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敏/何茜 (太原師范學院)
柴可夫斯基1840年出生于俄羅斯一個的小鎮(zhèn)。他從小家境優(yōu)渥,五歲時父親為他請了鋼琴教師,短短時間內,他就展現了過人的音樂天賦。1850年,他進入圣彼得堡法律學校。畢業(yè)后本來獲得了一份好工作。但他熱愛音樂,寄情創(chuàng)作,放棄了工作,將全部熱情與精力投入到音樂當中。
1862年,他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系統(tǒng)學習作曲理論、管風琴、長笛等。畢業(yè)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擔任教授。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脆弱,他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走入婚姻,但這段婚姻并沒有長久,婚姻破裂后,還被外界懷疑有同性戀的傾向。這些使他一度處于精神崩潰邊緣,企圖自殺,后被送去療養(yǎng)院。
1868年,他結識了五人強力集團中的作曲家們,因此他的音樂受到了民族化的影響,開始更加有民族精神韻味。1876年,與好友梅克夫人相識,梅克夫人給他提供了生活資助。后來梅克夫人對他的資助因破產而終止,柴可夫斯基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三年后在莫斯科郁郁病逝。
鋼琴組曲《四季》(作品37號)是柴可夫斯基前期的作品。副標題為“性格描繪的十二幅畫面”。1875年,柴可夫斯基35歲,正值創(chuàng)作盛年,他受邀為當地刊物創(chuàng)作十二首內容與每個月節(jié)令相關的鋼琴曲,每月刊登一首,與當季節(jié)令詩共同發(fā)表。受到委托后,他對俄羅斯四季的變化做了細致的觀察。將四季的變換賦予了極高的藝術性,融合俄羅斯特有的民族元素開始創(chuàng)作。1876年,每月一個固定日子,管家會提醒他完成這個月的曲子并寄出。但到了六月和十一月,他靈感缺失,只好拿平時寫好的性格小品來充數。這就是《四季》中著名的六月《船歌》和十一月《在馬車上》。鋼琴套曲《四季》一出,便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喜愛追捧。雖然每一首的篇幅都很短,演奏技巧也不需要高難度,但正是這份簡單之中,流露出了柴可夫斯基對俄羅斯大地的深情,對祖國自然風光的熱愛。
“別再憂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別匆忙地把馬車追趕??熳屇切┿ㄓ艉涂鄲溃肋h從你心頭消散?!薄帷つ死鞣?/p>
這首節(jié)令詩為我們呈現出十一月寒冬來臨,俄羅斯蒼茫土地上白雪皚皚,人們駕著馬車飛馳而過的景象。而柴可夫斯基筆下的與之相配的音樂則是將這幅景象更加立體、細膩地勾勒在人們面前。
下面我們按照作品曲式結構來分段分析其演奏技法。作品為復三部曲式,四四拍的快板。首部(1-27小節(jié))為帶變化再現的單三部曲式,中部(28-40小節(jié))是樂段的反復,再現部(41-73小節(jié))為首部的變化再現。
首部中的A段(1-8小節(jié))
此段為兩個同頭異尾的4+4方整樂句,雙手以八度音程開始主題陳述,織體明朗簡潔,旋律熱情歡快,奠定了小調的氣質,并且使這種氣質貫穿全曲。第4小節(jié)到第8小節(jié)重復了一次主題,加深印象。這段需要演奏者彈性且集中地觸鍵,同時不要機械的跳音,以防止音樂變得干澀而不親切。演奏方向上要根據音樂方向將情緒向上推或是向下落。第8小節(jié)的樂句轉折處帶上了詢問的語氣,似乎在探問,你心中可有什么心事呢?
B段(9-17小節(jié))
這一段和之前有較大的對比,左右手以交錯的琶音旋律進行,舒緩流暢地奏出,好像在回應第八小節(jié)詢問處的探問。在這里應是歌唱性奏法,手指慢落鍵。同時注意琶音的方向性。12小節(jié)一串詼諧的音符將音樂拉入緩沖。在13小節(jié)重新回到原速,人們的情緒也隨之起伏。樂句在17小節(jié)將結束時做了一點擴充,四組音符要求漸飽滿、漸慢、漸強的效果,演奏時情緒要向上推,手指要積極主動。這里的奏法不是向下壓、而是利用手臂傳遞力量,使聲音堅實飽滿。
A1段(18-27小節(jié))
這段為A段的變化再現,沿用了A段的主題,但右手改為八度,使聲音色彩更加渾厚有力,左手改為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更具動感和推進感,左手要觸鍵深一些,低音給到位才能更好襯托旋律,可以適當地彈下去之后轉動手腕。在28小節(jié)樂段結束處,左手彈清晰,漸慢漸弱給人以飄遠的感覺,音樂方向也是前進向上的。
C段(28-36小節(jié))
音樂轉回歡快愉悅的風格。仿佛農夫駕駛的馬車已經駛入眼前,車上還有可愛的孩子們,歡樂的歌聲和馬車飛奔起來清脆的鈴聲響徹雪原。這里運用了帶倚音的音程或和弦加以跳音處理,表現馬兒脖子上的鈴鐺和馬蹄聲的動感。此時右手需要輕巧靈動地觸鍵,彈奏時要注意重音的位置,重音不是在倚音,而是在音程或和弦上,以使之能平穩(wěn)連接。指尖站立彈奏,做出清脆悅耳的音響效果。
37小再現部為首部的變化再現,曲式結構仍然是帶再現的單三。
反復樂段的38-41小節(jié)是中部和再現部的連接。這里非常重要,要求右手跳音干凈、輕盈,指尖站立,強弱走向一定要明顯、有張力有對比。
再現部為首部的變化再現,曲式結構仍然是帶再現的單三。
再現部的A段(42-49小節(jié))
這段將樂曲主題放到中聲部,由左手有力地奏出,右手變?yōu)槭忠舴?,這里要強調左手主旋律,而右手需要均勻靈巧,這對于基礎薄弱的演奏者是個挑戰(zhàn),右手應該貼鍵、手指動作不宜大,適當以大指為軸轉動手腕,每個手指都要工作,重音放在大指。
再現部的B段(50-60小節(jié))
這段同樣采用首部B段的手法,只在很少的地方做了變動,增加了一些音符,使音樂內容更充實。
再現部的A1段(61-74小節(jié))
前八小節(jié)與A段一樣,在最后六小節(jié)做了補充,使樂曲在漸慢中完滿結束,演奏技法和之前一樣,需自由連貫,不可因重音或是笨拙的跳動而使句子斷開。第73小節(jié)之后左手輕輕結束,右手跳音繼續(xù),但越來越輕盈柔和,好比馬車漸行漸遠離開人們的視野,但這樣一幅美妙畫卷仍在人們心中久久彌散……
通過上述演奏技法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作品的演奏技巧、演奏風格都是和音樂情感內涵緊密聯系的,接下來我們仍然以曲式結構來分段分析作品的情感內涵。
首部中的A段(1-8小節(jié))
從開頭明亮活潑的雙手八度旋律進行可以看出,這段旋律熱情歡脫、質樸寬廣,使人聯想到晴朗冬日里,農夫哼唱著俄羅斯民歌,駕著馬車在茫茫雪原上奔馳的場景。旋律優(yōu)美動聽,線條流暢自然,音調親切活潑,將聽眾瞬間帶入作曲家描繪的冰天雪地當中。
B段(9-17小節(jié))
這段旋律舒緩清新,在優(yōu)美連綿的起伏中不斷遞進,每一樂句還在末尾加上重音推動,形成樂句的小浪潮,好似在剛才美好的景象中多了一些對生命的思考、對自然的熱愛,還有對生活、對命運的抗爭,同時還夾雜一絲淡淡的憂傷。
A1段(18-27小節(jié))
這段音樂情感和A段是相似的,但較之更為熱烈,右手變?yōu)榘硕?,增加聲部使得音樂色彩濃厚,重復出現的主題,表達作曲家的思緒在A段的歡樂灑脫與B段的淡淡憂郁中不斷交織,給人以期待感,最后兩小節(jié)漸慢漸弱的補充就是最好的說明。
C段(28-36小節(jié))
此段明亮歡快的琶音和輕巧跳躍的右手倚音將馬車飛馳、人們心情歡快熱烈、孩子們與農夫在疾馳的馬車上放聲高歌的景象躍然呈現,表情符號多次變換,在sf到p之間反復交替,使得色彩不斷地明暗變化,好像是茫茫雪原上地勢起伏,也使聽眾的情緒隨之波動,鈴鐺聲的出現是一大亮點,作者精彩的構思使形象更加鮮明。
再現部的A段(42-49小節(jié))
這段的右手高聲部連續(xù)平均的十六分音符,輕快活潑地奏出,好似漫天飄飄揚揚的雪花紛飛,又好似馬兒鈴鐺聲叮叮咚咚,左手中聲部環(huán)繞式起伏的旋律在其中穿插,顯得格外動聽,再次強調樂曲主題,而左手偶爾出現的低聲部就像暗示著美好生活中的一些黑暗、困難,也在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三個聲部完美地互相交織,使得樂曲情感更加豐富,內涵得到升華。
再現部的B段(50-60小節(jié))
這段基本重復了首部B段的旋律形態(tài),增加了一些音符,音樂內容充實的同時,也較之前的情感內涵更加豐富。
再現部的A1段(61-74小節(jié))
此段較之前的再現部A段沒有大的變化,但將內容擴充了,從69小節(jié)開始,左手中聲部的旋律開始漸弱,好像夜幕降臨,馬車走遠,漸漸消失在視野盡頭,但是叮叮當當的鈴聲還在,人們注視著雪原上馬車的痕跡,思緒逐漸回到現實中,美好的畫卷緩緩合上……
整首作品清新浪漫,注重表現主觀感情,洋溢著柴可夫斯基滿腔的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還表現出了濃厚的民族風情和淡淡的哀思。他過人的天賦和不懈的努力,將鋼琴音樂技巧及審美都推向了俄羅斯音樂的高峰。他將每一個音符融入生命,滲入血液當中,每一首都成為傳世經典,源源不斷地向人們訴說他的心聲。他的音樂對后世各類音樂作品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希望通過對柴可夫斯基鋼琴曲《十一月—在馬車上》的演奏技法和情感內涵的淺薄剖析,能幫助更多演奏者對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及其作品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使演奏者們更好地詮釋此類作品,使這樣璀璨的藝術瑰寶被更多人發(fā)現、欣賞、并且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