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云,許曉玲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青年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民族持續(xù)發(fā)展和國家穩(wěn)定繁榮的堅強后盾,其基本的價值態(tài)度決定著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在個體生命行進的各個階段,青年階段是其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繼承五四精神,汲取智慧資源,不忘歷史、砥礪前行。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真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新時代尤為重要。
不同時代賦予生活于其中之人以特殊的使命與責任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著力造就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擔當意識必然成為新時代賦予青年之特殊使命。五四運動以強烈“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追求,擔負起民族救亡圖存、民主自立、憂國憂民和科學理性之重任,使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貫穿于其中最為重要的精神價值就是“五四”青年們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與擔當,擔當意識是五四運動最為重要的精神品質。
首先,五四運動中青年擔當意識的新時代內涵。擔當指承擔、擔負任務和責任。擔當意識就是勇于承擔責任的素質和精神。擔當意識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記憶和精神品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擔當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不同群體,擔當具有不同的精神內涵。五四運動中,青年的擔當意識在新時代,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青年、尤其是大學生,必須將自己的成長成才、奉獻擔當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偉大歷史進程統(tǒng)一起來,結合新時代之需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1]“高校只有抓住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盵1]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論述了新時代青年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新時代擔當意識的內涵,邏輯地包含了新時代青年擔當意識包括:青年尤其是大學生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擔當民族復興大隊的時代新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當代青年必須傳承五四擔當精神,面向新時代,牢牢抓住時代機遇,擔當時代大任,在擔當中錘煉,在擔當中成長,無愧年華,使青春在新時代恢弘氣魄中綻放,使生命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更加絢麗而燦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次,擔當意識是五四運動最為重要的精神品質。五四運動之重要精神品質,就是擔當“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之時代大任,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正是這種擔當意識,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fā)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tǒng)?!盵2]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獨立、富強、民主與文明。正是這種擔當意識,先進的中國青年以改造中國現(xiàn)狀的恢弘勇氣與擔當意識,積極投身于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時代洪流之中,從而使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振興富強。擔當意識是五四運動最為重要的精神品質,是最為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所在和精神追求,穿越時空而歷久彌新,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成為當代大學生在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新征程中再創(chuàng)輝煌的巨大動力。
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面臨反帝反封建的特殊任務,五四青年們以極大的勇氣擔此民族大任,有力助推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的廣泛傳播與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成為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歷史事件。狹義的五四運動僅指這場運動,廣義則包括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的整個歷史階段。五四運動的精神內涵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具體表現(xiàn)出抗爭列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抗封建禮教的民主自立精神、追尋科學的理性精神、破除僵化迷信的革新精神、促進中西交流的兼蓄并收精神和關注民族危亡的憂國憂民精神。
愛國主義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根脈,是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也是五四運動留給我們最為豐厚的精神遺產與時代價值;民主是五四青年們反抗封建禮教和軍閥專制的重要思想武器,率先提出了從思想、文化層面建設民主共和之任務,為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步入新民主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自立自強是五四青年們對塑造新型人格理想的核心訴求,他們追尋自立自強,自覺地擔當起救國救民的歷史大任;學習和傳播科學理性精神是五四青年的時代追求,他們提倡的科學雖是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所倡導的自然科學法則,但其中的反封建迷信、宣傳進化論、唯物論和無神論等思想,在當時起到極大地思想解放作用,影響深遠;科學而理性救國是五四青年的信仰,以此引導青年們積極擔當起科學救國之重任。五四青年在政治上反封建專制,倡導自由民主;在思想上反封建禮教,倡導個性解放;在文化上反八股之弊,倡導文學革命。正是這種創(chuàng)新與擔當之精神,開啟了青年的文化反思,宣傳了西方文化的先進理念,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風潮,從而開闊人們的視野,在當時使人們以西方進步思想為參照,反省、反思自己所處現(xiàn)實狀況之因與傳統(tǒng)文化之弊,以此尋找真正能夠改變中國現(xiàn)狀、獲得民族民主獨立的方法。
20世紀初期的中國,內憂外患,五四青年繼承了傳統(tǒng)“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歷史傳統(tǒng),開始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密切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五四精神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空下,先進青年以極大地勇氣與使命感,擔當起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之時代之重負,將自己的青春激情、人生理想與中華民族獨立自由緊緊地相連在一起,譜寫了愛國主義、民主獨立、科學理性、啟蒙革新、兼容并蓄的壯麗詩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贝苏摂嗍侵袊厣鐣髁x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發(fā)展到新的歷史方位進行全方位研判后做出的重大戰(zhàn)略判斷。新時代呼喚新思想,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時代需要新?lián)?。“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青年的寄語里多次提及“擔當”?!笆糯蟆眻蟾孢M一步闡釋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贝髮W生是擔當歷史重任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肩負著承接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之重任,只有他們擔當起社會建設之責,社會才能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五四運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事關國家前途命運轉折的擔當和勇氣,雖離我們遠去100周年,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學生們,能夠感受到100年前那歷史脈搏的跳動,這是年輕之心、青春熱情和擔當天下國家之抱負穿越歷史的共鳴。大學生擔當意識,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付諸于行動的責任意識與行為自覺,是五四精神在新時代之傳承與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2]傳承五四運動精神,著眼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大力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擔當意識。大學生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培育新時代有擔當意識的大學生是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中心任務。感召時代的呼喚,擔當時代賦予的任務,對大學生實施有深度、有溫度、有態(tài)度的針對性教育。以文化人,強化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家國情懷;環(huán)境育人,創(chuàng)新教育平臺,構建立體育人體系;反求諸己,弘揚五四精神,內化責任擔當。在教育教學讓大學生自覺樹立擔當意識。
首先,以文化人,強化專業(yè)素養(yǎng),練就擔當能力。成為有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之理想的時代新人,擔當時代大任。對于大學生而言,重中之重首先是學好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舍此而空談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理想信念、擔當抱負,那只是紙上談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贝髮W生要敏于求知,刻苦鉆研,加強理論武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只有練好內功、精通專業(yè),在對文化知識的研磨審思中接續(xù)歷史、理解時代,也才能融入時代、引領潮流。
(一)應強化大學生自身的專業(yè)理論與素養(yǎng),培育大學生擔當情懷,引領大學生將個人之命運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技能。
(二)應著力加強黨史、國史教育。由于多元文化之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著將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強盛割裂之錯誤傾向,只求自身功名成就,忘卻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不知曉我們今天的安寧與幸福是五四運動以來無數(shù)的先烈們用鮮血鑄就而來,他們缺乏對黨和人民的奮斗歷史、國家發(fā)展歷史的深刻了解與反省。因此,傳承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黨史、國史教育,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個人發(fā)展與民族的存亡、歷史上的中國與當代中國、當前中國與國際社會變化以及時代擔當與歷史使命之關系。繼承五四精神,汲取智慧資源,胸懷遠大理想,腳踏實地,有能力、有義務,自覺踐性愛國、進步,積極追求民主、科學,擔當國家民族重任。
(三)應堅定理想信念,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性信念是一個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而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堅定不移之精神。堅定理性信念,就是堅定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爸局?,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盵3](P77)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使個人發(fā)展與國家發(fā)展同向同行,一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將個人之夢融入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之中;二要認識到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與個人使命的緊密關聯(lián),端正價值取向,養(yǎng)成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之情懷。
其次,環(huán)境育人,創(chuàng)新多元平臺,做實擔當教育。人之健康成長,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教育環(huán)境全員作用之結果。此處談及環(huán)境,僅指學校環(huán)境,即高校校園環(huán)境,高校校園環(huán)境是大學生進行“交流”與“對話”的各種文化標識與載體,能夠喚起大學生民族自尊、愛國情懷以及追求進步、探尋科學之精神,最終養(yǎng)成積極向上、崇高美好、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與責任擔當意識。高校校園環(huán)境能使大學生從中感知和汲取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昌明心智、融化新知,追求卓越、厚德載物。
(一)注重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強化環(huán)境熏陶之育人功能。環(huán)境之育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持續(xù)而久遠。學校以教育為使命,校園環(huán)境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的成長,校園環(huán)境是人主觀意識建造的文化傳遞與交流的表征,是育人的精神殿堂,其主體涵蓋了所有教師與學生,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涵蓋高校中各種建筑、教學設施和宣傳版畫在內的物質文化;二是加強各種育人過程中的行為規(guī)約、機制、制度、校風、校紀、辦學思想、培養(yǎng)目標、辦學模式、辦學特色等在內的制度文化。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保證學校傳承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保證核心;三是包括全校師生在內的人們之間相互交往中的德性修養(yǎng)、習慣、風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精神文化。
(二)挖掘網絡平臺,搭建多元“教育場域”。在網絡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教育場域”對大學生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敖逃龍鲇颉痹诋斍皣鴥冉逃龑W界被廣泛使用,是指教育主體、教育客體和教育媒介相互之間所形成以知識生產、傳承、傳播和消費為依托,以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完善為目的的關系體系。當前,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與普及,對傳統(tǒng)的育人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必須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優(yōu)勢,搭建多元教育場域,實現(xiàn)全方位立體育人平臺,包括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境內-境外等關系體系。在線上-線下體系構建中,必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加強和引導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形成。線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有實效性的規(guī)范;線下進行研討拓展、反省內化,以填補線上教育之盲區(qū),達到線上、線下二者之間在方向上的同向育人。課內-課外體系構建中,必須強化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課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將知識真正的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與能力素養(yǎng),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課外搭建多樣化實踐平臺,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達到自育與他育的充分融合與邊際效益最大化。在校內-校外體系建構中,著力強化校內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學要面向時代,開門辦學,積極與政府部門、企事業(yè)單位以及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共建和共享,發(fā)揮各自的長處,構建立體化育人平臺。對于校外主體而言,必須清楚認識到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整體環(huán)境與資源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性,必須營造社會大環(huán)境育人模式,推進全員育人平臺的構建。在境內-境外體系構建上,要立足實際、正視現(xiàn)狀,提升愛國情懷,追求民族進步,增強足夠自信。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客觀看待互聯(lián)網某些負面信息背后的別有用心和信息失真與不對稱,強化網絡自我甄別能力,抵御網絡風險,真正造就大學生成為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時代新人,以此擔當民族復興之大任。
再次,反求諸己,弘揚五四精神,內化擔當意識。擔當意識不是夸夸其談的豪言壯語,而是一種內化于心的自覺行動,表現(xiàn)得平常、樸素,但偉大且久遠;擔當意識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發(fā)自內心對祖國和人民熱愛所顯現(xiàn)出的責任與擔當,“擇鄰而居”是對子女教育的責任與擔當,“扇枕溫衾”是生為人子的責任與擔當。生活中處處有責任與擔當,我們缺少的是反求諸己而內化,“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盵4](P21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5](P213)是說君子遇到事情首先要反省自己,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小人遇到問題則不反省自己,一味地責備他人或嫁禍于人。多反省自己,少責備他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孟子也認為,凡是自己遇到艱難險阻而不能克濟,就應該自我反思以達解決。這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最為重要的修身之言。達此修身而反求諸己,人就少了怨言,就能腳踏實地而不斷進步,能夠在“皓首窮經”中完善自我,理解中國歷史的偉大行進,理解五四精神,真正理解與內化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對自身、國家和民族的非凡意義,認識到只有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才會時刻仰望星空浩渺,堅定追星逐月之步伐,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擔當天下國家之重任,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也只有這樣,才能立足自身工作,不虛度青春、不妄自菲薄、不牢騷滿腹,在書本的研磨中內化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情感,追求社會進步,崇尚理性精神、探求科學真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皬V大青年要堅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強知識更新的緊迫感,如饑似渴學習,既扎實打牢基礎知識又及時更新知識,既刻苦鉆研理論又積極掌握技能,不斷提高與時代發(fā)展和事業(yè)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盵6]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大學生擔當時代大任需要始終牢記的信條。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承載著更加重大、更為艱巨的責任與使命,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繼承“五四”精神,并在新時代發(fā)揚光大,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成果,要珍惜大好時光,做合格時代重任的擔當者。“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7](P251)。以此為戒,反求諸己,內化責任擔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