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青 劉文兵
摘要:江蘇省高考改革逐步推進,選學選考化學的學生數(shù)銳減。初中化學教師應行動起來,通過加強基礎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注重化學啟蒙教育學法的指導和科學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等途徑實現(xiàn)初高中化學的有效銜接,來幫助即將升入高中的學生接上初高中化學教育之間的斷層,將“需要銜接的內容”化整為零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使得升入高中的學生學起化學來更加得心應手。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有效銜接;初高中化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20)09-002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我省“3+1+2”高考方案正在逐步推開,使得選科選考成為關注的焦點。無論是課改還是考改,其用意都在于更好地尊重人的成長規(guī)律、承認學生個體性的差異和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發(fā)展空間。但實際情況并非預期的那樣,2019年實施“3+1+2”高考方案的省市選學選考化學的學生人數(shù)銳減,網絡上稱之為“棄化學”現(xiàn)象。之后推出了“再選科目保障機制”,應對當下出現(xiàn)的學生選考科目實際,先實行是“化學”選考科目保障機制。
客觀地說,造成選學選考化學學生人數(shù)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刨除高考方案設置及化學學科自身特點這兩個客觀因素,初高中化學課程教學“脫接”也是“棄化學”現(xiàn)象的因素之一??梢愿爬橐韵氯齻€方面:一是初高中教材內容設置存在斷層。初高中教材之間在內容和知識結構上不能很好地銜接;同時,受中考要求限制,初中化學教師對拓展性內容就很少講解,不能針對高中需求對某些方面知識做出相應的加深、拓展、補充,而高中教師往往忽視初三與高一應有銜接教學,上手就開快車,抓進度,使得進入高一的學生一接觸化學就懵了,必然造成目前高中化學教、學兩難的局面。二是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存在“脫接”。升入高一的學生還像在初中時一樣,過多依賴老師的教,遇到問題缺乏獨立思考、鉆研的意識和能力,學習自覺性、自主性缺失。三是初高中化學教師教學方法運用存在“脫接”。初中化學教師對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學思維、分析方法重視不夠,側重于灌輸知識,弱化了能力培養(yǎng)。如何有效銜接上這些“脫接”,在當前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初高中化學教師共同努力。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想談談自己在初高中化學銜接中一些粗淺的做法,權當拋磚引玉,引發(fā)化學界同仁為幫助步入高中的學生更易學好化學、從容選科化學獻計獻策。
一、立足于教材適度拓展、延伸,實現(xiàn)初高中化學知識結構銜接
將初高中化學知識銜接適度滲透到平時的化學課堂教學中,初中化學教師首先要做到的是通讀高中化學教材及課標,只有對高中化學知識有了清晰的系統(tǒng)性認識,才能夠對初中高中化學教材內容上存在的“斷層”有科學預判,精準把握初高中化學基礎知識“斷”的部分,才能在初中化學知識施教的基礎上找準時機有針對性的向高中化學適度拓展、延伸。
1.在新授課及復習階段適當補充些相關素材,讓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初中化學教材中通過選取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最常見的物質來介紹單質及其化合物方面的知識,如:空氣、水、碳及氧化物、金屬、常見的酸堿鹽等,學習要求并不高,難度不大。對這部分內容適當進行補充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有效銜接對應的高中化學相關內容。例如,在新授課階段,涉及金屬活動性順序應用當中“金屬與(其他)金屬化合物溶液反應”時教師會強調兩點:金屬的化合物要溶于水;鉀、鈣、鈉三種金屬除外。而在中考復習階段,應該把鉀、鈣、鈉放到鹽溶液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告訴學生,即給出解釋:鉀、鈣、鈉先與水反應生產對應的堿,堿再與鹽反應,而不是這些金屬與鹽直接發(fā)生置換反應。同樣在復習碳單質的時候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同素異形體的概念,并讓學生判斷氧氣和臭氧、紅磷和白磷是否互為同素異形體。
2.化學用語教學中規(guī)范要求、適當延伸。為了使高中化學學習變得更加得心應手,在初中階段要強化化學用語的教學。例如,高一時對于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的學習,要求學生準確快速標出常見元素包括原子團中各元素的化合價,這就需要初中化學教師在化學用語教學上要站到為高中化學學習提供扎實基礎角度,規(guī)范化學用語的記憶、書寫及含義的表述等。
3.夯實基本概念和理論教學,適度擴展。初中化學課本中根本沒有提及離子方程式,對于物質電離的說法表述為“解離”(僅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57頁探究酸堿溶液的導電性時提示),導致學生對物質發(fā)生電離的認識不足,勢必對高中階段的離子反應方程式學習、電解質理論、物質結構理論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而初中酸堿鹽部分內容的教學為擴展對化學變化中離子的認識提供了很好的媒介。例如在教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57頁探究酸堿溶液的導電性時,就可以通過實驗中酸堿溶液能夠導電的實驗事實引發(fā)學生展開思考:酸堿鹽溶液能導電是不是也是因為其中有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呢?教師在學生討論、思考的基礎上,給出幾種學生熟悉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并告訴學生其實酸堿鹽的溶液中物質都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的,這樣安排教學不但能為后續(xù)的復分解反應、離子檢驗、離子鑒別、離子共存、除雜等教學形成了很好的知識鋪墊,而且對于以后升入高中學階段與離子相關內容的學習留了一個“標準接口”。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如:溶液的濃度、燃燒的概念、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等都可以適度擴展,也許只要“點到為止”,就能讓學生“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二、注重化學啟蒙教育學法指導,實現(xiàn)初高中化學學習方法銜接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備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生受用?!?/p>
無論是在初中還是高中,學習方法正確與否是能學好化學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化學啟蒙教育的初中化學教師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應該強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科學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化學便是“授人以漁”之舉。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采用“三習法”,即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課前預習:在課前積極主動預習,帶著問題去聽課,做到有的放矢;課內學習:“向課堂要效率”,在課堂上認真聽課并做好筆記。課后復習是一個對課堂內容回顧、反芻的過程。若能將“三習法”真正做到落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對高中學習大有裨益。
其次,要強化記憶方法的指導。化學學科的特點是知識點多而又分散,大量的知識需要識記,如物質的性質,實驗所需儀器、現(xiàn)象、步驟、注意事項、結論等,還有就是化學專門的語言體系——化學用語,如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化合價、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以及規(guī)律性的知識點。如:金屬活動性、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等等,只有記下來了,才是學好化學基礎。所以要加強記憶方面訓練,靈活運用記憶方法,如:簡化記憶、比較記憶、順口溜記憶、關鍵詞記憶、理解記憶、總結記憶等方法定能起到事半功倍記憶效果,同時也能為高中學習。
再次,要注意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學會分析、歸納和總結。逐步讓學生學會從個別想到一般,從現(xiàn)象想到本質、從特殊想到規(guī)律的理性思維。遇到問題注意引導學生想想“為什么”“怎么辦”?對似懂非懂的問題,不能一帶而過,應深入思考,弄個水落石出。學會歸納總結至關重要。
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化學學習方法,應該遵循“著眼當下,放眼未來”的原則,學法指導既要考慮初中階段的學習,也要考慮高中階段的持續(xù)使用。將研究學生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有效途徑落實到日常的備課和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日積月累必然成效顯著。
三、選擇適當、多樣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初高中化學學習能力銜接
為使升入高中的學生更加自主和主動學習化學,作為化學啟蒙教育的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在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要注重學生自主獲取化學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
1.利用問題引領式的“導讀法”“討論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初中“空氣、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屬”以文字表述配以圖片形式的教學內容在初中教材中占相當比重,對于部分內容的教學,采用以自學為主,問題引領、自主閱讀、討論、展示相結合的方法較為科學。編制一份高質量的自學提綱很重要,學生以自學提綱為引領自行閱讀,讀后解答對應的練習題,在此基礎上對典型疑惑小組內討論,教師在學生自學時巡視,及時答疑解難,同時注意信息收集,教師對共性的學生感覺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點撥。通過不斷地訓練,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
2.依托實驗教學中的“引導發(fā)現(xiàn)法”培養(yǎng)觀察與實驗能力
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瘜W知識很多都來源于實驗,化學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
初中學生對于實驗的感覺就是好奇好玩,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如何觀察實驗,并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概括,得出科學結論,形成準確的概念,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的。
3.借助“模型、動態(tài)圖展示教學法”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讓初三學生去認識分子、原子的客觀存在及相關性質比較難,初中化學教材中涉及微觀、抽象概念不少,如原子結構、相對原子質量、離子的形成、元素、化學式、化合價等;也涉及一些微觀知識的應用,如:用微觀的觀點解釋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等基本概念。如何選擇科學巧妙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微粒觀,并從微粒的角度去解釋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十分重要。荀子說過:“不聞,不如聞之:聞之,不若見之”。通過實驗對比發(fā)現(xiàn):在化學微觀知識教學時若使用“模型和動態(tài)圖展示”輔助教學法,讓微觀、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利于微觀知識的獲取和理解,利于學生由宏觀到微觀的過度,教學效果明顯。
初中化學抽象概念分布較多,特別是集中在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準確把握這些抽象概念在教材中的分布,處理好集中教學和分散抽象概念教學的關系:準確把握抽象概念的深度和廣度,了解其難度,有的放矢,很好地實施教學,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化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程度,是國民科學素養(yǎng)水平的重要體現(xiàn)。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綠色中國”“健康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化學學科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發(fā)揮初高中化學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相互協(xié)作處理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與過渡,成為當前中學化學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讓我們初高中化學教師聯(lián)合起來、行動起來,使得化學無論在初中階段還是高中階段都成為學生喜愛的學科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