IL-6、sST2水平>心血管未受累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心血管未受累組、心血管受累組治療后sST2、IL-6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心血管受累組治療前、后sST2、IL-6水平較心血管未受累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sST2、IL-6預測川崎病心血管受損敏感度與特異度較高。見表3。
表1 兩組sST2、IL-6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sST2、IL-6水平比較(±s)
注:與心血管受累組相比,*P<0.05;與心血管未受累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sST2(μg/L) IL-6(ng/L)對照組 45 26.27±9.65*# 21.32±9.46*#觀察組心血管未受累組 79 49.41±13.54* 52.28±26.32*心血管受累組 11 84.42±23.96 73.21±27.59 F 21.641 18.753 P 0.000 0.000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sST2、IL-6水平比較(±s)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sST2、IL-6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sST2(μg/L)IL-6(ng/L)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心血管未受累組 79 49.41±13.54* 32.88±14.21 7.485 0.000 52.28±26.32* 24.78±8.65 8.822 0.000心血管受累組 11 84.42±23.96 42.73±13.74 5.006 0.000 73.21±27.59 37.88±10.47 4.188 0.000 t 7.209 2.162 2.457 4.586 P 0.000 0.033 0.016 0.000
表3 sST2、IL-6預測川崎病心血管受損價值分析
心血管損傷是川崎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包括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閉塞或狹窄等多中損傷類型,其發(fā)生可能與免疫異常、感染有關(guān)[4-6]。感染會激發(fā)體內(nèi)熱休克蛋白或外源性超抗原,高度活化免疫系統(tǒng),激活B細胞、T細胞、巨噬/單核細胞,大量分泌免疫球蛋白和細胞因子,進而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產(chǎn)生抗內(nèi)皮細胞抗體等。而細胞因子會造成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分泌內(nèi)皮細胞性白細胞黏附分子等,對白細胞、血小板粘附于血管表面起到促進作用,誘發(fā)血管內(nèi)凝血,進一步損傷血管壁[7-8]。
IL-6是一種由活化的T細胞、成纖維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分泌的促炎細胞因子,能促進Ig分泌與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分化、B細胞分化、再次免疫應(yīng)答、增加T細胞IL-2R表達和IL-2產(chǎn)生,還能促進血清淀粉樣蛋白A、C反應(yīng)蛋白等肝細胞急性期蛋白合成[9-10]。腫瘤發(fā)生抑制蛋白2(ST2)屬于心肌蛋白,由心肌細胞受到生物機械應(yīng)力后產(chǎn)生,與心血管疾病、炎癥反應(yīng)發(fā)生關(guān)系密切[11]。ST2配體能經(jīng)結(jié)合LI-33,對下游信號分子募集,激活下游信號通絡(luò),使心肌纖維化減少,防止心肌細胞肥大,進一步井減少心肌細胞凋亡,促進心肌功能改善,最終發(fā)揮保護心臟作用。而sST2可作為誘騙受體,能競爭性結(jié)合IL-33,削弱IL-33/ST2L信號通路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進而損傷心血管。sST2是診斷急性心力衰竭氧化應(yīng)激和炎癥介質(zhì)的重要標志物。本研究中,心血管受累組IL-6、sST2水平>心血管未受累組>對照組;治療后,心血管受累組與心血管未受累組IL-6、sST2低于治療前;sST2、IL-6預測川崎病心血管受損敏感度與特異度較高,提示sST2、IL-6與川崎病發(fā)生、進展密切相關(guān),可有效判斷患兒是否發(fā)生心血管損傷、評估預后。IL-6能促進巨核細胞增殖,使凝血系統(tǒng)活化,引起炎癥-凝血反應(yīng),促進廣泛血管炎形成;并加快促進B細胞分化,分泌自身抗體,可發(fā)揮內(nèi)皮細胞溶細胞毒性作用,損傷內(nèi)皮細胞。此外,IL-6水平異常增高,可抑制外周血淋巴細胞P53基因,可能延長淋巴細胞凋亡,導致免疫活化過度,進而損傷血管。心肌受到過度牽拉引起損傷時,會大量生成sST2,造成心肌缺乏足量LI-33保護,促進心室功能障礙和心肌重構(gòu),增加患兒死亡風險。
綜上所述,川崎病患兒體內(nèi)sST2、IL-6水平較高且升高幅度與心血管受損的程度相關(guān),檢測sST2、IL-6可評估川崎病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