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區(qū)石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 200540
腰椎間盤突出癥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群體,是一種骨科常見疾病,主要是因為外傷、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改變等因素導致髓核突出,最終壓迫馬尾神經(jīng)或者神經(jīng)根,引起腰痛、下肢麻木等癥狀[1]。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更多的是采用保守療法,手術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疼痛,改善關節(jié)功能,但術后患者仍然會存在活動受限等問題,采取有效的保守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祖國醫(yī)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痹癥”、“腰脊痛”的范疇[2],通常是因勞傷損耗、風寒濕邪引起的,導致經(jīng)脈阻塞、瘀血凝滯,誘發(fā)疼痛。本課題組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針灸與中藥外敷聯(lián)合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12月本院中醫(yī)科門診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jīng)CT、MRT 等影像學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均予以確診。排除惡性腫瘤、骨性感染、重大器官功能不全、合并椎管狹窄的患者。對照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6.37±1.85)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7年,平均病程(4.43±0.26)年。治療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1-66歲,平均年齡(45.98±1.73)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4.28±0.74)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針灸治療:取夾脊穴、阿是穴、腎俞與委中作為主穴。取腰陽關、風府、膈俞、次髎、命門、太溪作為配穴?;颊吒┡P位,局部消毒后,針灸手法為提插補瀉法,要求患者出現(xiàn)酸、麻、脹針感反應。留針時間為20min。隔天一次,一個療程10次,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
中藥外敷:川芎15g、紅花6g、桑枝12g、威靈仙15g、透骨草15g、獨活15g、桑寄生15g、續(xù)斷15g、狗脊15g、牛膝15g、桂枝12g。把中藥分別裝入一個15cm×15cm 的紗布袋內,在鍋內蒸20min,冷卻到40℃左右,在患者腰部進行熱敷。每天一次,20min/次,每副中藥使用2d,一個療程10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①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制訂的腰椎疾患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總分29分,評分越高說明癥狀越輕;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越低說明疼痛越輕。
②療效標準:痊愈:VAS評分0分,直腿抬高>70°。顯效:疼痛顯著減輕,直腿抬高50-70°。有效:疼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直腿抬高30-50°。無效:疼痛依然嚴重,直腿抬高<30°。
本研究應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兩組患者的JOA與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常規(guī)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時間 JOA評分 VAS評分治療組 治療前 10.28±1.37 7.02±1.08(n=30) 治療后 23.18±2.25①② 4.13±0.39①②對照組 治療前 10.43±1.56 6.98±1.12(n=30) 治療后 17.32±2.84① 2.51±0.47①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見的疾病,無菌性炎癥、機械性壓迫、自身免疫等因素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病理機制,針灸取夾脊穴、阿是穴、腎俞、委中穴為主穴。寒濕加腰陽關、風府穴;勞損加膈俞、次髎穴;腎虛加命門、太溪穴。通過針刺穴位來調整血管的通透性,促進淋巴循環(huán),更好地清除致痛物質,以達到緩解肌肉痙攣、調節(jié)神經(jīng)和體液、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的效果。中藥組成:川芎、紅花、桑枝、威靈仙、透骨草、獨活、桑寄生、續(xù)斷、狗脊、牛膝、桂枝,具有活血通絡、散寒止痛、補益肝腎的作用,藥包加熱后進行外敷治療。熱敷是通過藥力與熱力的共同作用來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huán),藥物經(jīng)皮膚能夠直達腠理[4],以起到溫經(jīng)通絡、祛除風濕、緩解痹痛之功。本研究表明治療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治療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組臨床療效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8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灸聯(lián)合中藥外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