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根據拼音認字,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每個人都要掌握的必備技能;由字到詞,由詞到段,由段到章,是學生由一開始的認字到能夠閱讀的轉變,是能力提高的趨勢。而課外閱讀,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能全面地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還能提升學生良好的品質。
【關鍵詞】課外閱讀;提高素養(yǎng);拓展;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1-0018-02
【本文著錄格式】陳國慶.拓展閱讀實踐提高語文素養(yǎng)——如何指導小學生扎實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J].課外語文,2020,19(31):18-19.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閱讀書籍可以讓人免于愚昧,而文藝作品則使人擺脫粗鄙?!碧岣哒Z文素養(yǎng),絕不是單單在教學課堂上就可以提高的,也不是三五天就可以有明顯的飛躍,它是一個大工程,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長時間的沉淀,長時間的閱讀。那么,如何在小學生中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呢?
一、閱讀的條件
拼音是認字的基礎,是閱讀的條件,也是閱讀過程中遇到不會的生字時不可或缺的一種認字方法。學習拼音是小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會了拼音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標注拼音,認讀教材中的生字,并且可以流暢地讀下來。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拼音”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可以看出,這樣的設定要求更加生活化,立足于用,為學生能夠更好地閱讀打下了基礎。
學好漢語拼音是小學生學習各科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簡單來說,孩子們在看一些有關拼音的書時,可以自己朗讀出來,或者孩子們讀課文時遇到不會的生詞可以自己查字典,標拼音,這些都為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涯奠定了基礎。古有英國人威妥瑪創(chuàng)建了拼音系統(tǒng),后來根據毛主席關于制定民族形式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指示,1952年開始了關于拼音方案為主的研究工作,可知漢語拼音對我們的生活的重要性。
拼音是認字的基礎,而閱讀基于認字之上,在更高的層次,只有把拼音這一層的基礎打牢,才能在更高的閱讀層次上深入領會閱讀帶給自己的啟發(fā)。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在課內教學時,可以在課上給學生們單獨的時間去朗讀課文(閱讀時間不超過五分鐘),遇到不會的生字標注出來,再統(tǒng)一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解決,然后再拓展延伸一下關于生字的詞語,也要關注一下詞語在字典中的意思,最好在教師的幫助下理解。所以,第一遍的閱讀主要是通讀大意,解決生字生詞。
第二遍閱讀課文要求教師提前提出幾個關于課文的問題(問題最好由易到難,由可以用原文回答到用自己的話概括,有層次性和階段性),學生帶著老師的問題去默讀課文(時間不超過六分鐘),最后統(tǒng)一解決問題。此外,在課堂上學生們最好能夠掌握獨自可以概括文章大意這一能力。
第三遍閱讀課文是學生能力的提高,有了前兩遍的基礎,第三遍就要要求學生獨自領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句子或者段落拿出來欣賞,欣賞他們的寫作手法等。
而課外閱讀根據課內閱讀的方法也可以分為三遍(課外閱讀的文章一開始最好由教師找到與剛學完的課文類似的文章):
第一遍瀏覽,即默讀,不出聲地快速閱讀,用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并能準確理解文章的閱讀方法,主要明白文章大意、文章結構等。此外,篩選有關章節(jié),查找相關內容補充。第二遍精讀,例如閱讀完《海底世界》后,篩選已經查閱的有關知識點進行匯合。第三遍眉批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閱讀過程中邊讀邊批注的一些方式要領。比如:(1)圈點勾畫:可以讓學生學會一些關于閱讀批注的符號和格式,引導學生可以做到一邊閱讀一邊在文章中勾勾畫畫或者寫上幾句心得,從而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作隨筆,即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閱讀之后當下的想法。 (3)寫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把讀書時發(fā)現的好的詞語、句子、片段摘抄下來。(4)寫心得體會,也就是讀完整篇文章的感受,把讀書時的心得體會在本子中寫成短小文章。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寫讀書筆記,目的讓學生體驗收獲的樂趣。
三、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在學校,允許學生帶一些名著等,課堂上或者課余時間,可以給學生們一些時間閱讀。在班級中設置圖書角,每個學生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放到圖書角,根據教師的統(tǒng)一安排,每個學生可以拿一本書閱讀,但是要在一定的時間歸還(做好借還表格),最后在課堂上,可以找一些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喜歡閱讀的老師一定能夠更容易地帶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學生。如果教師喜歡閱讀,喜歡把自己的閱讀心得分享給自己的學生,善于利用適當的機會營造良好的氛圍,就能不斷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所謂“以身作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是學校統(tǒng)一安排,還是工作之余,教師可以經常邀請學生們來交流彼此的閱讀感受,然后以更加成熟的閱讀習慣、閱讀情況等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在學校擁有的閱讀環(huán)境固然很重要,但是家庭中良好的閱讀氛圍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梢岳眠m當的機會,比如召開家長會等方式,和家長們溝通,讓每個學生在家里都有著固定的時間閱讀并且督促他們做好讀書筆記。同時也提倡學生和家長一起閱讀,這樣會營造良好的家庭讀書氛圍。
四、適當開展相關活動
(一)設置展示區(qū)
建立圖書角的同時,也可以設置展示區(qū)。比如,每三周一次的閱讀展示,可以通過手抄報、作文本、黑板報的形式分享出來,月末可以進行匯總和評比,評選出優(yōu)秀個人或優(yōu)秀小組,并進行表揚。這一活動的開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閱讀的積極性,同時這種積極性可以更加長久且穩(wěn)定發(fā)展。
(二)召開讀書交流會
可以不定期召開讀書交流會,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其中可以包括讀完一篇文章或者一本好書之后的感受,也可以分享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還可以討論讀書給了自己哪些收獲。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調動更多的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等,內容不限。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征集讀書心語
通過閱讀書籍、觀看讀書節(jié)目等,在班級中廣泛征集讀書心語活動,可以是讀書目的,亦可以是讀書益處,還可以是讀書感受,不論怎樣,字里行間流露出讀書的樂趣即可。
五、注重方式方法指導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闭玳喿x如蜜蜂一樣,要去不同的地方采不同的花,這樣才能釀出極好的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采的蜜就十分有限,采蜜的過程也會很無聊、枯燥。同樣,教師在課外閱讀中教會閱讀方法,讓學生們領會讀與思、讀與寫、讀與實用工具書(如字典等)之間的聯系。朱自清曾說:“如果學生食而不化,那么最終會摧殘他們的精力,奪走他們的興趣。”閱讀,求多,但更要求精;求多,但更要求懂、求理解;求多,但更要求啟發(fā)。課本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的主戰(zhàn)場。在課堂上怎么做,怎么形成的習慣,學生就可能怎么帶到課外,最后可能以不同的學生階梯式地呈現出不同的素養(yǎng)。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很多名家所作,有的是名家的文章,有的是名家作品中的精彩部分節(jié)選,結構章法嚴謹,可以反復琢磨。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備課,引導學生領悟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從而提高閱讀素養(yǎng)。
六、拓展作者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的作品,可以讓學生們了解這些作家,如葉圣陶、契訶夫、安徒生、巴金、老舍、林徽因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介紹課文開頭時,介紹這些作家,讓學生們了解這些作家在他們的那個年代所經歷的事情,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相信同學們都會聚精會神地聽,最后可以推薦學生看這些人物的人物傳記,讓學生多方面地更加細致地了解這些作家,從而理解他們的作品。
七、總結
綜上,在語文閱讀中,閱讀方式重要,閱讀興趣更重要,而培養(yǎng)閱讀的方法最重要。學生可以在諸多方法中不斷摸索,找到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使語文閱讀變得簡單有效,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對語文進行學習,比如在閱讀時摘錄的好詞佳句、好段名篇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最后一定可以提高語文閱讀理解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文化素養(yǎng)。
語文是百科之母,而閱讀不僅是學生拓展視野、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多種綜合能力的橋梁,更是在新課改的環(huán)境下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也要不斷提高,因為他們的帶頭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課堂上教師要多起引導、帶路的作用,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課外閱讀文章或渠道,讓他們的性情在高尚美好的情感中陶冶。
閱讀好似一盞燈,讓學生們自己點亮屬于自己的蒼穹。正如高爾基所說:“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
參考文獻
[1]柳夕浪.從課外閱讀情況調查看課外閱讀指導[J].江蘇教育,19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