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季筠
書法,源遠流長,被譽為是“中國文化核心的千年藝術”。它既實用又有藝術品質(zhì)。在內(nèi)容上,它可以表達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形式上,它可以表現(xiàn)點、線的結構與力度之美,是“無聲之音”,是“紙上的舞蹈”,有著獨特的美學特征,凝聚了自然之靈氣,其中最重要的是“書為心畫”一一它是心靈的藝術。
書法就是漢字的書寫與表現(xiàn),篆隸草楷行五種字體即是漢字發(fā)展過程中演變與衍生出來的。因此,書法基礎的學習首先是對漢字造型基礎與造型規(guī)律的學習。書法的基礎學習無非就是臨摹與創(chuàng)作兩大部分,臨摹就是常規(guī)說的入帖,創(chuàng)作就是出帖。在臨帖的選擇上,無論哪一種書體,無論哪一個時代,無論哪一個書家的經(jīng)典作品,初學者在選定之后就應該共同遵守一個臨帖的原則就是“由簡到繁,由淺人深”,即由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深入。唐朝孫過庭的《書譜》中寫到的:“初望殿堂,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境,既能險境,往復追尋,漸悟妙境,思慮通審,志氣平和,風規(guī)志遠,才見天心,求藝無,可勝言哉。復歸之際,人書皆老?!钡莱隽藢W習書法“由平至險,再由險至平”的三個階段也恰恰印證了書法應由簡到繁,由淺人深。從宏觀的角度看,臨帖初期,應盡可能的從筆法過渡到結構最后到章法,一步一步地去全方位的臨摹作品的精髓;從細微的角度來看,初期的臨帖要注意用筆的過程、起筆、運筆和最后收筆的形態(tài)以及筆墨轉折的變化。從技術層面來說,這就是書法上的“實臨”,這是一種分析式、解剖式的學習方法。
走過了書法的“實臨”階段就過渡到書法的“意臨”階段。與其他藝術不同的是,書法有很強的技術性,這就對書法家的熟練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臨帖作品量的增加,書寫的速度就會變快,而快就是熟練的標志。在書寫速度提高之后,書寫就不再是一板一眼,一字一句的去臨摹原作品,而是帶有自己想法隨意性的創(chuàng)作。“意臨”就是在隨著熟悉程度的提升,臨摹者選擇書法作品中的某一個方面如:作品結構的特點、墨色、墨法的變化等來進行的臨摹。在“意臨”過程中除了選擇具體某個方面來進行臨摹之外,更應該注意的是要進行探索式的臨帖。探索式臨帖其實很簡單,例如用寫行草書的筆法來寫隸篆楷就是探索式臨帖的一個方面,從更高的層面上來說這就是書法的創(chuàng)作。探索式臨帖要潛心體味和把握諸家書法的筆勢、字意、用墨和章法,追其源、窮其理、化其形、得其神,此后,精心臨摹,反復對照,在追求形似的同時,更去領悟其中的神韻.把自己的情感融于墨中,再傾瀉于筆端。
古話“勤學好比春院之草,不見其長,卻日有所增”“日計不足,歲計有余”是在說勤學的重要性。于書法而言,勤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書法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是一場毅力的戰(zhàn)爭,在書法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天天微小的變化我們?nèi)庋蹮o法看見,但日積月累,量變必然達到質(zhì)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書法精品目不暇接,我們可以多多欣賞歷代書法大家的傳世之作,多品鑒,多玩味。但在書法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初中期,要“先專精,后廣博”應該有目的性的去選擇一到兩種適合自己的書體進行深入的學習再到后來的全面學習。在選擇上最好秉承“動靜結合”的原則。篆書、楷書、隸書是屬于靜態(tài)的一種書體,而行書、草書則屬動態(tài)的一種,“動靜結合”就是在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書體中各選一種來進行臨摹與學習,從而更加順利的從書法的學習過渡到書法的創(chuàng)作。
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wǎng)絡上傳統(tǒng)書法資源汗牛充棟,但這卻極其容易誤導書法學習者,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自己眼睛的鑒別與審美能力。首先應多看不同書體、不同書家的作品,參加不同的書畫展,甚至于出行游玩也應注意不同地區(qū)的碑帖、匾額、對聯(lián)。隨著眼睛觀賞作品數(shù)量的增加,鑒別與審美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也就能成功的分辨一幅作品的優(yōu)秀與不足。在臨帖的過程中,掌握規(guī)律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不同書體之間有各自的規(guī)律,不同書家也有不同的規(guī)律,結構的規(guī)律等都是我們我們應該重視的。其次是要學會對比,學會舉一反三,學會作品與作品、字與字之間、聚散、輕重、大小、線條、章法、墨法的對比;學會不同時代、不同書體、不同書家風格之間的對比。從最初的臨摹作品上來說要選擇書法名家的優(yōu)秀作品,如“二王”行書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臨摹大家的作品會從一開始就為書法學習者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會提高學習者對書法作品的“免疫”能力,對其他作品會擇其善者而取之。
中國古典詩詞和書法藝術,在人類多元文化格局中,其所占據(jù)的位置是極為重要的,它體現(xiàn)出一種只有東方才能有的美學觀和藝術觀。近年來,有不少重要的藝術現(xiàn)象實例可以證明一個問題,就是東方藝術中(當然包括書法),始終包含著某種飄逸雅脫、古淡絕倫的“道”境,或者說“禪”意。書畫同源,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系密切,兩者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河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依據(jù),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兑笃酢饭盼?,其體制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近人鄭午昌說“是可謂書畫混合時代”。莽莽天宇、恢恢地輪,一切有形有影、有聲有色的萬象,都是書法家匠心的依據(jù)、創(chuàng)造的源泉,當然也是畫家創(chuàng)造的源泉。書法注重氣勢之美、意態(tài)之美、韻律之美,可說是真正的抽象派藝術。中國繪畫是充分運用書法藝術這種抽象手段的。書法的用筆是中國畫造型的語言,離開了書法的用筆,就很難言中國畫。書法家的感悟,直接影響著畫家,書論正是畫家用筆的基礎教材。從而,中國畫本身帶上了強烈的書法趣味,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透露著抽象之美,它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也就是說即使離開了物象,單獨地欣賞一筆一劃、一點一塊,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書法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講究“筆悟”與“心悟”。“筆悟”是指書法的技術層面,“心悟”是指書法家的精神層面。書法作品是書法家個人內(nèi)心世界感情的流露和宣泄,張揚了書法家的個人氣質(zhì)與人格。由此延伸而出,書法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要淡泊名利?!胺堑礋o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豹毺氐娘L格是書法家一生的追求,但風格不是來自技藝本身,而需要文化的滋養(yǎng)與精神的呵護。以人品提高書品,以人德孕育書德,用心靈寫藝,用藝術寫心,這才是一個書家的至高境界。在書法學習方面,要甘當老實人,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書法創(chuàng)作不應因紛至沓來的榮譽而自矜,而是應將更多的心思用在對書法審美本意的追尋和對自身書法風格的理性覺悟上,由“形而下”到“形而上”這是一個艱難的修煉過程。在如今市場經(jīng)濟大潮涌動異常、書法行情依舊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語境下,老書法家依然要堅持書法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淡泊名利,謙虛謹慎,嚴于律己。如果書法家只懂得“一切向‘錢看”,整天追名逐利,唯利是圖,即便寫得再好,也會有損自身“光輝形象”,最終會遭人唾棄的。
綜上所述,書法,是人們在對中國文學、文字、歷史和詞賦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運用特定的工具(包括筆墨紙硯)通過不同形式表達的文字書寫藝術,它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對書寫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也體現(xiàn)了作者較深的藝術造詣和審美取向。首先,在學習書法的道路上要對傳統(tǒng)要有的放矢地進行篩選,取法要高,領域要寬,合則取,不合則舍。一幅好的作品應該既有傳統(tǒng)的根基,又有個性的發(fā)揮,而且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要疏密有致,顧盼有情,參差變化,因字取勢,追求協(xié)調(diào)自然之美。其次,書法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個人的書法成績是不能預先知道和設定的,而書法家的書寫風格也是在長期實踐和練習中慢慢形成的。學習書法,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日積月累。學習書法沒有捷徑可以走,要靜心從一點一滴學起,由筆畫到結構再到章法,需要反復練習、堅持不懈。學習書法,可以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練。最后學習書法的心要純粹,要簡單。只有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如空谷幽蘭般靜靜綻放,才能獨自享受藝術世界里的那份寧靜,那份純真。(本文根據(jù)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