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第一中學 胡首雙
德育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核心內容,學校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圍繞德育教育創(chuàng)建有效的培育措施,促進學生德育品質不斷提高,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原理念是以“生命”為基礎促進人類健康發(fā)展,然而當下也時不時會有一些不良思想在侵襲和滋擾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旺盛的生命力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學校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可以以“本原理念”為指導,通過提升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及“愛”的能力,進而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同樣愛護他人的生命,實現(xiàn)德育教育有效培養(yǎng)的教育目標。以下內容針對本原理念下的德育教育措施進行了研究。
當代學生的道德品質往往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這些不良思想的來源主要涉及家庭教育、生活環(huán)境、網(wǎng)絡信息等,特別是網(wǎng)絡信息為學生思想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較高。
學校雖然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也針對網(wǎng)絡信息中存在的不良因素采取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但是一些學生道德理念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拜金主義意識方面,盡管學校在教育中教導學生將來要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取良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因為采取的教學措施不當、形式化教學過程、家庭教育不當與缺失等原因而未能促進學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在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及身邊的人影響下,從而產生拜金主義思想。其次,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學校、教師、家長對考試成績過分看重,在這些思想的共同影響下,讓學生在思想意識方面,容易產生學習的目的不再是依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而是利用學習達到某種目的事情。最后,一些學生因“獨生子女”身份而養(yǎng)成自私自利的個性?,F(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還都是“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往往容易滿足“獨生子女”們的各種物質需求,在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他們容易產生自私自利的個性,在與他人交往中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會對存在滿足自己、傷害他人的行為并沒有覺得不當。因此,道德教育應是學校目前首先培育的內容,只有學生擁有了正確的三觀,才能實現(xiàn)學生在成長及發(fā)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wěn)當。
傳統(tǒng)道德教育始終以“行為講述”的方式灌輸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jù)德育教育內容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在以往德育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卻無法滿足當下德育教育的需求,原因是:第一,始終利用理論傳授道德知識,卻忽略了情感的催化作用。在實施道德教育時始終是以規(guī)范學生行為為教育核心,學生只需要了解“該做的行為”“不應該產生的行為”,卻忽略了道德的轉化過程是需要“情”與“意”兩個重要元素促進的,導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第二,道德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背離。在傳統(tǒng)德育教育中未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充分考慮在內,不能將學生生活中發(fā)生的“道德事件”引入在內,無法有效喚醒學生的道德意識。第三,過度追求量化而忽視了道德教育質量。在創(chuàng)建道德教育活動時,考核教育成果時未對教育效果進行考核,而是注重學生的參與人數(shù)、活動舉辦的次數(shù)、道德教育內容的容量等,并未有效分析活動開展的教育效果,道德教育產生了形式化的過程。
人類解放學說是馬克思畢生的追求,它是關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而教育開展的本質是促進人類能夠健康、快速、全面性地發(fā)展。因此,學校開展的教育過程應是傳授學生具備生存的手段與技能,了解世界并明確人類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從而能夠讓學生構建出自身生存的意義,實現(xiàn)生存技能與生存價值有效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因此,在學校開展德育教育時應回歸本原,利用本原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
生命本原教育理念與發(fā)展性德育理論的觀點相一致,認為學生德育的發(fā)展資源首先來自學生本身,而不是在教育工作者的設計與控制下而形成的。可見,生命本原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學生自身”。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對人的基本需求進行了闡述: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等,而所有人類的一切需求都是圍繞促進自己良好發(fā)展為核心,在開展德育教育時應讓學生明確一個人擁有優(yōu)秀的德育品質是實現(xiàn)良好發(fā)展的根基,進而能夠將各種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納入到思想與行為中,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
教育的原則是喚醒學生內心健康發(fā)展意識與道德品質,通過學習并將世界發(fā)展觀融入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進而達到喚醒的目標。生命本原教育理念是以學生自身潛質為教育出發(fā)點,充分發(fā)揮出學生自身擁有的優(yōu)勢、彌補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實現(xiàn)學生發(fā)展的目標,達到生命本原教育的最終目標——獲取生存技能、明確自身存在的價值。
學校在開展德育教育時要圍繞“本原理念”設計教育過程,充分利用“生命本原”去感染學生的思想,讓學生產生“感動生命”的情緒,進而積極地追求人格完美,并在“生命本原”的教育理念下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因此,在圍繞“本原理念”開展德育教育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生命敘事的德育教育方式是敘事的主體闡述出與自己相關或者與他人相關的生命故事,通過對已經發(fā)生的事件進行闡述,進而表達出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對他人的理解、對社會的理解。其實,在學生的生活中會遇到較多與“生命”相關的事件,比如人的生老病死、從網(wǎng)絡中看到生命無情消逝的新聞報道等。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可以引入學生中與生命“相關”的事件,并由學生自己闡述出當時的想法及對生命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德育教育中可以利用當前學生共同經歷的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德育教育——生命敘事的真實案例。班級學生中有從事醫(yī)生、護士職業(yè)的父母,在疫情發(fā)生后奔赴前線去搶救患者,而在搶救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fā)生被病毒感染的風險,對學生家長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在此過程中最深有體會的是學生,父母是學生的親人,自然了解父母奔赴抗疫前線意味著什么,內心的感受只有學生能深切體會。因此,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將自己的內心感受、對生命的理解與詮釋進行文章創(chuàng)作,并在課堂中向所有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感。由于是切身體會,學生表達的內容發(fā)自于肺腑,感情真摯,細節(jié)的表述往往能打動人心,產生共情。故聽眾受到演講者情緒的感染而對生命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認知,對奔赴抗疫前線的白衣天使們產生深深的敬意,并對生命有了敬畏之心。在學生形成這種思想意識后,德育教育的目標就能有效完成。
當人們處于高峰體驗時會更接近人們真正的自我,雖然高峰體驗不能完全地通過人為的方式進行構建,但是創(chuàng)建出精心設計的活動是促進學生形成高峰體驗的重要措施。學校、教師可以以某一事件為核心,精心設計活動的內容并站在學生高峰體驗的角度,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進而對生命產生新的認知,能夠正確認知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最終目標。
同樣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教師可以在網(wǎng)絡中搜集“白衣天使”們救治感染者過程的視頻、“白衣天使”穿著防護服與脫下防護服后的樣貌對比圖片。然后,組建學生觀看視頻并自主組建小組演繹視頻中的救治過程,采取比賽的方式激發(fā)出學生積極表演的情緒,能夠讓學生在演繹過程中將每個人的表情、行為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讓觀看的學生看到救治過程的緊迫感與“白衣天使”們的努力與辛苦。在演繹時,教師可向學校申請租賃全套的防護服,并要求學生在演繹時進行穿戴。在學生演繹完成后,教師要求學生脫下防護服并將自己的臉朝向所有學生。由于學生穿戴時間短,可能不會達到真實“白衣天使”脫下防護服后的效果,教師要及時利用圖片的方式向所有學生展現(xiàn),并要求演繹的學生闡述出自己穿防護服的感受。學生親身體驗能夠感受到“白衣天使”的辛苦與不易,并且還在搶救的過程中感受到救治中的焦急感。扮演感染者的學生,會因演繹過程而感受到死亡對自己的威脅,對生命產生了新的認知,并且對“白衣天使”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與此同時,學生會形成認真對待自己與他人生命的意識,德育品質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另外,在教育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及關系沖突方面,本原理念也可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學校道德教育應充分利用“生命本原理念”培養(yǎng)學生具備愛的能力,讓學生能對世界萬物中的各種生命產生關愛之情,實現(xiàn)善待自己的生命與他人的生命,通過愛的交流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真情,進而達到珍愛生命、享受生活的效果,并在未來發(fā)展中始終以“關愛之心”為人處事,利用自身“關愛之心”輻射其他人的思想與行為,進而實現(xiàn)自己所處環(huán)境具有愛的氛圍。
綜上所述,本原理念應用于德育教育中能夠提升教育的效果,讓學生掌握自己生命所具有的價值,并站在健康發(fā)展自身的角度產生正確的行為,在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目標的同時促進社會健康、穩(wěn)定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