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起一個引人注目的標題。新聞評論的標題既可以標明論題的對象和范圍,也可以直接提出評論的觀點和主旨,總的要求是生動活潑、言簡意賅,使標題成為引人注目的招牌。接下來,可以將富有懸念的內容放在評論的開頭部分,寫這部分內容,應該始終以如何吸引受眾注意力為著眼點,總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眾興趣,最能引起受眾關注的事實、觀點或問題放在最前面。具體方法有:
1.開門見山、提出議題
即在新聞評論的開頭直截了當地把評論的話題和大致的內容呈現(xiàn)給受眾,使受眾在閱讀或觀看時有明確的針對性和方向性。
2.開宗明義、表明觀點
這種方式,就是在新聞評論的開頭把評論者的觀點或結論告訴受眾,這樣使受眾順著評論者的觀點演繹作品的思想內容,在觀點明確的前提下尋求論據的詳實情況。
3.新聞事件、引出論題
可以以最新的新聞事件為由頭,簡要敘述該事件的經過或特點,引出下文。要注意的是,新聞事件只是由頭,其作用是方便引出論題、展開論述,而事件本身并不是整篇評論的主體內容。
4.交代背景、說明動因
在新聞評論的開頭部分交代一下與評論話題相關的背景情況,從新聞事件的背后揭示出評論本身的現(xiàn)實意義。
5.樹起“靶子”、各個擊破
在批駁性新聞評論中,其開頭可以先描述一種現(xiàn)象或擺出要駁論的對象,盡管在開頭內容中暫且不點破天機,但可以為本論部分的系統(tǒng)論證做好準備。
6.引經據典、營造氛圍
在新聞評論的開頭部分,恰當采取引用的手法。通過引經據典,提高評論寫作的文雅之氣,使受眾在特有的氛圍中感悟評論的思想內容,理解評論者所要闡明的觀點。
寫好開頭后,主體結構如何搭建呢?新聞評論主體常用的結構有三類:
1.并列式
先提出總論點,再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論證。這里的“不同方面”是由若干個分論點來體現(xiàn)的,不同的分論點統(tǒng)率各自部分的內容,彼此之間是平行并列的關系。
2.遞進式
這是一種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結構方式,它要求對論題逐層分析、層層及里、層次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深化,可以使論述變得透徹而深刻。
3.對比式
對比式,就是主體部分的事實材料及其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是相互對照的。通過對比的手法,可以有力地證實某一論點的正確或謬誤。
除此之外,評論的主體安排,還可以采用“正正反反、起起伏伏”的曲折結構,這樣可以讓讀者在疑問、迂回和懸念中感受評論主體的內容,既讓論證的過程變得充分,又合理地調動起了受眾的閱讀興趣。
最后如何結尾?新聞評論的結尾要簡明精辟、自然流暢。新聞評論的寫作,既不能虎頭蛇尾,也不能畫蛇添足,必須根據評論的思想寫出一個頗具意味深長的結尾。常用的結尾有以下幾類:
1.總結式
就是根據上文的評論內容總結全文,以加深受眾對全篇評論的總體形象。如一篇題為《在磨礪中成長》的評論這樣結尾:“教育部發(fā)出通知,號召廣大學生向洪戰(zhàn)輝學習。洪戰(zhàn)輝的道德修養(yǎng)和意志品質,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展示了當代大學生的嶄新精神風貌,他身上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其中如何面對挫折和苦難,應該成為青年特別是青年學子重點學習的必修課?!边@個結尾就是針對文中前面的詳細評述所作的概括式總結,這一總結無疑起到了強化主題觀點的作用。
2.點睛式
就是卒章顯志、畫龍點睛。有人說,新聞評論就是畫龍點睛的文章。它的“睛”有時并不在臉上,而在尾巴上。而這種點睛之筆,有時或在結尾處直接點明觀點,有時或是對主體內容的再次突出與深化。
3.展望式
即針對前面的思想內容和觀點,做承前啟后的預測、展望或號召。
除了以上內容外,要想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評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評論的品質在于立意?!傲⒁庵呦隆睕Q定了評論的品質高下。評論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在于觀點立意高,能夠關注重大社會現(xiàn)象,或者關注看似微小的事件背后隱藏的重大命題,然后就重大現(xiàn)象或命題發(fā)言,有高超的見解和不凡的境界。作為評論,如果觀點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語的藝術是不足為道的。
評論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評論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實和邏輯。只有事實和邏輯構成的有機整體才能真正說服可以被說服的人。而事實是客觀的,邏輯卻需要寫作者真正調動自己的主觀創(chuàng)造力,強大的邏輯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給人一種理性之美。
要有好的風格和好的語言。比如色彩,本來說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體到特殊的場合,一種顏色的適應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貴的紫色,象征純潔的白色等。對應到評論上說,評論的風格也應該以文章發(fā)表時機、場合、媒體、受眾特點的不同為根據,從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評論風格”的穩(wěn)定看法。比如,馬克思曾經談過無產階級的風格,應該是戰(zhàn)斗的,是鮮明生動的,絕不吞吞吐吐。而語言的漂亮在于分寸、準確。語言很好的分寸感,會為評論提供恰如其分的表達載體。好的想法或觀點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好的表達上來。另外,在語境上,與追求藝術審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評論文章應當走向清晰。每一個準確的判斷都應適合一個非常具體的客體,而不能隨意模糊客體的條件。
最后,評論的思維是一個走向聚合的思維,當然要從發(fā)散走向聚合。論述的對象總是千差萬別的,我們要從種種不同中看出他們的共同點來,加以思維的聚合,分析共同的東西,我們的評論就應運而生了。
(摘自“中國新聞培訓網”)
百字快訊
“匠心” 耗時4年,2275個人物,福建省莆田市騰暉工藝廠木雕師鄭春輝,將《清明上河圖》合在一棵樹上創(chuàng)作,寄予著對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希冀和兩岸對傳統(tǒng)文化的共同傳承。致敬大國工匠!
@麥芽糖:這個真的是無價之寶,太厲害了,每一幅作品都是無盡的付出。四年,感謝您的堅持,感謝您對藝術文化的奉獻。
@葡萄糖:木雕的《清明上河圖》,寄予著祖國統(tǒng)一的愿景,也傳承著兩岸共同的民族文化,這份希冀令人感動。
有感而發(fā)
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大步發(fā)展,全能型人才成為很多人渴求或者期盼的人生目標。幾千年前,韓愈曾說:“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痹谌缃褡非罂焖?、略顯浮躁的社會,“專攻”似乎被忽略了。那么,到底是涉獵廣泛卻不求甚解呢?還是精心鉆研但“只通一竅”呢?請圍繞這個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