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翔,郭 興 ,蘭鴻毅
(1.山西大同大學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山西大同0 370008;2.張家口鼎信古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河北張家口 075000)
涿鹿縣隸屬河北省張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地處北緯39°40′~40°39′,東徑114°55′~115°31′之間,涿鹿-懷來盆地西部。北與張家口市下花園區(qū)交界,西北隔黃羊山與宣化縣相望,西南與蔚縣毗鄰,東南與北京市郊區(qū)和保定市淶水縣接壤,東北與懷來縣相鄰。東距北京市中心140公里,西距古都大同市270公里,北距張家口市75公里。
鎮(zhèn)水塔位于張家口市涿鹿縣張家河村南2500米的麓坡地上,崇嶺高山,地處偏僻。鎮(zhèn)水塔是涿鹿縣為數不多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遼代,距今已千年。鎮(zhèn)水塔北側距山坡9米,南臨河溝,距離僅為5.6米。鎮(zhèn)水塔平面呈八邊形,用青磚砌成,是一座密檐實心磚塔,共七層。
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的“不改變原則”[1]的文物修繕原則,以及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原則,盡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做法,盡量保留原有構件;殘損構件經過修補仍能使用的,不應更換。確保建筑及相關文物遺存修繕前后風格的一致性,保護文物本體價值。
對于原結構存在的或歷史上干預形成的不安全因素,允許添加少量構件,改善受力狀態(tài)[2]。
在原有成功經驗、案例基礎上,可以適當采用新材料,新工藝。
對于近代改變原狀的做法和工程上的不當做法,要在本次維修中予以糾正,恢復原貌。
河北省涿鹿縣鎮(zhèn)水塔是我國現存的非常重要和稀少的遼代文物建筑;
鎮(zhèn)水塔屬于遼代建筑,塔身藏有大量的契丹文化元素及歷史痕跡[3],目前除塔剎缺失外,全塔原樣貌基本保存完整,巍然屹立,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為研究遼金古塔特別是磚雕建筑藝術提供了非常具有價值的實務資料。
塔基須彌座及一層盲窗、吻獸、券門、鋪作等磚雕精美,獨樹一幟,技藝精湛,達到了藝術巔峰,反映了遼代契丹民族的燦爛文化及審美觀[4]。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2003)。
3.《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04)。
4.《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2003)。
5.《鎮(zhèn)水塔現狀勘察報告》。
6.現狀實測圖。
7.實物、碑文、史料、照片等其它有關工程內容及復原依據。
由于資金等方面壓力,只能通過現場目測分析,以及設計定性,首要解決的是塔體南山溝的土體流失、河溝疏通以及塔體北側土體沖刷,方案圖附后。在施工中應注意不要擾動塔基,避免對塔本體進行二次破壞。同時,在施工前要做沉降觀點,施工中如若出現不均勻沉降,應立即停工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5]。
3.2.1 復原構件部分
雖然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中記載“一九九七年在加固維修塔基過程中,發(fā)現塔檐上遺存構件,早期有遼代遺構件,晚期有元代、明代時期的,當為重修所用,表明該塔曾屢次重修。另外在塔東的一塊平地處發(fā)現年代不詳的磚瓦和遼金時期的石、陶片、瓷片,當與該塔由關。其中磚規(guī)格為530×210×70 mm,筒瓦規(guī)格為310×160×80 mm,板瓦規(guī)格為310×190 mm。據此推斷鎮(zhèn)水塔最晚創(chuàng)建于遼代”。但在咨詢涿鹿文廣新局陳局及通過對塔周邊的發(fā)掘,未發(fā)現套獸、勾滴及風鐸或其殘存,因此,恢復構件只能參照同期、同地域的類似建筑進行復原(如若施工過程中在清理周邊時發(fā)現殘存構件,通過分析確系鎮(zhèn)水塔之原物,經設計單位認可后,可按原物進行復原),我單位調查了涿鹿周邊的同時期的三座遼代磚塔,分別是淶水的西崗塔、蔚縣的南安寺塔、靈丘的覺山寺塔。
3.2.2 塔基修復
涿鹿鎮(zhèn)水塔為二層須彌座基座,基座束腰設置壸門,內雕刻精美圖案。下層須彌座上下做方形線角疊澀,束腰部位設雕刻隔身柱,每面在隔身版中雕三個壸門,壸門內浮雕人物故事。上層須彌座上下做方形線角疊澀,束腰部分除角部為雕刻隔身柱,其余隔身柱素平無雕刻,隔身柱內雕線形欄板紋樣。
3.2.3 塔身部分:
涿鹿鎮(zhèn)水塔,八邊形,共7層,一層內部為正方形塔心室,在塔身正東面開一券洞。層層設鋪作。一層磚制雙抄五鋪作承托出檐,每面設補間鋪作一朵,其上為磚制圓椽、方形飛椽、望磚及一層屋面。二層~七層磚制斗口跳承托出檐,每面設補間鋪作一朵。全塔塔瓦面、塔剎、風鐸不存。各層圍脊、扣脊瓦均為條磚雕刻。
填補盜洞、塔四周做散水及北山坡處做截水溝、對塔須彌座、塔身、鋪作、墻體、磚椽、塔心室地面進行維修保護;塔心室熏黑墻面、鋪作用毛刷進行清理。重新瓦瓦、補配勾滴、套獸,對塔剎不予恢復,作封頂保護。
先清理盜洞松軟土體,再用3∶7灰土人工夯填至散水處?;彝恋膲簩嵪禂挡坏陀?.95[6]。
對于盜洞處外露塔基酥堿嚴重的墻體,進行剔補。用米漿灰泥(白灰:糯米=100:30)補砌損壞部位,鋪灰要飽滿,質量符合修繕工程技術要求,使新舊構件粘接牢固,確保塔基結構的穩(wěn)定。
散水寬2010 mm,用360×360×70 mm方磚鋪墁,520×210×70 mm條磚剪邊,做法為:素土夯實,三七灰土二步厚300 mm,灰土的壓實系數不低0.95 m,上鋪地磚,沙子灰掃縫,向外找4%泛水。
鋪墁時,以摻灰泥坐底。鋪墁前,應對周邊進行清理。
先清理盜洞松軟土體,再用3∶7灰土人工夯填至-0.3標高處。灰土的壓實系數不低于0.95。
方磚地面:清理松軟土體,素土夯實,三七灰土二步厚300 mm,用360×360×70 mm方磚十字錯縫細墁。鋪墁后,要求橫縫相通,縱橫交錯,底灰嚴密,大而平整。
塔心室熏黑墻體,清理墻面,刷漿打點。
4.5.1 剔補
對酥堿墻體、斷裂磚塊,包括磚雕構件采取剔補的方法進行維修。施工時注意相鄰墻磚的完整,先用鉆子和小鏟(或鑿子)由外向里逐漸擴大將墻磚拆除。根據拆除部位尺度對磚進行加工,按原做法重新補砌好,用磨頭將磚與磚接縫高出部分磨平,使新剔補上的磚與相鄰磚砌體相交處的銜接與過渡協調。
4.5.2 墻體拆砌
適用于須彌座外表面和一層部分后人紅磚砌筑墻體,條磚按照傳統(tǒng)做法進行砍磨,施工中嚴格按照施工工藝進行砌筑,保證施工質量,同時做好與原墻體銜接。
4.5.3 裂縫處理
對于塔身上細小裂縫,采用傳統(tǒng)材料進行灌注加固或打點的辦法進行處理。具體做法,用高壓噴槍清理裂縫灰塵,并將裂縫內潤濕飽和。灌注配比為白灰∶黃土=7∶3的灰漿,裂縫表面勾打點月白灰漿并做舊處理,最后將工作面清掃干凈。
在未來的修繕過程中還應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注意地方工藝或手法的保留與延續(xù),從而達到最佳的修繕效果。
4.5.4 檐角的修復
對于各檐檐角坍塌部位的補砌、木質角梁的殘損修復、替換處理,重點是老角梁和仔角梁。
對于角梁周邊磚體采用水平拆卸方法,自上而下逐層拆落,盡量做到不擴大拆除范圍,折落的磚構件(特別是升頭磚)必須分層、分類、分面碼放以待修復時作為主要參考依據,并依現存的樣式復制,加工時遵循原材質、原工藝、確保復制品與原物協調一致以。特別是構件細部的把握(角部椽飛卷殺、木質角梁卷殺及樣式)。
對于木質角梁的修復(柏木),對于已經嚴重漚配或折斷而不能繼用發(fā)揮其結構功能的構件,則進行必要的更換,并依據原材質、原工藝復制。所有木構件上使用的鐵件均應提前安裝就位,避免事后操作導致砌體松動[7]。
4.5.5 屋面
對于塔檐上的雜草處理:經觀察發(fā)現,塔上植物為灌木類,修繕時先徹底清除塔上生長的植物(重點是根系)。然后再施以藥物六嗪同(藥∶水=1%~3%)除草劑,杜絕再生,屋面做法具體檐部斷裂的椽、飛和其上的疊澀磚整修完畢后,在其上部抹灰背一道,為麻刀灰(最薄處20 mm),要求抹壓均壓。再在其上做灰泥背40 mm、50厚瓦瓦泥(摻除草劑)筒板瓦屋面。
對于屋脊的恢復,基于最小干預的原則和防水的要求,在缺乏充分依據的前提下,只做角脊恢復。參照同時期遼塔靈丘覺山寺塔進行恢復。
4.5.6 風鐸、脊剎
風鐸:勘察過程中,發(fā)現只在個別殘缺的仔角梁頭上存在個別掛風鐸的鐵件,說明原有塔體存在風鐸,但缺少依據,不予恢復,只保留原有掛鉤鐵件。
脊剎:缺失,依據不足,不予恢復。砌筑完七層瓦面后,條磚封護砌成圓形,
桐油鉆生,做好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