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軍
摘? 要:人們的災難意識相對薄弱,中學生災難教育現狀令人堪憂。在對學生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如何開展災難教育,維護學生生命安全,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災難教育;現狀;對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何幫助學生開展災難教育,維護生命安全?如何關心和呵護學生的成長?這些都是必須深入思考的德育課題,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在進行有效防控的前提下,如何繼續(xù)推進災難教育以促進學生成長,本文做以下探究和分析:
一、中小學災難教育的現狀
學校災難教育是指使學生了解災難常識,掌握災難應對與救助技巧,提升應對災難的能力,并激發(fā)學生災難意識的活動。內容包括環(huán)境保護,災難基本常識,災難應對技巧與災后救助,心理健康等方面。學校災難教育應通過學校教育,社區(qū)教育等途徑,以校本課程,學科滲透,系統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
災難教育是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普遍對災難教育重視不夠,學生對災難知之甚少,家長也不明確。為此,本文圍繞災難教育現狀開展了一系列調查活動。
(一)本次調查以義馬市中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為調查對象,通過調查發(fā)現,中學生災難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學生獲得災難教育的范圍比較狹窄,獲得災難和求生技能大部分來源于媒體:45%是來源于網絡、電視媒體,20%是從報紙、刊物上學到的,20%是從專題宣傳報道學到的,只有15%是從學校學到的。80%的學生不知道怎么使用滅火器,不知道學校的應急通道在哪里。50%以上的學生不知道災難來臨時怎么辦,甚至存在著“自己不會遇到災難”的僥幸心理,學校課程上沒有災難教育的課程,有課程的也僅流于形式,缺少實際的操作演練。
(二)通過對部分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座談訪問發(fā)現,部分教師本身對災難教育經驗不足,不知道災難來臨時如何采取具體措施,災后如何自救,學校也沒有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而且大部分家長對災難教育的重視不夠,不清楚學校的災難教育,也不知道如何配合。
二、當前疫情形勢下中學生災難教育的實施對策
(一)災難教育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高中政治課應該扛起災難教育的大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疫情防控特殊時期是高中政治課開展公民教育、愛國教育、科學教育、法治教育的最佳時機,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學生把眼睛探向窗外,知曉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民眾、我們的國家正在經歷著怎樣的驚心動魄;另一方面讓我們的學生把反思植入內心,更深刻地理解科學、良知、英勇、奉獻所迸發(fā)的時代之光。思政教師利用災難教育素材引導學生以愛國之心樹報國之志,以奮斗之心擔時代重任,化危為機,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引領學生立德樹人。
(二)將災難教育貫穿到日常教學課程中。對中學生進行災難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在災難中學會生存發(fā)展,提升孩子未來再生能力。學校應該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計劃,將災難教育滲入到課程計劃和教學中。由于災難教育所涉及的范圍、內容負責,災難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很難,可以把災難教育滲透到不同的學科中,生物課中講授病毒的傳播、預防及隔離等知識;歷史學科可以利用災害發(fā)生國家危害的事實,使學生知道災害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在地理學科中,這是進行災難教育的有效的學科,這門課對自然災害做了整體的呈現,教師可以利用自然災害對學生進行防災教育,增強學生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能力。
(三)與線上資源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分享資源,實現內容形式多元化
中學生災難教育除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迅速、便捷、形式多樣的優(yōu)勢,還可以在線上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與學生進行分享。在對新冠病毒進行科普的同時,還可與學生分享每日疫情相關的新聞、熱點,其形式并不局限于文字報道,短視頻、圖片以及漫畫科普等都可以用于學生的災難教育。我們的諸多媒體工作者、藝術創(chuàng)作者也在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疫情加油,這些創(chuàng)作充滿人文氣息與疫情關懷,讓學生感受疫情下中國人民的關懷與互助,理解災難發(fā)生時團結互助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自身的使命與責任,這些都是這場疫情教育的絕佳素材。
(四)利用本地資源優(yōu)勢,實現災難教育主體多元化
學??梢越M織各種形式的災難教育,而具體承擔教育任務的教育者可以多樣化,不僅可以是學校的老師,亦可以是疫情方面的專家,進行一線抗疫工作的醫(yī)護工作者、新聞媒體工作者等等,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見證、參與了這場疫情戰(zhàn)役,他們在災難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必然給接受教育的學生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體會這場疫情。之所以要求教育內容的多元化,是因為學校通過災難教育“不僅要以增加學生防災常識和能力、提高防災意識為目標,而且還應幫助學生在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的基礎上樹立科學的災難觀,以使學生能夠從對災難的被動反應轉而積極去應對災難,進行自我調適?!?如此以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抗災參與意識。多元化的教育主體必然帶來多元化的教育內容,而不是讓災難教育僅僅流于形式。
(五)將災難教育與生命教育相結合
災難教育最終的歸屬指向是生命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災難教育其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災難本身,更是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協作互助的重要性,理解災難的發(fā)生與自然的聯結,從而教育學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其立身處世應當常懷“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保持謙卑;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此次的圍繞新冠疫情更可以一種直觀的方式讓學生領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意義,進而借此契機以拓展、加深學校災難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總之,災難教育旨在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防災、救災的意識,培養(yǎng)積極認識災難、應對災難、反思災難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需要協同互助。災害教育的內涵和外延都極其豐富,包涵諸多教育要義,對中學生個體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傅林. 理解災難——由汶川地震反思學校安全教育.[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22:76.
[2] 彭遷. 我國中學生災難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問題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6.
[3] 王子樸,孫學明,李曉天. 中、俄、日、韓學校體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較[J]. 山東體育科技,2013,35(0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