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邁皋橋中心小學 劉曉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xiàn)象。
現(xiàn)象一:教師說:“看到課題,你有哪些問題想問?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文本中。首先,先來檢查一下預習的情況?!薄罢n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別著急,先看屏幕上的這些字詞你是否都認識了?……”——這些話語是不是經常聽到?學生的注意力本來在文章的內容上,但又被教師生拉硬拽拖到了字詞教學中。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教師想抓住的教學點太多,有字詞等基礎,也有內容理解與寫作方法等?!懊婷婢愕健保Y果卻是面面都不到,課堂沒有集中點。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散點式”閱讀教學。
現(xiàn)象二:學生說:“老師,這節(jié)課我也會上。讀課題,檢查字詞和課文朗讀,再提幾個問題就可以了……”千篇一律的教學套路,很多時候,不需要教師張口,學生就已經明白教師下一步要做什么。漸漸地,學生失去了思考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直線式”閱讀教學。
現(xiàn)象三:教師評價學生的練習題:“你的比喻句是對的,但‘樹上的柿子像燈籠’這個比喻句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也會寫,你現(xiàn)在已經五年級了,應該能寫出更精彩的句子來?!睆牡投蔚礁叨危掏惖恼Z文知識都是同樣的問話和要求,沒有提升、沒有進階。比如總分總構段方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學習和模仿等,都是千篇一律的問題和教法,沒有關注年段的特點,沒有用發(fā)展的眼光關注成長中兒童的學習需求。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平面式”閱讀教學。
教學,歸根到底是為了兒童素養(yǎng)的發(fā)展。閱讀教學更應該通過“教”和“學”的合力,讓兒童的思維得到鍛煉,素養(yǎng)得到提升。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要有“統(tǒng)整閱讀”的教學觀和“統(tǒng)整閱讀”的能力,帶領學生進行“統(tǒng)整閱讀”。
統(tǒng)整閱讀,是指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或主題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品評、思考、比較、歸納、綜合,不斷地進行自我建構、不斷地豐富自己,從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的閱讀方式。統(tǒng)整閱讀研究要關注五個方面,即:目標統(tǒng)整、內容統(tǒng)整、教法統(tǒng)整、學法統(tǒng)整、評價的統(tǒng)整。統(tǒng)整閱讀要達成三大目標,即:“減負”,改變閱讀教學目標多而雜,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苦的局面。“增量”,改變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小、閱讀積累儲備不足的問題?!疤嵝А?,致力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探究、綜合、評價等語文能力。
緊扣單元學習要素,強調一課一得、一“統(tǒng)”一得。
統(tǒng)編版教材每一個單元導語都標注清楚了本單元的學習要素。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導讀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备嬖V我們,學習的方法是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習的目標是感受自然之美。教學設計要緊緊圍繞學習要素,理清學習的目標,精準學習的方向。
首先,設計主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統(tǒng)整文本。其次,科學取舍,抓大放小,有側重地學習重點語段,品讀關鍵語句。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的方法并運用所得的方法在閱讀中實踐。
例如:《觀潮》和《走月亮》都是寫景的散文,把這類文章進行歸類,提煉閱讀主題,形成閱讀的方法:
(1)找景物。通讀全文,找一找文中描寫的景物。
(2)讀句子。把描寫景物的句子畫出來,再大聲地讀一讀。
(3)想畫面。想象句子的內容,在頭腦中組合成畫面。
(4)悟巧思。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平平常常、簡簡單單的景物描繪得那么美的,寫的時候有沒有觀察的順序,表達的時候是怎么表達的?
精讀一篇,遷移精讀學習中獲得的閱讀方法帶動多篇的自學。用橫向統(tǒng)整的方式閱讀,歸類和遷移是關鍵。
再比如詞語教學時,以“半明半昧”的教學片段為例:學生提出不理解時,我沒有直接說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猜猜看。一個學生說“明亮、明亮、明,就是亮”。而“半明半昧”這個詞中第二個詞和第四個詞一定是個反義詞,因為如果不是相反就不可能出現(xiàn)星星一閃一閃的效果。據(jù)此,他猜測“昧”就是暗的意思。話音剛落,又有一個學生舉手,他說:“對,昧,就應該是暗的意思。因為你看這個字,左邊是個日字旁,說明和太陽有關,右邊是個未,就是還沒有的意思。太陽還沒有出來,那就應該是黑暗的?!蓖瑢W們都很有興趣地聽他們分析,學會或者說溫習了這個詞語的教學方法——看詞語結構,或者根據(jù)字的偏旁、組成部件等猜測。后面的教學中,學生多次運用這個方法解釋詞語。詞語的統(tǒng)整閱讀,讓學生學會了歸類和遷移,讓零散走向了整體。
比較是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最復雜也最系統(tǒng)化的思維方式。它是一種兼具思考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方式。教學時教師憑借文本,讓學生學會將文本與相關知識相聯(lián)系,通過對比,從而更好地領悟文本的意蘊。
曾執(zhí)教過一節(jié)研討課,把《天火之謎》和《諾貝爾》進行對比閱讀。這兩篇文章都是寫了一位科學家重要的發(fā)明。但通過比較兩篇文章的開頭部分和文中主人公做“實驗”的異同,就會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寫法的不同?!吨Z貝爾》是寫人的文章,而《天火之謎》是寫事的文章,繼而掌握寫人和寫事的主要方法。最后,我讓學生改編我國諾貝爾醫(y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新聞事跡,寫人或者寫事,方法可以任選。整節(jié)課,學生一直在對比、發(fā)現(xiàn)、總結、運用,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對比閱讀在教學中可以被廣泛運用。不僅主題相同的文章可以對比,內容相同的文章也可以對比,如《精衛(wèi)填海》的古文版和現(xiàn)代文版的對比,圍繞“神奇的想象”這個語文學習要素,體會古文表達的精煉和現(xiàn)代文表達的豐富。
交叉統(tǒng)整,對比閱讀,創(chuàng)新了閱讀的內容,拓寬了閱讀的視野,提升了閱讀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從“只見樹木”的狹窄中走向了“見到森林”的廣闊。
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白鵝》這篇文章之后,附了閱讀鏈接——葉·諾索夫的《白公鵝》。通過統(tǒng)整閱讀兩篇文章,引導中年段的學生學習文章的結構安排。
1.總分結構“清方好”
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栋座Z》以過渡段統(tǒng)領全文,再從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上敘述鵝高傲的特點;《白公鵝》則以“海軍上將”突出鵝的派頭,接著描寫這只白公鵝走路“慢條斯理、不慌不忙”的高傲派頭,每一個部分也有一個中心句,總分的結構,清晰明了,是中年段學生學習的典范。
2.詳略結合“兩相宜”
略寫“鵝老爺”的叫聲、步態(tài),詳寫它的吃相;略寫“海軍上將”的腔調、步態(tài),詳寫它在水中的表現(xiàn),詳略得當?shù)谋硎觯尠座Z在人頭腦中的印象更加清晰。
3.多種視角“讀亦奇”
在描寫“鵝老爺”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等的具體層面時,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展開。叫聲與步態(tài)主要運用比較的手法。吃相這個層面,作者又從食物、吃法、鵝狗大戰(zhàn)三個視角進行描畫。在描寫“海軍上將”時也是如此,走路的步態(tài)描寫有直接描寫,也有對比襯托。在水中的表現(xiàn)時既有群體描寫,也有個體凸顯,點面結合。多種視角,讓表達富于變化。展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魅力。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寫一個事物,可以采用多種視角進行表述,從而初步掌握寫狀物文章的能力。
無論是總分的結構,詳略得當?shù)陌才?,還是多種視角的描述,這兩篇文章都圍繞突出白鵝高傲的特點展開。兩位作家的文章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模仿的范例。閱讀時,這種持續(xù)的、綜合的、有思考的縱向統(tǒng)整策略,最大化地鍛煉了兒童的思維品質,促使兒童的認知從扁平走向了立體。
閱讀教學,關注閱讀基本素質的評價,閱讀理解能力的評價和閱讀綜合能力的評價。統(tǒng)整閱讀,將閱讀的三種評價能力進行綜合,旨在培養(yǎng)兒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指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時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會瀏覽等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理解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包括文中重要詞語和常用詞語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內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結構和表現(xiàn)形式的理解、作者觀點、思想的理解等。文學的鑒賞能力,朱自清先生認為是一種“情感的操練”。
1.評價能力。是指對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表現(xiàn)形式、風格特征等做出評判的能力。
2.活用能力。是指閱讀的遷移能力,是把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統(tǒng)整閱讀,為兒童搭建全息化、多樣化的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兒童在紛繁復雜的閱讀材料中選擇、檢索、歸類、比較與詮釋等語文學習的能力,促使兒童的思維走向高階,語文學習的素養(yǎng)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