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梓蕓 (北京市東城區(qū)第二文化館)
文化館是政府為了向廣大的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開設的群眾文化公益性事業(yè)機構,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最基層的陣地。文化館在基層文化普及教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陶冶群眾社會主義道德價值 、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與科學知識,弘揚先進文化,滿足人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發(fā)展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織者、輔導者和帶動者。
文化館一直都是處于和群眾進行文化接觸的最底層、最前沿,直接和群眾進行文化交流。文化館在文化建設領域中是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重要橋梁,在組織與實施群眾文化活動中發(fā)揮著樞紐的作用。文化館開展有效的文化活動可以推動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落實,群眾可以通過文化館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參與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使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美術活動作已經成為群眾文化的重要的部分之一,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開始學習美術知識,它能夠充分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
群眾美術工作要想順利開展,就需要了解先群眾文化基礎知識,再不斷加強開展更豐富的美術活動,基于對東城區(qū)第二文化館美術工作的研究與分析,筆者就文化館如何更好的開展美術活動進行簡單探討。
在這個新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今與未來,群眾文化是每一個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內容。通常我們所指的群眾文化就是一種社會性的文化活動,主要是人們在業(yè)余生活中的一種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發(fā)展的文化性活動,所以群眾文化活動是一種非專業(yè)性的活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的提升。從時代的縱向看,不同歷史時期,都有與當時社會狀況相適應的群眾文化活動。從現(xiàn)實社會的橫向看,不同國別、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修養(yǎng)的人,都有各自的群眾文化需求。群眾文化工作要想做大、做強、做的精準到位,就必須要了解群眾文化的特點,并將理論聯(lián)系實際,更好的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群眾性是群眾文化在其主體方面所固有的顯著特征。群眾在群眾文化中起主導地位。群眾泛指人民群眾,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工人還是農民、無論老師還是學生,無論什么職業(yè)、什么文化程度,無論什么民族什么地域,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到群眾文化中來,每一個人都有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都有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欲求。群眾作為主體,是群眾文化發(fā)展的驅動者和調節(jié)、支配的力量。也可以說群眾文化就是屬于人民群眾自己的文化,所以能夠在人民群眾扎根,成為一種淵遠流穿的文化。
以文學藝術為中心內容的群眾文化的外在特點就是娛樂性。人們在求樂的驅使下,懷著不同樂趣的期盼,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獲得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滿足,就是所謂的自娛。然而,不同的群眾文化的娛樂性和不同的人的娛樂心理,都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不同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修養(yǎng)、經濟條件、興趣愛好的人,有不同的求樂動機,并使自娛性群眾文化活動呈現(xiàn)不同的類型或層次。思樂、求樂、事樂是人之常情,假如群眾文化不具有娛樂性,那它就必然安然失色,而缺乏引人自娛的魅力,也難以想象它還有什么生機與活力。
群眾文化的傾向性,是指反應在群眾文化中的階級立場、政治思想和審美意識所體現(xiàn)的方向。這是從思想內容上反映著群眾文化本職的一個內在特征,也是群眾文化的靈魂所在。群眾文化不僅必然具有傾向性,而且這種傾向性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多樣呈現(xiàn)豐富的形式。
每個社會、民族,在各個時代都是通過不斷傳承而形成其群眾文化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出新的群眾文化的形式與內容,這種使群眾文化成為一個不斷的連續(xù)存在的特性,就是群眾文化的傳承性。傳承有別繼承,傳承包含繼承和下傳,起著承上啟下、承先啟后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文化生活的水準也有所提升,與此同時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美術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主要的載體。美術作品不僅僅是繪畫作品,它涵蓋多種多樣,例如民間工藝的剪紙、泥塑、草編;還有藝術品的景泰藍、象牙、雕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