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學生學習發(fā)蒙的重要時期,是學生養(yǎng)成自己學習習慣的塑造期。新時期的課改明確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主發(fā)展,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小學語文教師在這樣的新時期下,需要領會課改精神要求,積極有效的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探索和研究新的自主教學模式,著實有效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在語文這一學科上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生從幼兒園踏入小學,對一切事物和知識都是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如何將這種好奇轉(zhuǎn)化為自主學習,這肯定需要教師去進行恰當?shù)囊龑?。興趣是學好一切知識的前提,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是對教師掌握學生天性的基本要求。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交流和熱鬧,但是注意力的集中度不夠,很容易被其他事物轉(zhuǎn)移。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活潑的氣氛與情境,讓學生能沉浸其中。引入新媒體教學工具,讓學生在影像資料中(或者貼合主體的動畫),去感受到不同情景下的學習內(nèi)容。例如,在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課本中有《秋天》這篇課文,教師可在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后,播放有關(guān)秋天的視頻或照片(也可是自己制作的課件動畫),讓學生在光影中直觀感受到秋天的變化,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情境中去學習、去思考,讓自己在這種歡愉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會極大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產(chǎn)生自己主動去學習的愿望和訴求,教師就可適當?shù)匾龑W生進行自主學習。
語文是一門基礎的語言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師在教學時要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苯處熢诮淌谡n文時,可主動提問讓學生思考,也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前面提到的《秋天》,老師可提出秋天到了樹上的葉子為什么會變黃?讓學生提起思考的興趣,主動去尋找答案。教師可讓學生們自己討論,讓學生產(chǎn)生刨根問底的研究精神。這樣就能長久保持學士自主學習的熱情。
教師也要鼓勵學生主動發(fā)言,主動講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quán)。學生能在課堂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就加入了自己想法,從而更加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興趣。
小學的語文課程,尤其是一年級都是讓學生讀出來,要讓學生朗讀。在朗讀的前提下,必然要讓學生多看,比如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老師領讀幾遍后,讓小組之間展開朗讀競賽,同時讓同學們自主加入評判。這樣具有競爭的氣氛,能迅速點燃學習之火。這樣使得學生在競賽中即用了嘴說,也用了眼觀察,更用了腦進行大量思考。這也就達到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小學生自帶好奇心,這種寓教于樂的拓展教學形式,讓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增加,讓學生主動學、認真學、自己學,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對事物的認知。
由于語文課本內(nèi)容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過于單調(diào),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創(chuàng)造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才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激情。讓學生在各類活動中活學活用所學知識,就能更好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將朗誦、表演、歌唱等活動方式引入到課堂中,讓語文課不只是語文知識,還有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多種教學形式的融合,才能讓學生享受學習樂趣,使得學生愛上學習,主動投入學習的懷抱中。例如,部編版一年級語文課本中《小小的船》,教師在講授時,可將課文內(nèi)容編成歌曲,然后帶領學生練習唱誦,“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在清脆的歌聲中,學生的熱鬧勁就會被逐漸調(diào)動起來,在歌唱中也可加入一些動作,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這樣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方式,去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需要不斷引導的,小學生的可塑性強,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發(fā)掘自身的潛力。教師可借助新的教學工具,憑借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shù),就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