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雯雯/古麗米娜·麥麥提 (新疆藝術學院)
唯有深入故鄉(xiāng)、扎根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感同身受,才能夠真正的用心感受到這片多情土地的藝術價值。《千回西域》的創(chuàng)作匯集了本土與內(nèi)地多位樂舞編導方面大師級領軍人物,勾勒出詩、歌、舞、樂,極為豐富的獨具匠心的知識海洋,詩的意境、曲的幽靜、舞的靈境、歌的仙境,至真至純。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著豐富的地理人文歷史景觀,豐富的藝術人文資源。西域是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必經(jīng)之路,樂舞自然成為多民族地區(qū)的重要標識了,“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正是對新疆民間樂舞的真實寫照,這個凝聚東西方文化極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被很多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深切的稱之為“故鄉(xiāng)”?!肚Щ匚饔颉窂念^至尾將大家緊緊籠罩在民族樂舞的光環(huán)底下,從感天動地到感人至深,歲月靜好,歌舞升平,用情感用生命在跳舞,用心靈用靈魂在回味故鄉(xiāng)。
《千回西域》是一部大型室內(nèi)實景民族歌舞秀,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民眾文化理念的不斷變化,它已經(jīng)成為了新疆地區(qū)對外開放交流中宣傳民族文化的主要媒介。一幕縱千里,一秀觀千年,這是這部劇主要的意境?!肚Щ匚饔颉分饕ā洞髳邸贰队窕辍贰渡芬约啊恫菰畱佟匪牟糠謨?nèi)容,上述四個部分各具特色、極具代入感?!肚Щ匚饔颉返囊魳分谱鲌F隊是由著名音樂家努斯萊提·瓦吉丁為主導的,實際創(chuàng)作中,他將西域美妙的原創(chuàng)音樂元素運用現(xiàn)代化的藝術手段進行了“再加工”,將民族歌舞、雜技、水上芭蕾以及冰上舞蹈等極具魅力的藝術形式整合在了一起,而這方面的實踐則為該劇積累下了獨特的音樂魅力。節(jié)目的后期制作是由著名影片音樂制作人克勞斯·巴德爾主導完成的,我們都非常熟悉它參與制作的《加勒比海盜》以及《珍珠港》等影片,而它的加入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該舞臺劇的感染力。這是一部“訴說”西域歷史以及“三千年傳奇”的歌舞史詩,更是傳統(tǒng)新疆樂舞轉型發(fā)展的一次重要實踐。
《千回西域》是一次穿梭古典與現(xiàn)代跨越時空的對話和傳承,從序《心路》開始,在古老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故事正在逐漸映入我們的眼簾,縱觀遼闊的西域山川湖泊,新疆各民族同胞的生活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出了編導對民族文化、民族樂舞的熱愛,以及對民間的致敬。從自然風光入手,確立了新疆地處絲綢之路要道,是多民族融合交往的中心,融合了中國古典審美的創(chuàng)作理念,建構起獨特的時代精神視覺沖擊。新疆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族樂舞是世界藝術長河中一筆不可丟棄的文化遺產(chǎn)。雖然歌舞秀分為四幕,但是各個部分的連接極為緊密,通過絲綢之路上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描述,不同人文情懷的描述和不同歷史背景的描述,將整個劇目通過絲綢之路的故事線連接了起來。正是這些關于舞蹈的時代記憶,讓人看得心潮澎湃?!肚Щ匚饔颉匪w現(xiàn)的時代記憶、時代文化,為我們新時期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土壤,未來我們需要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陳出新。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屬性標志,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文自然環(huán)境熏陶養(yǎng)育出這里人們的樸實真誠自然,編排表演的舞蹈是觸人心弦的,眼里看到的是舞蹈表演,腦海里浮現(xiàn)的是生活中的點滴,那些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有生命的,其中的情感引導我們與自然融為了一體,盡情的感悟其中的靈性。
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一氣呵成,雄鷹、駱駝、駿馬、山羊等動物也一一展現(xiàn)在,整部作品建立在群舞和雙人舞、獨舞的基礎上,穿越古今,加上高難度雜技表演,蕩氣回腸。演員情緒高漲,技藝高超,將時代精神一次又一次推向頂端。
第一幕《大愛》,夜晚篝火旁,一位母親給搖籃中的孩子講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傳說,母親對于孩子的情感從身體里生發(fā)出來,從有形到無形,為孩子講述著她熱愛的這片土地,每一個彎腰、每一個眺望,從腰椎到頸椎,再到手指尖,都展示出了深深烙印在心里的記憶。絲綢之路上,一群商旅駝隊和文化使者遭遇了一場雪崩,幸好及時得到冰山神女的救助,好客的鄉(xiāng)親們送來飄香的奶茶,劫后余生的商旅駝隊和文化使者跳起了感恩舞,一幕天地人祥和的情景點亮全場。
第二幕《玉魂》,蒼天之下,一條玉龍般的山脈橫貫東西,是我們屹立不倒的脊梁。神奇美妙的玉石是天地愛情的結晶。整場的群舞調度,每位演員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交織于不同的時間軸線和空間場景。
第三幕《生命》胡楊樹下,有著非凡音樂天賦的西域姑娘彈奏著薩塔爾,靈魂般美妙的琴聲深深地打動著正在林中逐鹿的西域王子,兩人一見傾心,兩人堅貞不渝的愛情感染著不同地域的文化使者。雙人舞,婉約細致且誠摯感人的真情流露,將人帶入甜蜜的愛情之中,舞者每一個直擊心扉的眼神,優(yōu)雅從容、深情款款的笑容以及舒緩優(yōu)美的舞蹈動作,似乎是潛意識里靈魂的釋放。
透過全劇的人文情懷,能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在以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度創(chuàng)作節(jié)目,藝術家也好,藝術作品也好,有責任和義務引導文化在健康的軌道上前進發(fā)展。因此,全劇進入到高潮時期時,已然感受到樂舞不是在一味追求技術了,表現(xiàn)出了人文情懷最樸實、最本質的情感表達,讓人感受到在技術支撐下情感的真摯表達。同時所有的技巧都通過演員的身體表演將西域的美景、人文、故事、甚至歷史悉數(shù)、真誠的呈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
第四幕《草原之戀》北疆獨特的雪山、草原、氈房、炊煙,讓人一生纏綿;草原上的婚禮恰如盛開在綠色叢中的五色花海,拉開了草原上舞蹈的序幕。載歌載舞的“卡拉角勒哈”,確立了質樸民風、淳樸民情的審美取向。舞蹈融合了草原文化與綠洲文化歡快的節(jié)奏特點,結合了牧業(yè)文化的生活印記,建構出獨特的西域樂舞身體美學和原理性的草原文化屬性動作。在多元文化相互沖擊下,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獨有的魅力正是歷史發(fā)展和獨特地域的結合。去掉舞蹈,去掉音樂,去掉外在的符號,那應該傳承的便是時代文化精神了。體會到人文情懷與人文關懷,自然也就感受到了民族樂舞的藝術價值。
整部劇最突出記憶積淀的要屬對生存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了,游牧的生存環(huán)境,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歷史舞臺。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多個民族進行交流與融合,也在歷史上進行過多次民族遷移,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草原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劇中天氣越惡劣,草原民族就越表現(xiàn)出不屈的精神,多個舞段表現(xiàn)出經(jīng)過歲月的沖刷,已然形成了一個個時代和歷史的產(chǎn)物,舞蹈大都豪放、歡騰,風格奔放豪邁,動作矯健,幅度大,似乎承載著他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向自然屈服的斗志??梢哉f,這種歷史的產(chǎn)物是也一種記憶積淀,它以獨特的身體表現(xiàn)視角化為舞蹈語言符號進行傳遞。
遠處,美麗的哈薩克族新娘頭部的帽子插上一束美麗輕盈的貓頭鷹羽毛,翩翩起舞,手部動作不斷地向里繞腕,如水波、天鵝一樣此起彼伏的屈伸,每位舞者都隨即興而舞,隨時參與融入其中,將載歌載舞、其樂融融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演繹的絲絲入扣。讓人看完情不由衷的想置身于中、參與其中。這一刻沒有民族之分,沒有地域之分,只有情感在突顯,情懷在涌動。感受到身體與心靈的互相聆聽,感受到彼此的熱情與氣息,通過舞蹈滲透到情感,使形式與畫面、內(nèi)容渾然一體。
絲綢之路是古代社會的一個縮影,記載著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種種人文景象。絲綢之路承載著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周圍環(huán)境、朝代、時代的興衰和更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人們對絲綢之路有著向往又有著對絲綢之路未知的神秘感,想要進一步了解,卻又覺得遙遠,西域、新疆在千古以來就是這樣一個神秘的存在。
《千回西域》作品的演出,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西域、走進西域的一個良好的機會,人們通過歌舞,一揭西域神秘的面紗,窺探這片神奇的土地中勤勞勇敢的人們、具有異域風味的風土人情和地域特色,讓人們了解西域并熱愛這片土地,這就是《千回西域》演出最重要的意義吧?;貞浫珓。诤狭藮|西方審美和人文精神內(nèi)涵,從形式到內(nèi)容上共同展示了新疆多元一體文化及多民族樂舞,樂聲激昂,歡快流暢。全劇結束時滾動的字符與舞蹈互相呼應產(chǎn)生聯(lián)系時,更讓人去思考、回憶和體驗作品的意境,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此部作品的審美升華。清晰地看到各民族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歡樂起舞,和諧共處,欣欣向榮的一幅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