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明 郭文凱
(1 長春市中醫(yī)院 吉林 長春 130052)
(2 長春急救中心 吉林 長春 130000)
幼兒濕疹是兒科皮膚科常見病,臨床表現(xiàn)為患兒皮膚出現(xiàn)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瘙癢,常反復作,可對患兒的健康及發(fā)育造成影響,西醫(yī)應用激素等藥物治療,起效快,不良反應較多,易復發(fā)。推拿手法和中藥外治均是綠色療法,經(jīng)過臨床觀察,療效確切。推拿聯(lián)合三黃方外用治療嬰幼兒濕疹,在臨床中療效顯著。本次臨床研究,采用小樣本、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對各組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侯積分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比,確定推拿聯(lián)合三黃方外用治療嬰幼兒濕疹的臨床療效,探討其作用機理,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有效的外治方案,現(xiàn)將試驗過程報道如下:
病例選擇: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2011年中華醫(yī)學會發(fā)布的“中國濕疹診療指南”以及趙辨主編《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中的診斷標準制定。中醫(yī)癥候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外科學》《、中醫(yī)外科學》和《實用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學》中的診斷標準制定。濕熱浸淫證:皮疹全身泛發(fā)或局限于一處,尤常見于頭面部,常呈對稱分布,皮疹呈多形性,集簇成片狀,邊界不清,病處輕度腫脹、紅斑、丘疹、水皰、瘙癢,因搔抓引起糜爛、結痂等,滲出明顯。常伴有心煩,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或苔薄黃,脈數(shù)或滑,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
病例來源:以在長春市中醫(yī)院門診就診的3個月—36個月之間的嬰幼兒濕疹患兒為觀察對象,按Excel隨機數(shù)發(fā)生器所產(chǎn)生的隨機數(shù)分為三組。將納入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1組、對照2組,每組各36例,共108例。
治療方法:分組方式:觀察組:A+B方案;對照1組:B方案;對照2組:C方案。
三種治療方法:A方案:小兒推拿手法。分手陰陽、補脾土、逆運內(nèi)八卦、推四橫紋、揉外勞宮、一窩風、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上三關、揉風市、捏脊、清大腸、清小腸。100~200次左右為宜,3~6個月患兒每穴每次操作1~4min,6~12個月3~5min,1~3歲3~7min。每日1次,每次最少30min。B方案:三黃外用方。由黃連20g、黃柏50g、黃芩20g等中藥組成。用法:用紗布或棉簽外擦患處,也可用紗布蘸藥液濕敷,每日2~3次。C方案:中成藥外用法。兒膚康搽劑,每次取30ml,涂擦患處,用溫水沖洗干凈,一日2~3次。療程為3周,若己治愈可停藥。三組均治療1個療程或已治愈停藥后評定療效。在療程結束后1個月對痊愈和顯效患兒進行隨訪觀察。
在研究入組時、治療第21天,觀察記錄中醫(yī)癥狀、舌脈等。觀察指標與計分標準:皮損面積及靶皮損程度無(0分),0.5%~3%(3分),3.5%~6%(6分),6.5%~10%(9分)。皮損面積計算方法用手掌法,以病人手掌(五指并攏)面積相等于體表面積的1%,不足半個手掌按半個計算,不足一個按一個計算。主要癥狀∶靶皮損程度: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各種癥狀按照輕中重的表現(xiàn)依次為:紅斑:淡紅色、紅色、深紅色;丘疹/丘皰疹/水皰:1~2個/cm2、3~5個/cm2、≥6個/cm2;糜爛:少許糜爛、較多糜爛、很多糜爛;滲出/結痂/鱗屑:少許、較多、很多;浸潤/肥厚:皮膚表面有細小或粗大丘疹、輕度浸潤肥厚、重度浸潤肥厚。瘙癢,偶有輕度瘙癢為5分;陣發(fā)性瘙癢,影響睡眠為10分;劇烈瘙癢嚴重影響睡眠和生活為15分。次證: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各種次證按照輕中重的表現(xiàn)依次為:心煩:偶爾哭鬧、時哭鬧、晝夜哭鬧;口渴:口微渴、口渴、口渴并喜飲;大便干:大便頭干、大便干呈條狀、大便干呈球狀數(shù)日一次;尿短赤:尿色偏黃、尿量次數(shù)減少色黃、尿量次數(shù)明顯減少色深黃。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痊愈:癥狀體征積分消除率達100%;顯效:癥狀體征積分消除率達70%以上,且<100%;有效:癥狀體征積分消除率達30%以上,且不足70%;無效:癥狀體征積分消除率未達到30%。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作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癥狀改善情況方面,除糜爛、滲出、浸潤癥狀外,紅斑、丘疹、全身皮損面積、瘙癢程度及次證評分方面推拿聯(lián)合三黃外用方組改善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在療效方面,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顯愈率47.2%;對照1組總有效率為83.3%,顯愈率33.3%;對照2組總有效率為72.2%,顯愈率13.9%。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
濕疹是于嬰幼兒時期常見的皮膚疾患之一,當代醫(yī)學中“嬰幼兒特應性皮炎(AD)、異位性皮炎”等皮膚疾患均屬該范疇。歷代醫(yī)家認為嬰幼兒濕疹的病因病機是先天不足,母孕期間飲食情志失調導致胎火毒邪內(nèi)蘊,加之后天環(huán)境、喂養(yǎng)、外邪等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失健運,濕邪內(nèi)生,郁久化熱,
風濕熱邪郁阻肌膚所致。現(xiàn)代醫(yī)家提出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健脾養(yǎng)血祛風為主要治則。周運珠[1]用蒼耳苦參洗劑外擦治療濕疹嬰幼兒88例,療效顯著。張志榮[2]以祛濕止癢方濕敷治療急性嬰兒濕疹5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0.38%。武智華[3]等用采用中草藥(苦參、馬齒莧、黃連、黃柏等) 與西藥組予3%硼酸溶液濕敷各50例觀察,結果:中藥組總有效率為98%,西藥組總有效率為76%。劉小鼎[4]等用自制四黃軟膏治療嬰幼兒濕疹60例,總有效率為93.33%。中藥口服味苦患兒難以接受,中藥外治法在該病的治療中顯示出優(yōu)勢,因療效確切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我院兒科根據(jù)臨床實踐經(jīng)驗,依據(jù)嬰幼兒濕疹的中醫(yī)臨床辨證,采用小兒推拿結合自擬三黃外用方治療嬰幼兒急性濕疹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小兒推拿補先后天、瀉濕熱、祛風止癢、調和陰陽。三黃方以馬齒莧、黃柏、黃芩、黃連為君共奏清熱燥濕之功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為臣,共奏祛風殺蟲之效;當歸、土茯苓、紫草、白芷為佐藥,甘草為使藥。
通過本項研究,從臨床角度驗證三黃方外用方法,療效確切,適用于嬰幼兒濕疹(濕熱浸淫證)患者,推拿對臨床療效有積影響,并體現(xiàn)其科學性及可行性,為廣大患者提供一種有效,使用方便的治療方案,該方法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