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 武漢市藝術學校
目前,我國音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不太重視學生的音樂體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體驗音樂的過程。大部分教師注重的是音樂的講解和理論知識,然后讓學生聽聽音樂。沒有讓音樂跟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共鳴,也沒有理解音樂背后的內(nèi)涵。這樣的教學無法給學生帶來精神層面的熏陶,沒有養(yǎng)成對于音樂的審美觀念。注重音樂教學的審美體驗,有利于讓學生體會音樂的美好。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愿意自主學習和欣賞音樂。另外,可以更好地享受和聆聽音樂;用音樂美化心靈提升音樂鑒賞能力。本文主要對于目前音樂教學現(xiàn)狀以及音樂審美體驗進行分析。
關于音樂審美體驗,指的是人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的心理體驗以及大腦產(chǎn)生的認識。
在傾聽音樂時音樂節(jié)點帶來的情緒,可以影響人當下的情緒。例如,在傾聽班得瑞經(jīng)典鋼琴曲《雪之夢》時,會讓人的心情舒緩;非常祥和溫柔的感覺。再如,貝多芬的鋼琴曲《命運交響曲》又會讓人的心情激動,產(chǎn)生震撼的心情。而《卡農(nóng)》這首鋼琴曲,其特點是一個聲部的曲調(diào)始終追隨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后一小節(jié);讓人覺得神圣又抒情。熟悉聲部的音色特點可以讓人更加投入音樂情境中,與音樂產(chǎn)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鳴。
每個人的音樂審美能力都是不一樣的,但都是在不斷積累音樂體驗形成的。音樂審美能力主要從聽覺、感情和認知三個方面體現(xiàn)。聽覺就是注重是否好聽,是否有一個完美的音樂感受,是一個比較淺顯的音樂欣賞階段。而感情和認知則是一個比較理性的音樂欣賞角度,跟自身的音樂理論和音樂文化有關系。感情和認知的音樂審美,是通過腦海中的想象和音樂認知,聯(lián)想與音樂情境產(chǎn)生共鳴。在音樂的熏陶下,讓音樂中的情感陶冶情操。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帶來完美的審美體驗,建立音樂情境是主要途徑之一。情境指的是情感和場景要融合,給學生帶來“此情此景”的體驗。讓學生進入音樂情境,可以激發(fā)他們的音樂情感。音樂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力,如果沒有感情的投入是無法擁有音樂體驗的。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充分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或者時代背景,建立一個視聽融合的音樂情境。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把音樂當成一門熱愛的藝術而不是課程。讓他們在課下也愿意自主去欣賞和品味音樂,培養(yǎng)他們對于音樂的審美情趣和興趣。例如,在進行《故鄉(xiāng)的小路》(回憶式)鋼琴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憶一下自己兒時的故鄉(xiāng)。帶著對故鄉(xiāng)思念的情感的進行彈奏,發(fā)自內(nèi)心地進行學習。他們在學習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也獲得了感官和心理上的雙重體驗。
在音樂學習中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和體驗也要對音樂有一個簡單的認知和了解,建立在情感體驗上的審美體驗更加深刻、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教師要從音樂本身入手,讓學生對于這首音樂背后的內(nèi)涵首先有自己的見解,然后再去欣賞和學習音樂就會有更加深刻的體驗。在理解的基礎上,欣賞音樂會有不一樣的感情體驗。不同風格的作家鋼琴曲也都有很大的差異,如肖邦的鋼琴曲大多比較婉轉,而貝多芬的鋼琴曲如《命運交響曲》為代表大多比較震撼表示抗爭。不同音樂家的音樂也不盡相同,就要求充分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和時代背景,這樣可以充分把握音樂的內(nèi)涵,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音樂教學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也就是“接地氣”一些。音樂遍布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人們生活中的調(diào)劑品。在目前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下,人們的精神和文明需求不斷增加。日常中無論是餐廳、電影院、咖啡館還是各大商場都會播放音樂,學生接觸音樂非常多。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實際而又藝術化的音樂體驗。積累他們的音樂審美體驗,學會鑒賞和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在生活中主動去品味音樂,有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
音樂教學審美體驗是塑造人的一個過程,可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音樂情操。通過音樂教學來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可以讓他們展現(xiàn)活力。審美體驗是學生體會音樂豐富情感的一個途徑,在這個過程也可以凈化心靈。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和音樂觀,對于讓學生在今后的音樂道路上有自己的見解和觀念。所以在目前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對于學生審美體驗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