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娟,桑曉靜
(新疆軍區(qū)總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黃疸(Jaundice)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癥狀,主要是發(fā)生在新生兒身上。黃疸的發(fā)病原因是由于患兒的膽紅素代謝出現(xiàn)了障礙,從而導致患者血清中的膽紅素濃度升高從而形成黃疸[1]。其臨床上的表現(xiàn)為患兒的鞏膜、皮膚的組織呈現(xiàn)出黃色,可能會伴隨著瘙癢[2]。對于黃疸的診斷標準是患兒血清中的總膽紅素含量在17.1~34.2 μmol/L,被稱之為隱性黃疸,肉眼無法觀察出來,當患兒血清中總膽紅素含量>34.2 μmol/L時,肉眼可以進行區(qū)分,也被稱之為顯性黃疸[3-4]。本院為提高對新生兒黃疸的護理質(zhì)量和效果,選擇64 例患有黃疸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撫觸護理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應(yīng)用價值,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的64 例患有黃疸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納入時間為2018 年2 月到2019 年5 月,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32 例,本次實驗的患兒家屬對本次實驗知曉,并愿意參與本次實驗。其中對照組男19 例,女13 例,體重2.30~4.39 kg,平均(3.49±0.24)kg,分娩情況為早產(chǎn)兒10 例、足月兒15 例、過期兒7 例;觀察組男18例,女14 例,體重2.24~4.36 kg,平均(3.51±0.18)kg,分娩情況為早產(chǎn)兒9 例、足月兒16 例、過期兒7 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如性別、體重、分娩情況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可以進行實驗。
兩組患兒只是在護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別,治療方法均按照相同的標準和要求進行,主要的治療方法為向患兒靜脈滴注酶誘導劑、靜脈注射膽紅素拮抗劑以及藍光照射治療。護理方法為: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的黃疸護理,主要內(nèi)容有:注意患兒的保暖,為患兒進行合理的喂養(yǎng),對患兒的黃疸情況進行密切觀察,為患兒補充維生素,進行并發(fā)癥預(yù)防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加入撫觸護理,主要的內(nèi)容:(1)護理準備:對患兒進行撫觸護理時,將房間的溫度調(diào)整到24~26 ℃。進行復查護理的護理人員要保障手部的溫暖,不能有長指甲以及有刺激情況的繭和傷疤。(2)撫觸護理:在進行撫觸時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護理人員以輕柔的手法對患兒進行撫觸,進行撫觸的順序為從上到下,從軀干到四肢,從腹部到背部進行。(3)撫觸安排:撫觸需要在新生兒清醒的時間進行,每天3 次,每次進行15 min 左右。如果在撫觸的過程中患兒有反抗、哭鬧等情況要及時停止撫觸,并向醫(yī)生進行反饋。兩組患兒均進行1 周的治療和護理。
黃疸治療情況:收集整理兩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情況和血清總膽紅素變化情況,整理出兩組患兒在治療護理后的總膽紅素含量以及黃疸消退時間。
排便情況:在治療護理期間對兩組患兒進行排便情況觀察,主要記錄患兒的排便次數(shù)和胎便排出時間。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2.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兒的臨床觀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更短,在治療后的血清總膽紅素含量更低(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黃疸治療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的黃疸治療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黃疸消退時間(d) 總膽紅素(μmol/L)觀察組 32 4.18±0.64 43.16±3.74對照組 32 6.12±0.77 52.41±3.41 t 6.421 8.641 P 0.001 0.001
通過對兩組患兒的臨床觀察資料的整理分析,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排便次數(shù)更多,胎便的排出時間更早(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2。
黃疸發(fā)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為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肝細胞破壞結(jié)合膽紅素外溢等[5-6]。患兒的皮膚等組織出現(xiàn)黃染,還會伴隨著瘙癢,一些體液也會產(chǎn)生黃染,如尿、淚水等[7]。
表2 兩組患兒的排便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兒的排便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排便次數(shù)(次) 胎便排出時間(h)觀察組 32 6.54±1.25 7.21±1.34對照組 32 3.59±1.17 9.48±1.63 t 7.364 6.492 P 0.001 0.001
撫觸護理是以輕柔的手法對患兒的身體進行撫觸,其能夠促進嬰兒的糞便排出,增加腸胃功能,影響新生兒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加患兒的尿膽原,減少血漿中的膽紅素含量[8-9]。而且新生兒撫觸,還可以對患兒進行安撫,平復其不安情緒[10]。
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撫觸護理的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更好,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黃疸消退時間更短,在治療后的血清總膽紅素含量更低(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排便方面,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排便次數(shù)更多,胎便的排出時間更早(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綜合兩個研究結(jié)果可以得出,撫觸護理對患兒的消化系統(tǒng)功能具有促進作用,其幫助治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撫觸可以改善患兒的腸道菌群,增加尿膽原的含量,從而減少膽紅素進入血液,改善患兒的排便功能,有利于通過排便將膽紅素排出,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使得黃疸的癥狀消退,促進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新生兒黃疸護理中加入撫觸護理,能夠起到良好的護理效果,可以加快黃疸的消退,降低總膽紅素,促進患兒排便。撫觸護理是對黃疸新生兒有效的護理方法,可以促進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