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文章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等方面論述了筆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見解,供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蚋咝H后w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很多,其中愛國奉獻教育、人生觀教育、尊師愛生教育、艱苦奮斗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要長抓不懈。本文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兩個方面談了筆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認識體會,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不當之處,請行家斧正。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社會變動必然引起人們思想的變化。在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候,黨中央總是非常關注可能出現的思想問題,并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在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下,黨中央一方面指出改革開放這場新的革命給社會思想文化帶來的空前廣泛而深刻的積極影響,充分肯定當今人們健康向上的思想主流;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學生要十分警惕消極腐朽思想的侵蝕,并從造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人,保證我們黨、國家永不變色的戰(zhàn)略高度,強調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對此,我們務必保持清醒的認識。大學生同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各種社會思潮和社會風氣會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涌進校園。對于大學生來說,腐朽消極思想文化的影響是一種腐蝕劑,它使一些人意志衰退,理想信念動搖;它渙散高校內部關系,損害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友愛、信任和團結,削弱大學生群體的凝聚力。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要順利地完成立德樹人的光榮任務,不僅在政治上要十分堅定,始終不渝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辦學方針,而且在思想道德方面必須保持純潔,真正做到在新形勢下拒腐蝕、永不沾;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有過硬的生存本領,還必須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證明,搞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搞好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正確的核心,是引導大學生又紅又專,健康成長的可靠保證,因此必須把它擺在高校建設的首位。
在新時期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中,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和發(fā)展了一整套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這是我們的傳家寶,是我們的政治優(yōu)勢,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銳利武器,任何時候都丟不得,丟了就要吃大虧。我們搞改革,決不是說過去的一切都不行了,都要統(tǒng)統(tǒng)變革,我們只是改革掉那些實踐證明已經成為弊端的東西,已經過時了不再適用的東西,而一切好傳統(tǒng)好作風不僅不能放棄,還要繼承下來、堅持下去,并且要結合新的實踐,把它們豐富起來、發(fā)展起來、光大起來,使它們發(fā)揮更好更充分的作用。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導和組織廣大師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中心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以武裝自己的頭腦和指導各項工作。這是我們加強政治教育的根本。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還要著重抓好愛國奉獻教育、人生觀教育、尊師愛生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因為這是最基礎的思政教育,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強愛國奉獻教育,就要從大學生入學那一天起,抓緊進行熱愛祖國、獻身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教育,解決好“為誰學”、“為什么學”的問題。加強人生觀教育,就要幫助大學生真正認識到,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為集體為他人的利益,奮不顧身地工作著,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的人生才真正有意義,才是光榮的人生、閃光的人生。加強尊師愛生教育,主要是使每個老師都把愛護學生,當作必須履行的職責,始終堅持師生一致的原則,自覺運用過去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大膽摸索新辦法,真正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把學生帶好。加強艱苦奮斗教育,就是要自覺抵制鋪張浪費之風、奢侈腐敗之風,使高校在艱苦奮斗方面帶好頭。以上幾個方面的教育,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基礎課,我們必須有計劃、分步驟地全面抓好。教育中,一定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思想實際,內容要生動活潑,方法要靈活多樣,切實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還要把加強這些教育,同加強高校的全面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互相促進,要通過教育,使新時代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創(chuàng)新學術話語體系,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一)寓教于樂
寓教于樂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做好“寓”的文章,是指利用一切機會,把教育滲透到日常的訓練、工作、生活中去,從而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唐代大學者韓愈在一首詩中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詩人在這里所講的微綠的草色近看不覺、遠觀泛青的效果,正是我們在教育中通過“寓”所要達到的目的。做“寓”的工作,對受教育者而言,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啟發(fā)、陶冶;對教育組織者來說,則是自覺主動地去滲透,使受教育者按照教育的既定目標得到提高。一個真正關于把教育“寓”于其它工作的教育者,都會抓住一切機會,灌輸道理,啟發(fā)學生。如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贊家鄉(xiāng)”聯(lián)歡會,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贊頌祖國各地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以進一步確立愛國奉獻的思想;在考核成績不理想時,借機引導學生明白平時訓練不過硬,關鍵時刻過不去的道理,以進一步強化勤奮刻苦的意識;發(fā)現食堂有米飯、饅頭浪費時,則不妨集合大家看一看“粒粒皆辛苦”如何被浪費,想一想全國那些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父老鄉(xiāng)親,以激發(fā)大學生艱苦奮斗的意識。總之,要隨時隨地有意識地去做“寓”的工作,使大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受到正面的教育引導。
(二)言之有理
進行教育,離不開上課講道理,能否把道理講得引人入勝,使之入耳入腦,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這里講的言之有理,是指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識性和趣味性,能語出引人,耐人尋味。這不僅需要豐富教育的思想內容和知識含量,還要講究語言表達的技巧,力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使受教育者聽起來津津有味,琢磨起來意味深長。那么,如何才能言之有理?筆者認為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其一,要注意“對口味”。我們有些同志講課之所以沒有聽頭,原因之一就是不研究大學生的“口味”,不掌握他們的思想脈搏,不清楚他們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亟待解決的問題,結果只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注重了解掌握大學生的現實思想,善于抓住他們關注的話題,根據他們的需求和心理,來個“看人下菜”,因勢利導,用合乎他們口味的語言,巧妙地灌輸既定的教育內容。其二,要注意“調”。一堂課,如果像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所批評的那樣,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那就難免要讓教育對象感到索然無味。相反,如果把盡人皆知而又必須講的大道理賦予新意境、新說法、新材料、新的表達方式,效果就會大小不一樣。戰(zhàn)爭年代,中央警衛(wèi)團有不少官兵想到前線殺敵立功,不安心本職工作,葉劍英同志就把大家集合起來,開口便說:“中央警衛(wèi)團應該叫‘鋼盔團,鋼盔是用來保護腦袋的,中央警衛(wèi)團就是保護全黨的‘腦袋,所以叫‘鋼盔團”。幾句幽默風趣、寓意深長的話,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之后再沒有誰提出離開警衛(wèi)團了。在進行思政教育中,我們應當努力學習老一輩革命家和優(yōu)秀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說理藝術,學會寓莊于諧,推陳出新,旁征博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以獲得引人入勝的效果。
其三,“味”要適度。我們講言之有“味”,并不是要把“味”擺在教育的首位。正如做菜需要放佐料一樣,目的是讓人把菜吃掉,而不是讓人以佐料果腹。教育內容的思想是主要的,言之有“味”是為了讓教育對象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育內容。如果只為迎合教育對象的喜好而片面追求“味道”,忽視教育的思想性,就會過猶不及,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三)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效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運動,都有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過程,強調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正是遵循了這一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作為一個單位,存在的問題或許是多方面的,一次教育不可能一下子都解決。對大學生個人來說,也不會一經教育,就一通百通,把思想“扣子”全部解開。由于大學生的思想變化、成長進步是一個漸進過程,教育也必須是漸進性的,問題只能隨著教育的深入,一個一個地解決。想“一口吃成個胖子”,一次教育試圖解決很多問題,往往會“貪多嚼不爛”。對諸多問題都涉及一下,結果可能是哪個問題也得不到很好解決。我們所說的“一次解決一個問題”,當然是指本單位主要的、對大學生思想影響較大、帶有一定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而不是一般性的或個別人身上的問題。把這樣的一個問題抓住了,解決了,就可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帶動其它問題的解決。這就首先要把這一個問題找準,把主要問題找準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比如搞人生觀教育,具體反映出來的問題,可能有利益觀、金錢觀、苦樂觀等諸多方面,這就必須通過深入調查分析,摸清本單位主要在哪一方面比較突出,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一次解決一個問題,要在“解決”上下功夫。要通過授課把正面道理講透,把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的界限劃清;針對這一個問題,發(fā)動大家論危害,挖根源,尋找解決辦法;還要大力宣揚做得好的典型,注意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等等。一句話,要一抓到底,直到把是非搞清楚,態(tài)度搞端正,問題得以解決。
(四)有問有答
有問有答是指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在課堂上進行雙向交流,教育對象把有疑慮的問題提出來,教育者當場給予解答。這一方法,有利于增強被教育者的參與意識,變被動受教育為主動受教育;有利于教育者面對面地了解教育對象關心什么、困惑什么、需要什么,從而有的放矢地搞好疏導;有利于相互交流,溝通感情,疏通思想,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育效果。有問有答是古已有之的良好教育方式。我國春秋時代就有孔子與弟子對話的先例。馬克思教育子女也常采用有問有答的方式,其中有些對話相當精彩,廣為流傳。然而,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卻被我們的某些教育者所忽視,他們習慣于“一張嘴巴”講道理,其結果是口舌費得不少,教育效果卻不理想。開展有問有答,需要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如果教育者一上臺就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必然導致教育對象情緒壓抑,課堂氣氛緊張,臺下不敢提問題,臺上抓不住問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有問有答是開展不起來的。因此,教育者無論水平有多高,資歷有多長,一旦站到講臺上,就應當放下架子,與教育對象坐在一條凳子上講話。不管教育對象所提問題正確與否,都應耐心作答,不能輕蔑、譏諷,更不能板著面孔訓人。這樣,教育對象才能夠敞開思想說真話。我們一些教育工作者之所以不愿采用有問有答的方式,主要是怕麻煩,怕答不上問題難堪。因為單向灌輸相對簡單一些,而問有答則需要平時辛勤積累,課前認真準備,課堂開動腦筋,否則就有被問倒、難住的可能。這一教育形式要得到堅持,不僅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負責的精神,而且要有知難而進、勤奮學習的毅力,把自己的“一桶水”先裝滿。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趙李佳鳳,張文仙.新時代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黨史博覽(下),2020(1):55-56.
[3] 陳毓.探析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66-67.
[4] 馮曉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路徑探討[J].智庫時代,2019(42):157-159.
[5] 科爾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統(tǒng)計,2018(5):53-56.
[6] 李響.傳統(tǒng)誠信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9(27):44.
[7] 胡亞權.試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實踐指導[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9):183-184.
[8] 袁俊平.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啟示價值[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6(2):39-43.
[9] 張亦帥.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本精神探析[J].世紀橋,2017(6):77-78.
作者簡介:和洪星(1968- ),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