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兩段時期各有特點。清朝處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鼎盛狀態(tài),其專制統(tǒng)治下服飾妝容多為滿族傳統(tǒng)形態(tài)。而在洛可可時期,宮廷貴族之間的享樂風潮將巴洛克風格逐漸推向了洛可可風格,后來東方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藝術風格一改巴洛克時期的繁重,變得愈加精致淡雅。
1.清朝。清朝的妝容都以內斂、含蓄為美,總體和明朝相似,素雅簡單。清朝女性地位很低,而專制制度就是其根源。所以清朝妝容中,眉毛纖細修長,柳葉眉和斜飛眉較流行,可以襯托出女子溫婉柔和的姿態(tài)。
2.洛可可時期。洛可可藝術產生于法國18世紀,是法國宮廷藝術的一種。洛可可藝術的特點比較突出,它華麗、柔軟、精致、細膩并且輕盈。這一時期的女性流行在臉上貼痣,且黑痣位置不同含義不同,其貼在右臉上表示已婚,貼于左臉表示已經訂婚,貼在嘴角表示單身。
1.清朝。頭飾的使用時間跨度很長,歷朝歷代都有流行的頭飾。清朝頭飾主要有:
(1)點翠。點翠是一種裝飾技藝,其中“翠”字是指翠鳥之羽。
(2)金約。金約是由金箍和后面垂下來的串珠這兩部分組成的,金箍的節(jié)數(shù)和串珠的行數(shù)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級地位的高低。
(3)流蘇。清代流蘇是一種長的很像簪子,下方有珠穗垂下的飾物。
(4)鈿子。鈿子上面嵌有金花、點翠、寶石等各式裝飾。
2.洛可可時期。18世紀的女性熱衷于戴各種顏色的假發(fā)。事實上,高聳入云的假發(fā)所以能流行主要是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的功勞,她更是歐洲女性時尚的“楷?!?。
1.清朝。清朝是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封建君主專制王朝,其服飾從一開始的堅持游牧服飾并強制要求漢人易服,到滿漢兩族服飾并存并部分相融的和諧局面,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變化密不可分。
在康熙、雍正時期,漢族婦女還保留著明代款式,流行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后,衣服逐漸變肥變短,袖口變寬,云肩的花樣也隨著人們的喜好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晚清時,婦女已經舍去裙子改為穿褲子。滿族婦女穿“旗裝”“花盆底”旗鞋。她們的衣領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不同的形式,與其相配的下裝,也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裥等工藝手段作為裝飾花樣。
2.洛可可時期。同處在18世紀,一種誕生于法國的藝術風格——洛可可藝術風格流傳于歐洲。受到王室的影響,法國上層階級也開始效仿他們的統(tǒng)治者,法國的貴族人士逐漸從之前莊重的宮廷生活中脫離出來,誕生出了一種精美華麗的文化——洛可可文化,而這種文化也迅速傳遍歐洲。
洛可可時期,服裝風格都趨向于柔和化、繁縟化和線條化,顏色選擇上也傾向于柔和綺麗的色系。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服飾也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最后一個階段。而洛可可時期雖被看作是享樂、縱欲和奢靡的時期代表,但其服飾中所體現(xiàn)和強調的線條感和繁復化,表現(xiàn)了當時人們思想意識的解放和對人性覺醒的強烈要求。
在幾乎同一個時期內,中西方服飾、頭飾、妝容特點大有不同。盡管當時中西方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交流,但是本民族的傳統(tǒng)衣飾依然占據(jù)著主流地位。服飾妝容作為生活中的一個小的切入點,可以折射出當時兩個地域的不同文化觀點和生活色彩,對當今的我們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其獨特的歷史背景下的文化產物都是歷史的瑰寶,值得我們去積累和保護。面對當今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趨勢,我們必須意識到,在追趕國際化的潮流過程中,我們不能丟掉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否認我們本民族的文化產物。文化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但是必須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從而使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登上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