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偉,張敏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周圍性面癱屬于臨床常見疾病類型,發(fā)病原因多由面部神經(jīng)炎引起的缺氧、缺血等而出現(xiàn)的面部肌肉癱瘓。中醫(yī)認為周圍性面癱屬于風寒型疾病,主要是由于正氣不足、脈絡空虛或勞累過度所致,若不予以及時治療,不僅會加重病情,還會間接性地影響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影響后期臨床治療效果[1-2]。本次研究選用溫針灸治療方式和先藥后針方式治療,比較兩種不同治療模式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尋求臨床療效更佳的治療方式。
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抽取某院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收治的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參與研究調查,并將其中的240 例隨機分為研究組(120 例)和參照組(120例)。其中參照組中男78 例,女42 例,年齡在17~54 歲,平均(43.12±10.30)歲,病程1~6 d,平均(4.28±1.69)d;研究組男65 例,女55 例,年齡在16~58 歲,平均(46.85±11.09)歲,病程1~7 d,平均(4.71±1.76)d。
研究組-溫針灸治療方式。由臨床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操作,一般選用0.35~40 mm 型號針灸針予以治療。先將長約1 cm的艾條套在針柄上,再選擇針灸位置,患者保持臥位姿勢,行輕刺激的穴位包括地倉穴、下關穴、合谷穴、翳風穴、陽白穴,臨床醫(yī)師在行針后,待患者感到針灸部位腫脹且可耐受時,在留針時將艾條點燃,每次針灸時間控制在30 min,每周行6次溫針灸治療,療程為4 周[3]。
參照組-先藥后針治療方式。先選用醋酸潑尼松片進行治療,采用口服形式,每次服用30 mg,1 次/d;同時再加入肌肉注射維生素B12,每日注射1 次,治療療程均為2 周[4-5]。2周后再進行針灸治療,同研究組一致。
參照《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jīng)麻痹診治指南》制定標準:①臨床相關指標:依照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劃分VAS 疼痛評分和痊愈時間,VAS 疼痛評分標準:0 分為無痛;3 分以下為有輕微疼痛,能忍受;4~6 分為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 分為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感,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和睡眠。
②臨床總有效率—依據(jù)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病情轉變情況劃分為治愈、好轉、無效。
③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效果的滿意度劃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四個評定等級。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有效治療后發(fā)現(xiàn),治療前后的VAS 疼痛評分呈現(xiàn)較大差距,治療前,參照組和研究組的VAS 疼痛評分基本一致,治療后,兩組的VAS 疼痛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較大的一組是研究組,參照組治療后的疼痛程度更大,而兩組治療后的痊愈時間偏短的一組仍是研究組,參照組和研究組的評分和時間值均存在一定差異性,詳見下表1。
表1 VAS 疼痛評分、痊愈時間(±s)
表1 VAS 疼痛評分、痊愈時間(±s)
VAS 疼痛評分(分)組別 例數(shù)痊愈時間(d)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120 5.47±1.12 1.41±0.52 11.26±3.02參照組 120 5.41±1.23 3.46±0.87 16.87±4.53 t 0.395 22.156 11.287 P 0.693 0.000 0.000
研究組和參照組在實行相應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相比,兩組中臨床總有效率顯著偏高的一組是研究組,兩組的臨床效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下表2。
表2 臨床總有效率(n, %)
兩組患者在實行不同治療模式后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相比較,治療滿意度較高的是研究組,兩組的治療效果滿意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下表3。
表3 治療效果滿意度(n, %)
面癱又稱為面神經(jīng)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口角歪斜、鼻唇溝消失、眼瞼閉合不全、患側面部運動功能喪失等,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面癱患者很有可能會繼續(xù)出現(xiàn)聽覺改變、味覺減退和唾液分泌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7]。面癱在中醫(yī)范疇內(nèi)被解釋為正氣虧耗,病邪趁虛入經(jīng)絡,導致氣血失和,進而出現(xiàn)面部肌肉癱瘓。急性期面癱是患病初期的癥狀,此時病情尚淺,可選用針灸治療的方式緩解病癥,疏通經(jīng)絡,使筋脈自如收放,進而起到緩解和治愈病情的效用。西醫(yī)認為面癱是由于面部神經(jīng)缺血、缺氧或是受壓迫所致,選用針刺的方式緩解炎性因子的擴散力度,積極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來恢復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面部肌肉肌群運動功能。本次研究選用溫針灸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實行治療,通過刺激地倉穴、下關穴、合谷穴、翳風穴、陽白穴等積極控制病情,縮短治療時間,加快患者的恢復效率,而且溫針灸的副作用小,價格低廉且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接受度較高,因此發(fā)揮效用較大[8]。本次研究將溫針灸治療和先藥后針兩種治療模式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依據(jù)對比結果可知,研究組和參照組在實行相應治療后的臨床效果相比,兩組中臨床總有效率顯著偏高的一組是研究組,兩組的臨床效果有顯著差異;經(jīng)有效治療后發(fā)現(xiàn),治療前后的VAS 疼痛評分呈現(xiàn)較大差距,治療前,參照組和研究組的VAS 疼痛評分基本一致,治療后,兩組的VAS疼痛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較大的一組是研究組,參照組治療后的疼痛程度更大,而兩組治療后的痊愈時間偏短的一組仍是研究組,參照組和研究組的評分和時間值均存在一定差異性;兩組患者在實行不同治療模式后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相比較,治療滿意度較高的是研究組,兩組的治療效果滿意度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選用溫針灸治療方式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實行相應治療,可加快患者的恢復效率,逐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