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寶山實驗學校 徐稀琳
自學能力,是指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進行自我學習的能力。雖然在初中物理學習階段,教師引導和輔導是必要的,但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課后學生的自學能力,將自學能力真正轉化為解決物理題目、發(fā)現物理現象的實踐運用能力。其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物理正在各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可通過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識,并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開拓更多未知的領域,不斷推陳出新,推動科技的發(fā)展與進步。除此之外,依據物理中考命題的方向和趨勢,中考物理考查方式日益靈活和多變,更加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擅長在新的問題情境下,積極尋找新的解決方法,不拘泥于課本。
盡管課程改革已經深入開展,且收效明顯,但是,大多數教師對改革當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仍然沒有透徹地了解,因此也無法在課堂上去靈活運用,以至于仍然習慣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教師是課堂學習的主導者,主導課堂的教學進程與節(jié)奏,而學生則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思維方法和學習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且在中考面前,教師突出考試分數的重要性,強調解題答案正確與否,而忽視了真正解題能力的提高、學習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方法的掌握。
物理作為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是十分注重實踐操作的,與此同時,物理也和生活息息相關,學會用物理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現象,是學習物理知識的主要目的。除此之外,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對各種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最后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措施與辦法。但是,放眼于當前物理教學,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踐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中較為稀缺,本末倒置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只記住了眾多物理原理,卻無法深刻理解原理的含義,因為沒有通過實踐了解原理的求證過程,造成理解層次較為淺薄,最后導致學生自學效果不好。
在中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物理學科的增加,無疑給學生又帶來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因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而物理課堂氣氛又常常顯得沉悶,學生容易對物理產生枯燥難懂的固化印象,沒有發(fā)現物理學習中的樂趣,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對物理學習沒有足夠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在課堂上,遇到較難理解的知識時,容易走神或者開小差,遺漏部分課堂知識,甚至會產生“知識斷層”的結果。教師也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造成課堂“無人發(fā)言,無人提問”的現象,學生課堂參與度低,自主學習缺乏動力。
目前的物理學習過程中,教師習慣依據已有的教學計劃將課堂安排得滿滿當當,為了與教學進度保持一致,一節(jié)課下來,囊括了眾多物理知識的講解,由教師來主導課堂時間,課堂時間往往被全部占據,缺乏對時間的合理分配。當學生需要在理解好課堂知識的前提下,再進行自主學習,就會讓學生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課堂時間的不合理安排,會讓學生不能夠依據個人學習計劃自主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學習效率低下,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獨立思考物理知識,并且隨著學業(yè)負擔愈發(fā)繁重,學生在物理上花費的自主學習時間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賴課堂分配的自主時間。
為了符合現代化教育發(fā)展路徑,教師要積極探索自主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明確教師在物理課堂中的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首先,教師要結合新課改制訂新的教育理念,在物理課堂的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模式,樹立現代化的物理教育理念,采用自主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在課堂中的定位,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主動去探索發(fā)現物理知識和現象。一個好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體系,不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學會運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所以,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該在物理教學中始終牢記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學態(tài)度,真正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物理上第三單元第四課“重力”知識的講解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進行預習,自己獨立思考“重力”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和概念,學會對自我進行初步教育,嘗試著去理解“重力”,然后帶著疑惑問題,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提問,加深對“重力”相關知識的理解,在教師的答疑解惑與進一步講解中,充分認識到“重力”這一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和綜合性,提高物理自學水平。
在物理教學中,要積極增設物理實驗課程,在課堂上積極開展物理實驗活動,將實踐動手能力落到實處,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自主開展物理實驗活動,在實驗中對所學物理理論知識進行再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區(qū)別于以往由教師先行準備好實驗的一切,在當前物理實驗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進行物理實驗活動的設計,明白物理活動的基本開展步驟,在實驗中領悟到物理學習的本質,激發(fā)學習物理的樂趣,讓物理不再僅僅是課本里的理論公式,而是可以在實驗中操作運用的立體知識。此外,學習物理,學生切忌“死讀書,盲記公式”,這不僅僅會讓學習物理變得愈發(fā)艱難,更會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思維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教師應該要讓學生在自我組織實驗中增長見識,加深理解,增長物理自學的興趣,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學形式。例如: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測量物體密度”這節(jié)知識的講解中,首先準備好必要的實驗器材:天平、刻度尺、量筒儀器、細鐵絲等,讓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初步認知后,分小組來自主組織實驗。由于密度測量方法眾多,各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如有的學生習慣運用漂浮法來進行測量物體的密度,有的學生借助天平和量筒來測量密度,由于學生對測量方 法的熟練程度不同,在小組合作中每個人都能夠參與進來,提出自己的建議,相互借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也要在旁邊進行及時的指導。實踐證明,在自主開展的實驗活動中,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動手能力,也可以在實驗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物理學科具備一定科學性,需要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但現實課堂中學生習慣性依賴于教師的講解,課堂上常常出現教師在講臺上“自說自話”的現象,學生并沒有很好地吸收物理知識。面對這種現象,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自由發(fā)散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下,可以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自由的學習平臺,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不斷打破思維束縛,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思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主動思考各類物理現象,在自主學習的情境下,做到“善于思考、善于提問、善于聯想”,做到真正從知識中受益,真正鍛煉學生物理自學能力。例如: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下“能量的轉化與守恒”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在一定的課本知識講解后,讓學生初步掌握“能量的轉化與守恒”的相關理論后,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來組織“能量守恒定律”的發(fā)展過程,如通過燈泡發(fā)光這個小小的現象,學生可以進行思維發(fā)散,了解到由供電局發(fā)電機做功產生機械能,機械能再轉化為電能,電能最后再轉化為光能,最后,燈泡才能發(fā)光照亮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生也可以對身邊能量守恒的示例進行探究分享,如草地上滾動的足球具有動能;被壓縮的彈簧具有彈性勢能;運動員舉高的啞鈴具有重力勢能等等。
在中考面前,如何利用好每一節(jié)課成了教師與學生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中學物理知識涵蓋眾多內容,因此,有限的課時也應進行充分利用,致使作用最大化。物理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經常為了趕教學進度,將課堂時間全部花在講授知識和解答問題上,學生缺乏必要的自主歸納總結時間。合理分配寶貴的課堂時間,教師在按計劃完成一定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要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及時進行歸納總結,發(fā)現自己仍然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查漏補缺,做到“當日事,當日畢”。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清楚每節(jié)課的知識脈絡,形成自己的知識 體系,經過自己的分析,逐步進行知識分類和歸納總結,提高物理自學效率。例如: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下“電能的獲得和輸送”知識的講解時, 教師依據教學計劃來進行新課知識講解,先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然后可以特意空出一部分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自我歸納總結,對多個概念“電池、干電池、發(fā)電機、電磁感應”進行區(qū)別理解記憶,同時弄清楚其中包含的電能轉化知識,進行二次吸收,形成自己便于理解掌握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最后的課堂自主時間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助推物理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初中物理作為以后接受更高層次物理教育的基礎,學好初中物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主張素質教育的形勢下,作為一門需要教師和學生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的學科,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自學能力,積極創(chuàng)建自主教學模式,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浪潮。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舉辦豐富的物理實驗活動,打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課堂時間進行自我歸納總結,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總之,學生物理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與改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提高相對應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