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高太后下詔:“蘇軾罷翰林學士兼侍讀,除龍圖閣學士,充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州事?!奔刺K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知杭州。這是蘇軾自熙寧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七年(1074年)改知密州而離開杭州之后,再次蒞臨杭州,任杭州太守。此次出任杭州太守,蘇軾手握實權,他密切關注民生大小事務,全心全力為地方百姓謀福祉,如疏浚河道、修建西湖、筑建蘇堤、疏浚錢塘六井、穩(wěn)定谷價、救濟饑饉等,成為百姓之友。
杭州位于錢塘江口,水陸交通發(fā)達,常有病疫流行。蘇軾于元祐四年七月到達杭州,甫一上任即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杭州久旱復澇,百姓收成堪憂。大旱和洪澇的反復肆虐之下,疫病橫起,百姓惶恐不安。蘇軾為官歷來以百姓為重,面對饑荒和疫病,蘇軾積極調配物資人手,在各街口各城門派發(fā)稀粥和湯劑,以救助貧苦百姓。為進一步加強疫情救助,蘇軾從公款中撥出兩千緡,自己捐出多年積蓄五十兩黃金,蘇軾的妻子王閏之變賣首飾以捐資并帶動當地富豪捐款,最終籌得資金在杭州城中心眾安橋建立了一家公立醫(yī)院,名作“安樂坊”。建立安樂坊后,即收納貧困病人,為其治病,蘇軾帶領家人親眷志愿服務,前后奔走,照顧病患。安樂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立醫(yī)院,也是第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慈善醫(yī)院。疫情之下,安樂坊的建立和使用正是蘇軾踐行“民惟邦本”執(zhí)政理念和“百姓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值得借鑒、學習和推廣。
兩千年來,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思想不斷傳承,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當中的優(yōu)秀基因。中國共產黨自執(zhí)政以來,扎根于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保持著血肉聯(lián)系,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以人民利益為行動宗旨,重民生、興民德,艱苦奮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將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發(fā)展。
2020年1月,武漢新冠疫情暴發(fā)并迅速蔓延,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對經濟社會秩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面對疫情,黨中央高度重視,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按下了暫停鍵,不計經濟得失,不惜一切代價,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部署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為了有效地切斷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堅決遏制住疫情的蔓延,保護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時起,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嚴格管控武漢人員外流,直至2020年4月8日零時,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對武漢實施人員外流管控,并不是黨和國家放棄了武漢的老百姓,任其自生自滅,而是為了集中專業(yè)力量更好地救治病患。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爭分奪秒、穩(wěn)步開展:火速建設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和若干方艙醫(yī)院,用以分級收治病人;全國范圍內調集醫(yī)護人員、醫(yī)療設備、防護物資和生活物資馳援湖北和武漢;不計經濟損失,因時、因勢、因地制宜,全國各地逐漸實施交通管制,各行各業(yè)停工停產,阻斷病毒傳播;政府兜底除醫(yī)保報銷外的全部醫(yī)療費用,確保病患再無后顧之憂。在這場世所罕見的戰(zhàn)役中,國家投入疫情防控資金1499億元,7500名建筑工人夜以繼日建設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4.2 萬名醫(yī)護人員投身湖北和武漢救治一線,無數社區(qū)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在防疫一線盡心盡力,全國14億人民眾志成城、積極防疫,疫情發(fā)展態(tài)勢得到有效遏制,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取得重大成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得到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笨倳浀膽n民愛民之心、由此可見一斑。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意大利眾議長菲科的提問時語氣堅定:“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边@是總書記對億萬中國人民的深情承諾,對各級官員干部的殷切期望。愿廣大干部思先賢而勵志,以習總書記為楷模,以民為本、情系人民、扎根人民,初心不改擔使命、矢志不渝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