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杰 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
在我國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發(fā)展與積累的歷程中,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也是為后人留下的文化資源。在現(xiàn)代科技與理念不斷得到革新的背景下,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傳承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裕固族作為我國甘肅省的一個特有民族,人口較少,卻產生了較多非遺文化。本文就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展開了一系列淺談。
裕固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其主要集中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與祁連山北麓,以牧業(yè)和農業(yè)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裕固族形成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族服飾、民歌、婚俗等。各形各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裕固族的一筆寶貴財富。因此,采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結合的方式使裕固族的非遺文化得到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要想使甘肅省裕固族非遺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就應該使更多人認識并了解這種文化形式,并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以當?shù)卣疄橹黧w,可以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相關部門可以集中收集整理以民歌、婚俗、服飾為主的非遺文化,將其作為基礎元素來建立文化保護機構,使民族文化擁有交流載體,例如裕固族文化保護傳承研究中心、民族文化博物館風等。這些機構可以定期組織和開展一些民族文化宣傳活動,比如裕固族文化節(jié)、民歌比賽、裕固族服飾展覽等。另外,當?shù)卣€應該為文化管理和研究人員提供更多對外交流的機會,使其能借鑒更多其他民族傳承非遺文化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應用于具體的工作當中。對于保護非遺文化這項工作,政府應該合理撥款,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在傳承我國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其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之間存在的契合點,并將非遺文化與旅游業(yè)進行有機結合。相關部門應該對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尋找與鼓勵非遺文化傳承人以研發(fā)更多具有裕固族特色的產品,使其能將民族文化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這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有效方式。相關部門可以適當?shù)毓膭罡鱾€單位在旅游業(yè)中開展文化傳習和展示活動,比如工藝品展覽與銷售、服飾文化藝術展示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游客可以在到當?shù)芈糜蔚倪^程中,通過參與相關活動而對裕固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只有形成了正確的文化傳承意識,才能真正指導自身行為參與到非遺文化傳承的隊伍當中。因此,為了使裕固族非遺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發(fā)展,可以嘗試在學校教育中融入非遺文化,將其作為甘肅省當?shù)馗鱾€教育階段的一項教學內容。這樣的方式不僅能使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得到提升,還能使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時根植于民族文化傳承的信念。針對小學階段的教育,當?shù)亟逃块T可以讓各個學校組織教研人員編制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教材,為學生展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文化遺產的圖片,使學生直觀地對該民族的文化特色與文化發(fā)展歷程有一個深入了解。對于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對裕固族文化進行深入研究,與當?shù)匚幕Wo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學校提供準確且完善的資料。將非遺文化與學校教育相互結合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延伸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
當前,新媒體技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傳統(tǒng)的媒體。這樣的發(fā)展趨勢為甘肅省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提供了較好的條件。相關民族文化研究部門可以將新媒體作為一種傳播和傳承非遺文化的載體,以信息化的形式使非遺文化得到廣泛傳播,拓展傳承路徑。當?shù)匚幕Wo部門可以聘請技術人員,開發(fā)以傳承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標的小程序,將一些文化遺產的圖片、文字資料、視頻資源等融合到小程序中,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運用移動設備登錄和查看。文化保護機構還可以開通公眾號、官方微博,并定期發(fā)送一些關于裕固族文化的推送消息,也可以使用戶通過留言的方式進行互動。這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時間與空間對文化傳承的限制。
綜上所述,保護和傳承我國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文化研究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新技術與新理念的發(fā)展為傳承裕固族非遺文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方法。因此,相關部門可以建立文化保護機構以促進文化交流;將非遺文化傳承與旅游業(yè)有機結合;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融入非遺文化;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展非遺文化傳播路徑。通過本文對裕固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展開的一系列淺談,希望能為我國民族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