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往往是從識字開始的,本文介紹了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與方法,以期通過進一步挖掘漢字文化內涵的方式,提升小學生認識漢字的興趣,增強其運用漢字的能力,希望能夠給讀者帶來啟發(fā)。
【關鍵詞】識字教學;傳統(tǒng)文化;小學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1-0028-02
【本文著錄格式】陳金英.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讓小學語文課堂更豐富[J].課外語文,2020,19(31):28-29.
引言
漢字是世界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主要由讀音、字形以及含義三方面組成。然而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方式較為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識字方法,進而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
一、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將文化傳承至今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漫長時光中,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為后代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漢字是我國祖先智慧的結晶,借助漢字,現(xiàn)代人才能與古人進行文化交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促進中華兒女發(fā)展壯大的文化軟實力。2014年教育部下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領》從愛國、處世和修身三個方面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內容加以介紹,并為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保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這份文件在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方面均發(fā)揮出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當代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令課堂內容更為豐富,使小學生加深對漢字的記憶,還可以幫助小學生與先賢的思想進行接觸,從而令其為今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有助于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精神加以弘揚發(fā)展,開展語文教學在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提升其創(chuàng)造力與凝聚力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漢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識字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如何加強小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已經成為當下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之一。
(一)在識字教學中引入傳統(tǒng)人物典故
羅常培先生在《中國人與中國文》中表示,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過去的文化靠它流傳,未來的文化也靠它推進,國民必須對其固有的語言文字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就不配做這個國家的人民。作為一個中國人,了解漢字的最基本途徑就是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成功的語文教學,不只應當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字形、字音,還應當令學生可以在識字的過程中領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絢麗多姿。然而,由于小學生的社會閱歷不足,不能充分認識到漢字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學生的年紀比較小,精力不能長時間地集中,傳統(tǒng)介紹漢字讀音字形的識字教學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了部分語文識字課堂教學效果低下。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與漢字相關的歷史人物典故,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為其后續(xù)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比方說,筆者在進行“?!边@個漢字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向學生介紹王君夫與王武子關于“八百里駁”這頭牛發(fā)生的故事,以及后人常用“八百里”代指牛的典故,幫助學生積累更為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此外為進一步激發(fā)小學生的愛國熱情,筆者向學生講述了放牛娃王二小與敵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在加深學生對“?!弊钟洃浝斫獾耐瑫r,對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加以繼承。
(二)利用傳統(tǒng)啟蒙文化構建識字思維
我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漢字發(fā)展變遷的歷史也比較長,這就給小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只要加強對字音、寫法的講解,還應當向學生介紹漢字的含義及其演變的歷史,從而使其構建簡單的識字思維。漢字最初多為象形字,字形顯示了字意并不表示字音,然而,自小篆開始,形聲字的出現(xiàn),使得漢字的含義更為廣泛。以“婚”字為例,這個字就是一個形聲字,文字中的“昏”不但充當聲符,還表示“黃昏”的含義,即古代的婚禮大多是在黃昏的時候進行的。
為引導蒙童識字,古人編寫出《愛歷篇》《博學篇》《倉頡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啟蒙教材,這些啟蒙文學主要運用基礎性文字講述了某些生活常識以及道德規(guī)范,在識字教學中引入這些內容,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字的記憶,還可以令其道德素質有所加強,以便為后續(xù)的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利用形象化教學的方式深化文字內涵的講解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差,難以理解單獨的文字,在傳統(tǒng)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通過教授漢字寫法,并要求學生反復書寫練習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識字量,這種機械性的教學方式不但會挫傷小學生識字的熱情,還會降低其識字效率。為了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利用識字教學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投影儀等教輔工具,對現(xiàn)在常用簡體漢字的字體以及內涵加以追溯,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漢字的發(fā)展脈絡,以便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在甲骨文中,“漁”這個字的左邊有些彎曲的線條代表水,而右邊是被漁網網住的魚,從“漁”字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捕魚工具是漁網;“彘”這個字的甲骨文像是一支箭射向野豬,說明古人捕捉野豬的方式是用箭來射。
小學教科書中的很多漢字都可以做類似的解讀,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仔細將漢字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并將知識介紹給學生,在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的同時,陶冶學生性情,進而增強其語文素養(yǎng)。以“木”字為例,筆者在講解這個字的過程中,首先在投影儀上展示樹木的基本形態(tài);其次,通過向學生展示甲骨文、金文、戰(zhàn)國文字、篆文、隸書中“木”字的形態(tài)演變的方式,使學生加深對“木”字結構的認識;再次,向學生介紹了“林”與“森”字的演變過程,增強識字活動的生動性;最后,筆者以同樣的方式向學生介紹了五行中“金”“水”“火”與“土”字的演變方式,從而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
(四)組織相應的識字游戲
從古至今,游戲總是深受人們的歡迎,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將猜燈謎、成語接龍等傳統(tǒng)小游戲融入課堂教學的方式,活躍課堂氛圍,令小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快樂。以猜字謎為例,教師可以以“一口咬掉牛尾巴”這個謎面引出后續(xù)“告”字的學習,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學生掌握的漢字數量相對較少,在設置燈謎的過程中應當確保謎題與謎面內不存在過于復雜的漢字。
(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為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大部分教師會給學生布置類似于將某個生字抄十遍、將聽寫出錯的漢字抄二十遍這類的作業(yè),同時傳統(tǒng)識字考核方式包括聽寫、看拼音寫漢字等。面對這種機械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對自身的要求僅僅是能夠大概了解教材上的內容,然而在課下遇到不認識的生詞,很多學生并沒有主動了解其讀音、含義的欲望,這種考核方式在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沒有任何幫助。為進一步加深識字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程度,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單純以識字量評判學生優(yōu)劣的方式,盡可能地將識字教學放置在傳統(tǒng)文化的視野內。具體來說,在留作業(yè)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添加令學生查找某些漢字傳承含義的內容,讓學生可以細說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比方說,在進行“畜”字的教學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yè),令學生查詢這個字的構成方式,以及在古代代表的含義,即“畜”的金文上半部分呈“8”字形,下半部分為“田”字形,這個“8”表示的是繩索,下半部分的“田”表示飼養(yǎng)牲畜的地方,這個字表示將捕捉到的野獸飼養(yǎng)起來就成了家畜,即古代的畜牧業(yè)是通過馴養(yǎng)野獸而形成的。同時,教師在漢字考核過程中可以增添一些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比方說,在某個漢字中你可以得出什么信息?某個漢字顯示了人們的哪種精神?通過向學生提出類似問題的方式,教師在了解學生對漢字含義的掌握程度的同時,可以避免生動活潑的識字教學變成冰冷枯燥的死記硬背。
三、結論
識字不只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內容的基礎,因此識字教學在小學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為提升小學生對漢字的認識理解能力,語文教師應當加深對識字教學的重視程度,并且可以通過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孫麗芳.淺談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
[2]李強.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4).
[3]陳蘭玉.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2).
附? ? 注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FJJKOG18-092)。
作者簡介:陳金英,女,1982年生,福建福州人,小學語文一級教師職稱,大專學歷,研究方向為傳統(tǒng)文化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