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華
(陜西省西安市殘疾人康復中心 陜西 西安 710016)
小兒肌性斜頸屬于兒科多發(fā)病,主要由于一側胸鎖乳突肌痙攣變形而導致患兒頭部出現(xiàn)歪斜表現(xiàn),隨著病情進展容易導致患兒頭顱以及面部出現(xiàn)非對稱性畸形,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但影響患兒健康發(fā)育,同時也極大地損害其心理健康[1]。此次研究納入小兒肌性斜頸患兒67例,自2018年2月—2019年1月接受治療,探討患兒采用不同推拿手法的治療效果,如下:
以67例小兒肌性斜頸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入組患兒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中途脫落患兒;先天性頸椎畸形患兒;由于胸鎖乳突肌發(fā)育異常以及視力異常而引發(fā)的斜頸患兒;頸椎半脫位患兒;習慣性斜頸患兒[2]。男性患兒37例,女性患兒30例,年齡均不足1周歲。
為所有患兒提供多種推拿手法聯(lián)合治療。調節(jié)患兒姿勢為仰臥位,操作者坐于患兒頭頂部位并將患兒頭面部轉向健側,使患側胸鎖乳突肌得到充分暴露,具體操作方法如下:(1)點摩法:以中指指腹點摩患側扶突、缺盆以及翳風,然后并攏無名指、中指以及食指并以指腹順時針按摩患側頸部及顏面部位,按摩時間以5min為宜[3];(2)提捏拿法:以中指、食指以及拇指提拿腫塊,雙手拇指對胸鎖乳突肌進行分推操作,持續(xù)操作5~8次;(3)按揉推法:以拇指指腹對頸后肌群、患側斜方肌上1/3部位以及胸鎖乳突肌進行按揉,同時對風池、肩井、高骨、大椎以及風府穴進行按摩,食指及拇指對胸鎖乳突肌進行直推操作,持續(xù)時間為1min,雙手拇指對胸鎖乳突肌進行分推操作,持續(xù)分推5~8次。(4)牽拉法:操作者一手將患兒頭后枕部扶住,另一手將其下頜部位扶住,協(xié)助患兒將頭部轉向患側,然后一手置于患兒頭后枕部并以另一手對患兒患側肩部進行按壓,雙手反方向同時用力,最大限度地牽拉患兒頭部健側,連續(xù)牽拉6~8次;(5)彈撥法:操作者以中指及食指對腫塊一側進行固定,然后以拇指反復彈撥腫塊,連續(xù)彈撥5~8次;(6)操作者以擦法或者拇指按揉法放松患兒患側頸肩部肌群以及胸鎖乳突肌。進行推拿操作時不可同時按壓雙側頸部,每次治療時間以20~30min為宜,1次/d,10d為一個療程,共計治療2個療程[4]。
(1)療效評價標準如下,治愈:患兒頭頸歪斜等臨床表現(xiàn)完全消失,胸鎖乳突肌攣縮或者腫塊完全消失,頭頸部活動完全恢復正常;好轉:患兒頭頸歪斜等臨床表現(xiàn)較治療前減輕,胸鎖乳突肌攣縮明顯緩解,腫塊厚度較治療前縮小,頭頸部活輕微受限;無效:患兒胸鎖乳突肌仍存在攣縮以及腫塊等表現(xiàn),部分患兒臨床表現(xiàn)加重??偤棉D率=治愈率+好轉率。
(2)治療前后均給予患兒多普勒超聲檢查,對比治療前后患兒胸鎖乳突肌上包塊厚度。
本研究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處理工作,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例患兒治愈,26例患兒病情好轉,7例患兒治療無效,總好轉率89.55%。
治療前患兒腫塊厚度為(10.92±0.99)mm,治療后腫塊厚度為(4.25±0.52)mm,治療前后患兒胸鎖乳突肌包塊厚度有顯著差異,P<0.05。
斜頸屬于兒科多發(fā)病,若發(fā)病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療,隨著年齡增長,患兒病情明顯加重,容易出現(xiàn)患側顏面減小等表現(xiàn)并最終導致患兒頭顱改變,兩側顏面不對稱,同時還會影響頸部其他肌肉并造成頸部肌肉攣縮等,進而表現(xiàn)出出現(xiàn)胸椎以及頸椎代償性側彎等。
中醫(yī)認為,小兒肌性斜頸屬于“筋縮”范疇,主要引發(fā)原因為筋脈痹阻、血淤氣滯等,可能與分娩過程中過度牽拉以及擠壓等原因有關。按揉法可取得肌肉放松效果,有助于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扶突、缺盆、翳風等穴位進行點壓也可取得促進局部血液流通的效果;彈撥法能夠使緊張痙攣獲得牽拉,有助于使攣縮肌肉組織得到緩解,同時還可取得粘連松解效果;拿捏手法有助于使患處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可促進淤血吸收并可加快損傷組織修復;被動牽拉法可使肌纖維得到有效拉長,有助于取得粘連組織剝離效果,能夠使頸部活動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復,聯(lián)合應用不同推拿手法能夠加快病情改善[5]。
此次研究中,60例患兒病情好轉,總好轉率89.55%。治療前患兒腫塊厚度為(10.92±0.99)mm,治療后腫塊厚度為(4.25±0.52)mm,治療前后患兒胸鎖乳突肌包塊厚度有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小兒肌性斜頸患兒應用多種推拿方法聯(lián)合治療,可促進病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