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劍波
摘? 要:近年來,青少年健康問題的頻發(fā)性,為社會體系、教育體系帶來一定的警醒,作為學生教育主體的學校來講,體育課程的優(yōu)化改革刻不容緩。從教育本質(zhì)來看,體育課程不僅起到強化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作用,更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拓展的有效載體。基于此,本文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特性進行論述,指出小學體育校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意義及教學誤區(qū),并對體育教學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體系的融合路徑進行研究。
關(guān)鍵詞:小學? 體育教學? 創(chuàng)造性思維? 培養(yǎng)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10(a)-0122-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dolescent health problems has brought a certain degree of vigilance to the social system and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of student education, the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urg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ot only plays a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hinking,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teaching errors of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in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P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eative thinking; Cultivation mode
課程教育改革以來,素質(zhì)化教育的比重逐漸加大,此類教育體系的發(fā)展不僅是社會市場人才的需求主體,更是學生自身品格塑造、道德素養(yǎng)的有效教育載體。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素質(zhì)化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節(jié)點,其是以學生主觀意識為導向,積極探尋學生內(nèi)心的心理特征,然后深層次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小學體育課程來講,鍛煉意識、團體意識的導入,更容易為學生建構(gòu)一個學習氛圍體系,在學生體質(zhì)鍛煉、腦力鍛煉的結(jié)合下,將極大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而在體育課程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下,也將對學生的思維形成正確引導。但是,目前小學體育課程開展過程中,往往面臨著教學模式單一、課程本身重視程度不足等,導致體育實踐教學無法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需求,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無法得到有效拓展。為此,應建立合理、有效、科學的教學體系,打造新的教育格局,對學生進行針對化培養(yǎng),滿足實際教學需求。
1? 小學體育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意義
體育課程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中,學生通過體育課程中鍛煉環(huán)節(jié),可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磨練自身的品性意志,通過理論教導環(huán)節(jié),學生可明晰各類運動機理及產(chǎn)生的實際用途,然后學生依據(jù)自身的身體特性來選取適當?shù)腻憻挿椒?,以滿足自身發(fā)展需求。體育課程的開設,對于出生于網(wǎng)絡電子化時代的學生而言,在科學化課程設定下,可使學生擺脫電子科技的束縛,在體育行為的引導下,可培養(yǎng)學生的鍛煉習慣,增強身體素質(zhì),其對當前亞健康社會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
從小學生的學習特性、發(fā)展特點來考慮,娛樂、玩耍是小學生思維體系中一種常態(tài)認知,而在小學多學科教學體系下,學生往往對體育課程抱有很高的期待度,其不僅可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還可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放松,在自由活動、團體活動下,可充分鍛煉學生的身體素養(yǎng)、思維體系等。在學生對某一項活動形成一種感知效應時,其代表著學生已經(jīng)形成一種獨立的思維意識,而這種思維意識則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初始階段,學生通過不斷活動來形成一種定向化思維導向,將逐步豐富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將活動與游戲進行聯(lián)合開展,讓學生通過游戲鍛煉體魄、培養(yǎng)思維能力,而在此種教育體系下,也將為體育課程賦予新的教育意義。體育課程教育體系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可拓展學生的思維面,當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與思維能力達到協(xié)同發(fā)展的地步時,則將令學生本身具有更加充沛的精力,來面對接下來的學習任務。而對于教師來講,學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身體素質(zhì)能力的增強,教師可對既定的教學任務進行拓展,令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學框架中,為后續(xù)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
2? 小學體育課程體系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現(xiàn)狀
2.1 小學體育課程權(quán)重比較低
目前,小學課程規(guī)劃中,小學體育課程一般為1周2課時,盡管有著課間早操、大課間等體育活動的支持,但從整體看來,其整體課時仍占據(jù)較小的比例。同時,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校過于重視理論課程教導,忽略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態(tài)勢來講,顯然是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的。盡管在課程改革的實施下,此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得到緩解,但在根深蒂固的理念下,如小學生為升入對口中學、中學生為升入重點高中、高中生為考上重點大學等,此種惡性循環(huán),將使學生無法得到相應的釋放,對于學生本身來講,其思維框架也將局限在各學科理論知識體系中,而如果從小學階段便是此種教育體系的話,那何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教育。此外,如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時,由于外界天氣惡劣的現(xiàn)象,導致無法進行課外教育活動,則多數(shù)教師則組織學生在室內(nèi)進行自習,或者由其他學科的教師代為監(jiān)管,此種情況對于學科課時匱乏的體育課程來講,將造成體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脫軌,加大后續(xù)教育工作開展的難度。為此,教師應適當調(diào)整體育課時的比例,并組建與體育相關(guān)的教育活動等,以建立一個有序性的體育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服務。
2.2 教學觀念過于傳統(tǒng),形式主義嚴重
形式化、表面化作為小學體育課程開設的主要弊端,體育課程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單純地以教學任務為主,在實際課程教導過程中,并未能依據(jù)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來對課程進行正確布置,往往只是讓學生圍繞操場進行跑圈,然后讓學生進行自由活動。而在自由活動過程中,部分不愿意鍛煉的學生將回到教室里呆著,只有一小部分的學生愿意參加到體育活動中,如足球、籃球、羽毛球等。此教育過程中,體育教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并未按照實際教學任務來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另外,課堂活動組建較為敷衍,其并未針對學生來設定某1項具體活動內(nèi)容,而是采用團體型活動進行教學,甚至將2個完全不相關(guān)的體育活動融合到一起,對學生造成錯誤的引導,如某小學的足球操體育活動,足球作為一種競技類、技巧類的教學活動,將此項活動與體操、健美操等單體類運動相關(guān)聯(lián),其就是形式化教育的典型案例。對于此種現(xiàn)象,學校應對教學理念進行革新,并設定教育督察組,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審核,并對各項活動組建的合理性進行核查,確保學生在教育體系內(nèi),可接受到相應的體育知識。
2.3 教師專業(yè)技能不強
小學體育課程不受重視,導致學校招聘體育教師的門檻降低,甚至部分體育課程是由其他教職人員代為教學的。此類專業(yè)性所展現(xiàn)出不足,將令教師無法對每一項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正確設定,課程開展形式也多以自身主觀教育意識為主,進而導致體育教學無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間接加大教育的失范性。為此,學校應加大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提升教師招聘門檻,為學生提供專業(yè)化教導。
3? 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研究
3.1 直觀化引導
從既定的體育課程教學體系來講,如想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課程活動本身的創(chuàng)新性則應作為教學主體看,通過正確的課程設定為學生建立一個思維框架,讓小學生的主觀意識與思維框架相融合,讓學生沖脫出定式思維的局限,以此來對思維進行有效拓展。在固定的課時條件下,教師應對課程體系進行全局分析,依托于學生自身特性,及學科聯(lián)動形式,來正確布置教學任務。從教學本質(zhì)來看,與其他理論學科相比,體育課程是一種實踐與理論相結(jié)合的學科,其需要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對知識內(nèi)容進行印證與解讀。
(1)動作引導。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對每一項體育動作進行精準示范,令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形成一種學習思維,對教師所演示的體育動作,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而學生通過此類知識的融合,將把感知層面的動作行為與理論知識進行結(jié)合,提升學生的認知度,進而達到基礎性思維拓展的目標。例如,教師在對身體前側(cè)翻滾動作進行講解時,如單一化的講解某一項知識體系時,對于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來講,無法對知識進行深度解析,為此,教師是可對動作要領進行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如利用“蹲姿如青蛙、胯部高于腰、腦袋朝著地、身形似拱橋”的語言進行講解,然后教師邊講解、邊做示范,此類動作與語言結(jié)合的形式,將直接映射到學生的思維體系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實踐示范,可精準掌握到動作的核心,而在學生自身思維的意識引導下,學生也將對其他動作進行潛意識的解讀,進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2)原型引導。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由于實踐活動本身的多元性,學生在參與活動時的思維意識也呈現(xiàn)出活躍的態(tài)勢,在理論學科課程的導向下,學生也更樂于對體育教學知識進行探尋,然后得出相應的結(jié)論,滿足自身主觀意識下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建立動作型教導體系,通過原理對知識內(nèi)容進行解讀,讓體育運動成為知識拓展的載體,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基礎保障。如在對起跑動作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引入彈簧壓縮的原理,將雙腿類比為彈簧,讓學生在不斷地起跑實踐過程中,了解到起跑的原理。此種教育形式將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然后在進行其他體育動作教學時,學生可將體育動作與自身的儲備知識進行對接,而當學生在內(nèi)部思想認知中找尋關(guān)聯(lián)點時,則表明學生的思維體系處于觸發(fā)階段,在長時間的類比下,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將得到拓展。
3.2 問題化引導
問題化引導類似于PBL教學模式,其是以一個問題為導向,對學生的學習路徑進行正確引導,此過程中,學生依據(jù)問題的提出,將從多維度對問題進行探討,其不僅局限于既定的教學體系內(nèi),也可以是對客觀化事物進行解讀。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探索時,將結(jié)合自身的知識體系對問題進行分析,如問題提出點已經(jīng)超過學生的知識儲備時,則學生將依據(jù)認知體系對問題進行聯(lián)想,此過程則代表學生的一種知識延伸形式。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為發(fā)揮教育本質(zhì),教師在課程設定中,應集合體育課程規(guī)劃,對問題知識點進行設定,保證問題解決方式在學生認知體系與拓展體系的臨界范圍內(nèi),進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xù)體育教育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1)探究性教學。體育課程的開設不僅是以身體鍛煉為主,其更是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及相應的理論知識。為此,教育工作開展中,教師應先對各類知識進行解讀,按照體育活動設定,將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合,并充分挖掘問題中含有的教育價值,然后在問題提出以后,對學生形成一個學習導向,將帶著問題去學習作為教學主旨,可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問題導向?qū)⒅敢鴮W生對教學任務進行深度解析,進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對接力賽跑動作要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提出“怎樣才能在保持速度的情況下完成接力棒的交接”,然后教師在是活動組建過程中,令學生進分組演練。教師在實踐演示過程時,可對學生交接棒的每一種情況進行講解,如學生快速奔跑到急停的過程中,受到自身慣性的作用將出現(xiàn)摔倒的現(xiàn)象。然后教師在對交接的時間段進行演示,如在交接瞬間2個學生的速度保持均等,則作為最佳時機,此時學生速度上的一致,將呈現(xiàn)出空間靜止的狀態(tài),此種情況下耗用的時間最短。通過此種教導,學生在問題引導下,結(jié)合實踐操作,將對問題本身進行解析,進而印證理論知識。而教師此時則應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對學生的各項運動行為進行指導,令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什么狀態(tài)下才是最佳的交接時間,以此來對思維體系進行拓展。
(2)設疑教學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產(chǎn)生的動機主要是以學生對外界事物的主觀獲取意識為主,當學生對某一項事物感興趣的話,學生將更樂于對事物本身進行挖掘。為此,體育教師應對問題進行合理設定,依托于學生關(guān)注的重點,將問題立足于學生的認知體系之上,學生在受到疑問式引導下,將更傾向于問題的解答,并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進行驗證。教師在設定疑問主線時,可以足球活動為主,如全班有40名學生,則將10名學生劃分1個小組,每2組占據(jù)1個足球半場,然后進行實踐演練,此時疑問應設定為“為什么進球需要團隊間的配合,怎樣的配合才是最佳進攻路線呢”,此時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將進行團隊合作,并在不斷合作中,摸索出足球攻防狀態(tài),而在動態(tài)化運動中,學生也可對既定的理論進行實踐認證,此種運動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在足球場上的不確定因素下,將使學生對各項理論知識進行深層次解讀,拓展學生既定的思維體系。
3.3 反面化引導
反面化引導則是利用逆向思維對學生進行教導,此種形成與常規(guī)的思維體系恰恰相反,而對于體育課程教學來講,則是一種新的教學思路。在進行課程教導時,教師應先對實踐內(nèi)容進行研究,然后對某一項動作進行錯誤的示范教導,然后向?qū)W生說明此類動作是完全錯誤的,而此時,學生將依據(jù)教師的動作展示,對正確的動作要領進行分析,進而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望,營造出一種積極的體育課程氛圍,進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激發(fā)。
小學體育課程中開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通過多項體育活動的開展,可為學生建立多維度的教學空間,對學生的學習觀念進行引導,同時,多元化教學模式可加大學生與課程的契合度,使學生的思維體系得到有效延伸,進而為后續(xù)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 任東晉.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20(6):13.
[2] 劉建敏.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J].學周刊,2017(5):190-191.
[3] 郭娟,田艾令.試論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8(19):8,11.
[4] 黃娜妮.小學體育教學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運動,2017(20):118-119.
[5] 郭佳男.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足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9.
[6] 張欣欣.體育游戲?qū)ε囵B(yǎng)小學生體育興趣的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