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市新圩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 羅富群
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文簡稱:《語文標準》)對“閱讀教學”的描述,其特征可歸納為三個方面: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一特征肯定了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所占據(jù)的“主體性地位”,閱讀既不可“他人替代”也不能“淺嘗輒止”,需要積極鉆研文本、深入其中,才能獲取情感熏陶與智慧啟迪;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這一特征表明閱讀行為并不是孤立的,不能單純地看作是學生借助閱讀文本的“信息接收”機制,還要積極地對外發(fā)展與反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特征表明在“學校教育”角度下,閱讀教學強調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特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可歸納為“以學生為閱讀教學主體、以開闊眼界積累素材為基本目的、實現(xiàn)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實踐活動,這其中“互動”是一個重要的紐帶。
第一,有利于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思維激活。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多讀”實現(xiàn)觸類旁通、以“熟讀”實現(xiàn)精益求精,這種閱讀觀點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確實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但也因人而異,如果學習完全依賴“廣覽多讀”就能夠獲得成功,那么“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價值無疑就喪失了?;诔踔须A段學生而言,他們大多具有很強的求知欲,但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不足,缺乏教師點撥會造成學習效率低下,并始終圍繞著閱讀價值外圍“打轉”,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熄滅”?;咏槿胫螅處熢谶m當?shù)奈恢茫ń咏鼘W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給予啟示,有利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激活整合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
第二,有利于閱讀教學中的審美素養(yǎng)提升。教育的核心價值體現(xiàn)在“授人以漁”層面,應該注意到“互動”是不同于“傳授”行為的,后者包括前者,但卻強調“師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主體性,而前者雖然同樣具有“傳授效果”,但學生、教師卻是處在平等地位上的,雙方的交流源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及介質,例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觀滄?!返膶W習中,圍繞著“閱讀教學”,教師除了可以采用“相似文本”的形式與學生互動外,還可以引入散文、國畫、電影等“媒介”,從不同角度啟發(fā)學生對“美的感知”,這有利于閱讀教學中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
第三,有利于閱讀教學中的知識體系豐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以語文教材為基礎,其選文內容的品質是毋庸置疑的,但從“閱讀素材”角度出發(fā)存在天然的促狹缺陷,且初中階段學生閱讀能力已經(jīng)達到相當水平,可以閱讀的文本絕不局限于語文教材或語文學科。通過互動模式,可以將跨學科、跨領域的閱讀內容滲透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來,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為閱讀“范本”,采取師生互動的交流方式,可進一步擴展向歷史、地理、建筑等方面的文獻,以“橋”為媒介,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
客觀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模式”展開,由此在“互動設計”上不能過度拓展,要確保在約定時間、空間、資源、主體等條件下,既滿足有效的溝通交流、又確保閱讀教學質量,可按照“與教師互動”“與文本互動”“與自我互動”三種設計思路展開。
第一,化身其中、循循善誘。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引導者,尤其針對“閱讀教學”這種形式,需要施教者對文本內容及拓展價值有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在“契合點”上有效地與學生展開互動。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自己先“融入文本”,在閱讀素材所構建的場景、氛圍、背景中得到體驗,然后將這種經(jīng)驗“循循善誘”地傳遞給學生,這期間所建立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能夠很好地彌補學生對文本理解不透徹、不全面的缺陷。
第二,對話文本、映射自身。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除了與教師保持互動之外,更要立足自身學會與文本互動。其中,較為有效的互動方式是化身為文本中的“人物”或“事物”,以此更好地揣摩作者、編者的用心,并更好地理解整個文本組織的方式與邏輯結構。
第三,寓情于景、啟動聯(lián)想?!皩W而不思則罔”,閱讀作為一種信息接收機制,學生不能一股腦兒地、不加分辨地接受,要積極地“邊讀邊想”,才能從中解讀出深意,尤其是一些文本字面上未曾表明的內涵。要企及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教師互動和文本互動,還需要學生與“自我互動”,啟動聯(lián)想思維,對閱讀文本中的“留白部分”進行情感探索。例如: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中《背影》一文,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父親為我買橘子”的場景,“走、探、穿、爬”一系列動詞描繪出父親笨拙的身軀——但這一場景很快就轉換成“我趕緊拭干了眼淚”——從客觀場景到主觀情緒的切換,存在大量的“留白”,引導學生寓情于景、展開聯(lián)想,學生在與“自我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刻地感知父親的愛。
第一,緊扣主題、切中互動的“關鍵詞”。如前文所述,閱讀行為中“閱讀者”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從主觀意識出發(fā)可以選擇多種多樣的“互動點”,但并非所有的“互動點”都適用于語文閱讀教學。據(jù)此,在實施語文閱讀教學互動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關鍵詞”,確保閱讀引導、閱讀交流、閱讀點撥等朝向一個正確的方向。以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鄉(xiāng)愁》為例,可選擇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包括“思想之情”“海峽兩岸”等,教師應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這一框架下展開互動交流。
第二,強化認知、營造互動的“生活感”?,F(xiàn)代語文是擷取于中國文學體系基礎上構成的,而文學本身與生活密切相關,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應該加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生活性認知”,在閱讀互動中強調“生活感體驗”。例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的《孔乙己》一文,其人其事雖然已經(jīng)遠離現(xiàn)代社會,但“孔乙己”這樣的人物在生活中并不匱乏,教師可以擷取“孔乙己”其中的一個人格——如“好吃懶做”,讓學生在閱讀中關聯(lián)生活中對應的人物形象,從而保障閱讀收獲更加豐富。
第三,注重留白,突出互動的“自主性”。盡管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要在“課內”進行,但在互動層面還要加強“留白處理”,即為學生保留一定的思維空間、想象空間,互動中不要將一些知識、觀點“下定論”,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展開多方位閱讀的動力。例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都是從“名著”節(jié)選的內容,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中,可通過互動方式引導學生去上下關聯(lián)閱讀,將整部名著脈絡搞清楚。
綜上所述,“互動”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推進劑”和“催化劑”,有效的互動模式可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