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摘? 要:隨機選取復(fù)旦大學女子足球?qū)m椪n程班級分別作為分層教學實驗組和對照組,并采用SEEQ問卷進行評價,主要結(jié)論如下:學生對于女足課程的參與度比較高、但傳統(tǒng)教學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分層教學在學習價值感(B1)、教學熱情與組織性(B2)、師生群體互動(B3)、師生人際關(guān)系(B4)、教學管理(B6)等因子上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分層教學中的高水平組、裁判工作組和球隊管理組的學生能在校園女子足球發(fā)展中做出積極貢獻。
關(guān)鍵詞:分層教學? 實踐? 女子足球? 高校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10(a)-0197-06
Abstract: The class of woman's football specialized courses in Fudan University has been selected randomly as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nd use the SEEQ questionnaire for evaluati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degre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woman's football courses is relatively high, but traditional teaching can't meet the personalized needs; Hierarchical teaching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factors of learning value(B1), teaching enthusiasm and organization(B2), group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B3),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B4), teaching management (B6) and so on; Students from High-level group, Referee Working Group and Team Management Group in hierarchical teaching can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man's football in campus.
Key Words: Hierarchical teaching; Practice; Woman's football; College
傳統(tǒng)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存在著種種弊端,其中之一是在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輕視乃至忽視了教育主體的自主性發(fā)展。表現(xiàn)為實行整齊劃一的模式化教育,只重視知識的掌握,忽視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個性發(fā)展的培養(yǎng),造成學生被動地學習。分層教學模式是將學生的個性差異視為一種可資開發(fā)利用的教育資源,在不打破班集體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融入個性化、個別化教育理念,綜合考慮學生個性差異基礎(chǔ)上將學生分成若干層次,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在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教學途徑、教學策略、課程評價等方面都有所區(qū)別,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嘗試、選擇、發(fā)現(xiàn)、發(fā)展的條件和機會,不斷鼓勵學生向更高一級目標邁進,從而促進學生智力、非智力等各方面?zhèn)€性潛能的良好發(fā)展。
本文在普通高校女子足球?qū)m椪n程中開展分層教學模式,嘗試改變女子足球?qū)m椪n程教學一直以來主要停留在對于學生基本技戰(zhàn)術(shù)以及身體素質(zhì)的教學上,而沒有把進一步提高技戰(zhàn)術(shù)、裁判學習、球隊管理與競賽等足球所包含的各個層次專項內(nèi)容的教學模式。從而深入挖掘課程的潛力,拓展課程的內(nèi)涵,滿足各個水平層次學生的需求。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復(fù)旦大學女子足球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nèi)外有關(guān)于普通高校女子足球選項課程建設(shè)與發(fā)展、研究方面的文獻資料,主要從中國期刊網(wǎng)、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以及近幾年體育類核心期刊上查閱。
1.2.2 問卷調(diào)查法
學生評教一直是教師了解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這一過程通常采用問卷形式。1986年,H.W.Marsh教授設(shè)計了“Students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問卷,即SEEQ問卷,這份問卷被大量地應(yīng)用于教學評價。1994年,我國學者孟慶茂和林文鶯根據(jù)英文版SEEQ問卷修訂出了中文版SEEQ問卷,即“大學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問卷”。這份問卷經(jīng)過多年的理論檢驗和實踐應(yīng)用,證實其效度和信度都較高。
本次測量教學效果的問卷是在孟慶茂和林文鶯修訂的“大學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問卷”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體育教學特點經(jīng)過一定的改動而完成的。共有32個問題,通過因子檢驗的方法把各個因素進行歸類,并把各個主因子進行命名。共包含學習價值感(B1)、教學熱情與組織性(B2)、師生群體互動(B3)、師生人際關(guān)系(B4)、教師知識寬度(B5)、教學管理(B6)和課程功課量和難度(B7)7個因子。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做出“很不重要”至“非常重要”或“非常容易”至“非??嚯y”5個等級的評價。在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將等級評分予以量化,將5個等級的評價分別賦予1~5分的分值進行計算,并采用各個項目得分的平均值作為教學評價的數(shù)量指標,參見表1。
除了采用中文版SEEQ問卷之外,本次研究的問卷里也包括了對于學生基本信息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希望能夠從基本面上了解大學女足課程的受眾群體的情況。
1.2.3 實驗法
本文隨機選擇一個班為對照班,共有29人,另外其他兩個班級為實驗班,一個班級有30人,另外一個班級31人,一共61人。進行為期一學年的教學實踐。由表2可知,本次研究共進行實踐研究的前測與實踐完成的后測。每次測試都回收90份有效問卷,其中29份為實驗組問卷,即參與了進行教學改革后的女足課程的學生的問卷。61份為對照組問卷,即參與了教學改革后的女足課程的學生的問卷。
由表3可知,教學改革之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學習價值感(B1)、教學熱情與組織性(B2)、師生群體互動(B3)、師生人際關(guān)系(B4)、教師知識寬度(B5)、教學管理(B6)、課程功課量和難度(B7)7個因子的評分上都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確定符合實驗分組條件。
對于對照組筆者按照教學大綱完成基本教學任務(wù),即課程開始的準備活動、學習與復(fù)習基本技戰(zhàn)術(shù)、教學比賽、身體素質(zhì)練習與放松練習等基本教學模式。實驗組則分成常規(guī)教學小組、裁判學習小組、球隊管理小組與高水平小組4個學習小組進行教學。裁判、球隊管理、高水平小組的分層教學實踐在教學比賽時段進行。常規(guī)教學小組學生在教學比賽時按照個人的意愿要求編入正常教學小組的形式參與教學;裁判學習小組學生在教學比賽時按照自身意愿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裁判實踐。每個裁判小組3~4人,確定各自分工,并進行交流以明確崗位職責。比賽中間休息時可以輪換崗位,并就前期的工作做一定的小結(jié),教師簡短進行點評與指導(dǎo)。課程結(jié)束后小組成員交流分享實踐體會。并且利用課余時間不定期組織小組討論活動;球隊管理小組學生在進行教學比賽時共同明確分隊比賽原則、要求、方法,然后分工負責各個球隊的組織、競賽、后勤工作。并且在比賽休息過程中進行小結(jié),回顧工作過程,查找問題,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意見。課后全體組員聽取球隊隊員的反饋后進行總結(jié),教師進行點評與指導(dǎo);高水平小組學生根據(jù)自己球隊隊員的特點與戰(zhàn)術(shù)風格確定每個隊員的位置并提出比賽需要達到的目標,比賽中間休息時全體隊員進行比賽的回顧,評估目標完成情況,找出不足,然后在下半場比賽時間進行加強與改進。課程結(jié)束時全體進行討論總結(jié),肯定優(yōu)點,找出不足,并且在教師共同參與下制定下次課程比賽任務(wù)與目標,如圖1所示。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根據(jù)本研究目的和任務(wù),采用問卷星的軟件,所有的問卷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然后對所要研究問題采用描述統(tǒng)計的頻數(shù)分析和教學主因子分析,一切統(tǒng)計運算都在SPSS 11.5軟件環(huán)境下進行,以此作為分析依據(jù)。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大學女足課程總體參與程度
復(fù)旦大學的女足課程是較受歡迎的,如圖2所示。問卷數(shù)據(jù)表明,有約7成的同學選課是出于自愿,包括本身對足球運動有興趣,或是想要嘗試一下足球,以及為了鍛煉自身體能等;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自己對足球運動本身就有興趣,可能是因為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等因素,因此選擇足球課程。另有約2成的學生表示自己選擇足球課程是因為學分的要求或是體教部的分配等??傮w來說,學生對于女足課程的參與度可說是比較積極的。學生對女足課程的期待分化,因材施教或是較好選擇。個性化教學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綜合調(diào)查、研究、分析、測試、考核和診斷,根據(jù)學生的潛質(zhì)特征和自我價值傾向以及學生的目標與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標、教學計劃輔導(dǎo)方案和執(zhí)行管理系統(tǒng)。因此,針對滿足學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個性化教學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法。
2.2 教學實踐結(jié)果分析
由表4可知,實驗組學生對女足課程的教學熱情和組織性評價最高,學習價值感次之,師生群體互動再次??梢园l(fā)現(xiàn),復(fù)旦學生對女足課程的總體評價都是較好的,可以說目前女足課程開設(shè)的情況已經(jīng)不錯,學生對此課程的認可度和喜愛度較高。相對而言,學生對于課程功課和難度的評價較分化,但大多數(shù)都對現(xiàn)有的課程功課量和難度表示認可。由表4可以看到: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在學習價值感(B1)、教學熱情與組織性(B2)、師生群體互動(B3)、師生人際關(guān)系(B4)、教學管理(B6)的評分更高。
由于采取分層教學,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個性化教學。因此,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學科內(nèi)容,認為學到了有價值的東西,也更加對課程感興趣;同時教師講課的針對性更加明確,也在智力上激發(fā)學生,有較強的啟發(fā)和激勵性。所以學習價值感得分與對照組相比,提升最為顯著,如表5所示。由于教師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的利用較多的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指導(dǎo)。
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的計劃管理,比如課前認真、全面、細致的備課;教學的組織管理,體現(xiàn)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組織管理能力;教學的質(zhì)量管理主要是課程的評價體系。
學生對于教師教學管理水平的評價可以直觀地體現(xiàn)教師管理水平的高低。預(yù)定的教學目標應(yīng)該和實際的講授結(jié)合,學生了解課程的進展情況;教師安排的活動、訓(xùn)練方式等,有助于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和掌握;考試或評定成績的作業(yè),評價學生的方法公平恰當,教師在考試或評分上所給的反饋的價值;教師所指定的參考資料課外作業(yè)很有價值等方面都具體表現(xiàn)教師教學管理的能力。
因此,由表6可以知道在教學管理(B6)因子上有顯著提高,且教學改革之后的學生對于課程難度的要求更高。說明實驗班教學實踐是較為成功的。
在一個學年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實驗班共有7名學生參加高水平運動隊奪得訓(xùn)練其他有4名學生作為主力獲得2017年上海市大學生足球聯(lián)盟聯(lián)賽冠軍,2017年“滬臺杯”女子足球邀請賽亞軍,而實驗班只有3名學生參加平時的訓(xùn)練。實驗班有6名學生參與女足球隊經(jīng)理工作,為女足的后勤、宣傳做出很大貢獻,而對照班只有2名參與;4名學生參與校內(nèi)的各種足球比賽的裁判工作,其中3名學生獲得足球國家三級裁判員稱號,對照班參加裁判工作為1人。主要的原因還是實驗班在課程教學中獲得更加多的練習和教師的指導(dǎo),學習熱情比較高,也有較強的成就感。
3? 結(jié)論
(1)研究表明學生對女子足球課程期待分化,因材施教或是較好選擇。學生對于課程的認可度和喜愛度較高。但是課程的內(nèi)容的開拓力度不足,學生已經(jīng)不僅僅滿足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對于個性化教學需求較為強烈。相對而言,學生對于課程作業(yè)和難度的評價較分化,但大多數(shù)都對現(xiàn)有的課程作業(yè)量和難度表示認可。
(2)經(jīng)過分層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實驗班無論在對于足球的理解、學習的成就感,還是在復(fù)旦女足運動隊成績、女子足球裁判工作發(fā)展、球隊經(jīng)理工作提高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3)相比其他學科的大學課程,體育課程的教學在大學教育中較為特殊,這也造成了對體育課程進行教學評價的困難性。本次研究的問卷針對體育課程的特點,已經(jīng)對SEEQ問卷進行了一定的修訂,但相信仍有不足之處,期待同行和專家們的指正。
參考文獻
[1] 林龍友.分層教學法在高校足球教學中的應(yīng)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7(34):107-108.
[2] 邵源.分層教學法在高校足球選項課中的應(yīng)用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6(9):62-63.
[3] 陳志健.分層升降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足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4] 孫雷,張運澤,刁振東.“校園足球”框架下普通高校足球教學“游戲+競技”模式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5):116-120.
[5] 胡杜娟.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7):7-8.
[6] 朱敬.CDIO教學理念下高校公共體育課“四位三級”教學模式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5):121-124.
[7] 朱帥,秋明,高校足球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應(yīng)用及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8):96-98.
[8] 席連正,毛振明,吳曉曦.論“新校園足球”的頂層設(shè)計(7)——論校園足球的十大成功標志和實現(xiàn)關(guān)鍵[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9,53(3):76-80.
[9] 何杰.校園足球教學組織形式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