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影
(徐州市傳染病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臨床上對于肺結核疾病的治療,通常是采取抗結核藥物治療,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致使患者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繼而引發(fā)耐藥肺結核[1]。耐藥肺結核若未得到有效治療與控制,極易發(fā)展為傳染性源,最終造成耐藥結核菌的擴散,并威脅他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在對耐藥肺結核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護理,以降低疾病的傳染性。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耐藥肺結核患者39例展開針對性護理干預,并對其應用效果進一步觀察,報道分析如下。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我院所接診78例耐藥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確診為耐藥肺結核。按護理方式不同分成兩組,即基礎組和干預組,各39例,其中基礎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24~66歲,平均(46.9±2.6)歲;病程1~6年,平均(3.2±0.6)年。干預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22~67歲,平均(47.1±2.2)歲;病程1~7年,平均(3.1±0.7)年。2組在以上一般臨床資料的對比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基礎組給予常規(guī)基礎護理,包含內容有對患者開展簡單的健康教育,同時告訴患者與其家屬在治療期間應該要主要的事項,并引導患者進行各項常規(guī)檢查;叮囑患者定時、定量服用藥物,等。在此前提下,干預組患者再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①環(huán)境護理:每日對病房予以紫外線消毒處理,時間控制在30min以上;以消毒液對地面、桌椅、床頭柜等予以消毒處理。完成消毒處理之后,將病房內的窗戶打開,確保室內空氣流通。②床位安排:應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合理安排,如針對痰菌陽性者,可將其集中安置在特定區(qū)域;針對耐藥結核者,可將其集中安排在病房下風口,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做好宣教工作,叮囑患者不可隨意串房,從而避免交叉感染的發(fā)生。③呼吸道護理:患者在咳嗽時,叮囑其遮住口鼻;在室外需佩戴口罩,以防止病菌的傳播。如有需要,可張貼隔離標志、標語。④痰液處理:需告知患者不可隨意吐痰,所吐出痰液,需集中在消毒痰杯內,并在24h內予以消毒處理[2]。⑤陪護指導:針對病情嚴重且需陪護的患者,做好陪護家屬的指導工作,叮囑家屬時刻佩戴口罩,以防感染的發(fā)生;還可為家屬予以適量異煙肼藥物,以起到預防作用。針對病情較輕且生活可自理的患者,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告知其無需安排家屬陪護。對于陪護家屬離院前,可對其予以胸片檢查,以了解其有無發(fā)生交叉感染。⑥出院指導:在出院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出院指導,告知其居家生活中應注意的事項,如應做到分餐、分食,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應單獨使用;患者吐出的痰液,應進行消毒處理。
對本次研究對象是否出現交叉感染、有無出現并發(fā)癥(如呼吸困難、咯血、窒息等)進行觀察與統(tǒng)計,并展開組間對比。
采用SPSS 20.0處理,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并給予x2檢驗;如果P<0.05,則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基礎組中有5例發(fā)生交叉感染,其感染率為15.4%(6/39);干預組中未發(fā)現患者出現交叉感染,其感染率為0%(0/39)。上述兩組數據相對比,差異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514,P<0.05)。
見表1所示,基礎組與干預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33.3%、10.3%。兩組數據相對比,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6.093,P<0.05)。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耐藥肺結核因其治療時間較長,難以徹底治愈,極易致使疾病的傳染性逐步提升,最終對他人及社會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因而,對耐藥肺結核患者實施切實可行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或控制疾病傳染性,是現今臨床上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性護理干預就是一種較為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其充分結合耐藥肺結核疾病的傳染性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護理服務,如加強對患者的病房環(huán)境、床位的管理,強化呼吸道與痰液的護理,以便從各方面降低其傳染性,最終達到避免交叉感染的發(fā)生。
經此次研究發(fā)現,干預組通過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之后,其交叉感染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采取常規(guī)基礎護理的基礎組患者,即0%vs15.4%、10.3%vs33.3%。這就充分的說明干預組所用的護理方法,在降低患者交叉感染及并發(fā)癥方面,可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耐藥肺結核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降低或避免交叉感染的發(fā)生,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具備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