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江蘇省沛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600)
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心肌收縮力量減弱,心臟排血量無法滿足機體正常所需,因此心臟負荷會加重,進而引發(fā)心力衰竭病變。臨床重視疾病治療的同時,應該同時關注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慢性心衰患者治療期間,配合優(yōu)質的護理措施是非常關鍵的[1]。以下就個性化心理護理對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展開分析。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80例慢性心衰患者入組,隨機數表法分常規(guī)(n=40)和實驗組(n=40)。常規(guī)組:年齡60~80歲,平均(70.25±0.27)歲,男17名,女23名。心功能Ⅲ級、Ⅳ級的病例數分別為20例、20例。實驗組:年齡58~79歲,平均(70.35±0.56)歲,男21名,女19名。心功能Ⅲ級、Ⅳ級的病例數分別為20例、2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2];②同意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不全者;②血鉀水平異常者;③服用激素類藥物者。一般資料符合研究標準,家屬、倫理委員會同意研究。
常規(guī)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合理有效開展健康鍛煉計劃,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為實驗組患者開展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①成立心理護理小組: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工作者擔任護理小組組員,護士長擔任組長,就慢性心衰發(fā)病機制、心理護理方法、護理結果評估等內容進行培訓,讓護士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操作技能,為個性化心理護理模式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②心理狀態(tài)評估:通過有效的溝通、觀察等,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最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評估其心理情緒,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和計劃。③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通過有效的溝通等方式,拉近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其基本的情感支持關系,進而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提升其依從性和配合度。④個性化心理護理:在準確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知識給予患者鼓勵、支持和引導,逐漸消除其不良情緒,讓患者意識到積極健康的情緒對提升治療效果的價值和意義。分享成功治愈案例,幫助患者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⑤個性化宣教:中老年患者由于缺乏對疾病的系統(tǒng)認識,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要根據患者的認知能力、理解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慢性心衰的發(fā)生、治療、護理、預防等知識,提升其認知水平。針對患者的實際病情,給予科學性的飲食、休息、運動等生活指導。⑥家庭社會支持;對患者的家庭和社會關系進行了解,善于動用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鼓勵家屬給予患者更多的安慰和支持,同時社會相關部門要給予患者相應的幫助,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讓患者獲得更多的情感和社會支持。
①護理前后患者心理狀態(tài):應用SAS和SDS評定,分數越低,心理狀態(tài)越好[3]。②護理后生活質量:應用心衰問卷調查表評定,從活動能力、自理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狀態(tài)四個方面分析,每項100分,分數高低與生活質量成正比。③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分析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徑兩項。
護理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心理狀態(tài)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的比較分析(,分)
表1 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的比較分析(,分)
組別 例數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guī)組 40 67.45 ±1.70 43.31±0.25 30.53±1.99 21.61±1.74實驗組 40 68.02±1.12 35.45±0.52 30.52±2.02 10.12±0.99 t 0.835 11.578 1.031 11.335 P>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析(,分)
表2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析(,分)
組別 例數 活動能力 自理能力 健康水平 心理狀態(tài)常規(guī)組 40 78.58±1.02 78.58±1.03 76.01±0.69 75.25±0.48實驗組 40 89.56±1.01 90.25±1.45 85.03±0.76 89.56±0.19 x2 11.023 10.256 11.047 10.349 P<0.05 <0.05 <0.05 <0.05
護理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心功能指標改善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的比較分析()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心功能指標的比較分析()
組別 例數 左室射血分數(%) 左室舒張末徑(mm)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guī)組 40 42.11±5.21 46.65±5.78 57.89±6.14 46.65±5.78實驗組 40 41.89±4.87 49.45±4.52 58.02±5.16 56.12±4.99 t 0.456 10.236 0.401 10.527 P>0.05 <0.05 >0.05 <0.05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炎癥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體液潴留、呼吸困難是主要臨床表現,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續(xù)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tài),可以穩(wěn)定、惡化或失代償。臨床治療中,不僅要關注癥狀的改善,同時還要關注其生活質量的提高[4]。受病情及經濟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普遍較低,加之大多數患者為中老年人,缺乏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正確認識,心理狀態(tài)極其不穩(wěn)定,缺乏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和對治療疾病的信心,整體依從性和配合度得不到保障,治療效果無法提升。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基礎上,根據其情緒變化給予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干預,進而有效緩解消極情緒,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和顧慮,與患者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動用家庭和社會的力量,讓患者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以樹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5]。通過本次研究發(fā)現,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心理狀態(tài)、心功能指標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不良情緒,改善心功能指標和生活質量,推進治療進程,價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