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田田
固定范疇,指形而上學(xué)的凝固的、不動的范疇。“君子”范疇的固定經(jīng)過了一個流動過程,其由社會等級指向轉(zhuǎn)變?yōu)榈赖聦用嬷赶颍窃谥艹酢呵飼r期完成轉(zhuǎn)變的。本文試以先秦經(jīng)典中的《尚書》《論語》為典型,對比討論“君子”范疇的固定過程及其意義。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它貫穿經(jīng)、史、文等多個領(lǐng)域,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文化。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許多范疇都來自《尚書》,譬如“君子”:《尚書·酒誥》中說:“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保?](P549)以“君子”來尊稱大小官員等有權(quán)力、地位和影響力的男子;《尚書·無逸》中說:“君子所,其無逸?!保?](P628)以“君子”指代統(tǒng)治階層的貴族男子;《尚書·召誥》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1](P589)此處“君子”詞意與前二者相近。可見,從語言學(xué)角度觀察,至遲在殷周之際,《尚書》中的“君子”二字已經(jīng)由“君”“子”兩個單音詞的連用,衍生出一個固定使用的復(fù)音詞,并被賦予具體而確定的含義。
在我們研究思想史時,關(guān)注到的任何一個哲學(xué)范疇,其源起都是值得仔細考究的重要命題。從現(xiàn)有的可信史料來看,在殷周之際以前所存有的甲骨文與銘文材料中,都未見到“君子”作為復(fù)音詞的使用。復(fù)音詞的使用,這本身也是語言成熟到一定階段才出現(xiàn)的產(chǎn)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催生了“君子”一詞及其思想范疇在殷周之際賦型呢?
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看,沒有一個思想概念會是無緣無故、突然而然地從天而降的。語言本身是一種音與形的符號,是意識的代碼與化身,其產(chǎn)生與演變必然伴隨著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基礎(chǔ)與社會思潮的交鋒。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即貫穿于此。
首先,我們來看“君”“子”兩個單音詞的含義?!熬闭撸鹨?,從尹從口,發(fā)號施令;“子”者,滋也,類指產(chǎn)物,后指“子嗣”“宗子”?!熬薄白印倍~的單獨使用在甲骨文與銘文材料中多次出現(xiàn):
“辛巳卜,疑貞,多君弗言,余其ㄓ祝庚匄。九月?!保ā都坠俏暮霞屛摹?4132)[2]
“辛未王卜曰:余告多君曰:朕卜又崇。”(《合集》24135)[2]
“庚子卜,觳貞:帚好有子?!保ā逗霞?3926)[2]
“癸未卜,觳貞:帚姘有子?!保ā逗霞?3931)[2]
可見,在甲骨文片辭中,“君”與“子”兩個單音詞已經(jīng)有了確定詞意并被純熟使用?!熬敝缸鹫?,“子”指子嗣。“子”是怎么與“君”銜接起來,并固定組合成一個指代擁有“地位”與“權(quán)力”的統(tǒng)治階級男子的新詞——“君子”呢?這就要追溯到從殷到周時期繼統(tǒng)法的變遷。
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殷自成湯立國以來,傳位世系如下:
商湯逝世,立子外丙為帝;外丙逝世,立弟中壬為帝;中壬逝世,立兄太丁之子太甲為帝;太甲逝世,立子沃丁為帝;沃丁逝世,立弟太庚為帝;太庚逝世,立子小甲為帝;小甲逝世,立弟雍已為帝;雍已逝世,立弟太戊為帝;太戊逝世,立子中丁為帝;中丁逝世,立弟外壬為帝;外壬逝世,立弟河亶甲為帝;河亶甲逝世,立子祖乙為帝;祖乙逝世,立子祖辛帝為帝;祖辛逝世,立弟沃甲為帝;沃甲逝世,立祖辛之子祖丁為帝;祖丁逝世,立沃甲之子南庚為帝;南庚逝世,立祖丁之子陽甲為帝;陽甲逝世,立弟盤庚為帝;盤庚逝世,立弟小辛為帝;小辛逝世,立弟小乙為帝;小乙逝世,立子武丁為帝;武丁逝世,立子祖庚為帝;祖庚逝世,立弟祖甲為帝;祖甲逝世,立子廩辛為帝;廩辛逝世,立弟庚丁為帝;庚丁逝世,立子武乙為帝;武乙逝世,立子太丁為帝;太丁逝世,立子帝乙為帝;帝乙逝世,立子帝辛為帝。[3](P139)
可見,在殷商一開始的繼統(tǒng)法中,傳弟與傳子一樣具有正統(tǒng)效應(yīng)。中丁之后,甚至一度因為貴族爭立諸弟及諸兄弟之子而出現(xiàn)“九世之亂”。
之后,隨著農(nóng)耕文明的漸漸成熟,傳子制度,尤其是嫡長子繼承制被慢慢地確立起來?!妒酚洝ひ蟊炯o》在記錄帝乙傳位帝辛的過程時,著重強調(diào)了帝辛的嫡長子身份:
帝乙長子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3](P139)
《呂氏春秋·當務(wù)》更是詳細描寫了帝辛嫡長子身份的種種細節(jié):
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生微子啟與仲衍,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jù)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始q為后。[4](P206)
可見,嫡長子享有指定世系繼承權(quán)的觀念至遲在殷末已經(jīng)形成。紂母在身為妾時所出的微子尚被視為庶子而不得承繼大統(tǒng),可見當時嫡庶制度之嚴明。
可見,“君”之“子”被分為尊貴的“君子”與一般的“諸子”。只有“君子”才能作為未來的繼承人,位若小“君”。其獨有的身份及與之俱來的地位與權(quán)力也被慢慢確定起來。
由此,“君子”作為獨立的一個概念,指代一種享有尊貴社會地位與治理權(quán)力的統(tǒng)治階級男性。
《周易·十翼》下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p>
《尚書》中指向“位”的“君子”范疇,到了《論語》里,已轉(zhuǎn)變?yōu)橐粋€指向“德”的道德范疇。
在《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107 次,其中絕大多數(shù)指向“有德者”,或指向有“德”兼有“位”者;“君子”的對應(yīng)范疇“小人”一詞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24 次,其中僅有4 次與身份地位有關(guān)??梢?,在《論語》中,一個人是否成為君子,其社會等級并不構(gòu)成決定要素。那么,什么才是《論語》里“君子”范疇的判定要素呢?孔子指出,君子的德行包括“三戒”“三道”“三畏”與“九思”:“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薄叭馈薄熬拥勒呷?,我無能焉: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者不惑?!薄叭贰薄熬佑腥罚何诽烀⑽反笕?、畏圣人之言?!薄熬潘肌薄熬佑芯潘迹阂曀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此外,“君子”的標準還有“文質(zhì)彬彬”、重義輕利、“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好學(xué)不倦而不耽于安樂享逸,等等。
正如胡適所說:“孔子指出一種理想的模范,作為個人及社會的標準,使人‘擬之而后言,儀之而后動’。他平日所說‘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標準。”[5](P114)孔子在《論語》中建構(gòu)起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式——“君子”模式,系統(tǒng)地看,《論語》中的“君子”范疇的判定要素一共可分作五大領(lǐng)域:
在《論語》中,“仁”是判定“君子”范疇的基礎(chǔ)。“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薄叭硕蝗剩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在孔子看來,“仁”是一個人成為君子,甚至具備人性的第一要求。什么是“仁”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皭廴恕本褪恰叭省?,而這種對人的“愛”是有一個邏輯起點的,這個起點就是孝悌?!墩撜Z》中說:“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歟?”在《論語》所構(gòu)建的理想模型中,君子首先在親情上恪守孝悌之道,然后推己及人,把這種愛一層層地推向社會,是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曰“成仁”,殺身成仁;孟曰“取義”,舍身取義??梢姡傲x”與“仁”一樣,都是“君子”必須堅守的道德堤壩?!傲x”者“宜”也,即合適的、正確的、合理的正道??鬃诱J為“君子以義為質(zhì)”,“義”是君子決定行動的指南,“義利之辨”是劃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線?!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本涌紤]是非對錯,而小人直考慮利害得失。對于君子而言,“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以義相交,小人以利相交,故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如果說,“仁義”是君子道德之舵,那么,“智勇”則是將君子的道德之舟駛向遠方的槳。在孔子眼中,才能與德性猶如雙翼,他說“知者利仁”。同時又指出:“未知,焉得仁?”如果缺乏智與勇,那么仁與義就只能被關(guān)在心門之內(nèi),而不能周澤天下。
什么是《論語》中的“智”呢?“智”首先是清楚的頭腦,一種建立在道德之上的理性?!爸卟换蟆?,智者在面對林林總總、錯綜復(fù)雜的事物時,總是能理清頭緒,明辨是非,站穩(wěn)腳跟。孟子就說:“是非之心,智也?!逼浯?,“智”是對人的清醒認識。樊遲問“知”,子曰:“知人?!薄爸恰本褪菍ψ约?、對他人、對人性的清醒認識。智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再次,“智”還是一種對局勢的敏感和洞察力。智者能“知當務(wù)之急”,善于權(quán)衡利弊輕重,具有明智的戰(zhàn)略決策能力?!爸恰睆暮蝸??孔子認為,智是通過后天“好學(xué)”而習得的,《中庸》說:“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只有好學(xué)不倦,“就有道而正焉”,才能不斷獲得“智”。
“勇”與“仁”“智”一樣,是君子“三達德”的要素之一,可見其重要性。君子之“勇”來自于內(nèi)心的一股浩然正氣,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睘槭裁茨兀恳驗榫訛榱藞允厮娜柿x,可以“殺身以成仁”,自有一種無所畏懼的剛強與勇敢。是否能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這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為“君子”的標準之一,“見義不為,無勇也”。君子重義輕利,甚至可以為了正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不學(xué)禮,無以立?!倍Y,是君子言行的規(guī)范和行為的準則。在外展現(xiàn)為對規(guī)范的恪守,在內(nèi)體現(xiàn)為對秩序的尊重。“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恭、慎、勇、直都必須合乎“禮”的法度,不然其效果就會走向反面。是以君子不但終日不違“仁”,而且時時刻刻對自己“約之以禮”。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笔囟Y君子,不僅僅恪守“禮”的外在要求,更明白“禮”的內(nèi)在目的,“禮”在根本上是一種指向“和”的秩序感,而“和”,猶如大自然調(diào)和“五音”“五色”“五味”的神秘力量,是一種和諧、平衡、協(xié)調(diào)、恰到好處、相得益彰的狀態(tài),張弛有度,周流不息。“和”是君子在審美上最崇尚的境界。盡管如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本铀非蟮摹昂汀辈皇潜砻娴恼R劃一,而是一種內(nèi)在的致密有序的結(jié)構(gòu),“和”不是盲目的和稀泥,而是要受到“禮”的約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
在孔子看來,君子必須“主忠信”。孔子這樣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薄爸倚拧笔恰墩撜Z》中判定君子的主要標準之一??组T教育最重視的四點要素——“文、行、忠、信”中,“忠信”便占了兩條。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子張問孔子要如何為人處世,子答曰:“言忠信,行篤敬?!笨梢姡爸倚拧倍质且粋€君子一生持之以恒的必修課?!墩撜Z》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一個君子,不但要時時堅持“忠”“信”,而且要日日反省自己是否做到。
“中心曰忠”,“信”從“人”從“言”,言行一致、言可復(fù)也便是“信”。忠信之道是一條端正無欺的正道??鬃诱f:“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敬事而信”,絕不能花言巧語,巧言令色,玩弄不光明的手段?!靶拧辈粌H是作“君子”的操守,也是做人的起碼準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喪失了“信”,便喪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信”是為人最起碼的底線。這種傳統(tǒng)道德對于我們今天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很有參考意義的。
《禮記·中庸》中說:“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边@句話雖非《論語》所出,卻與《論語》中孔子所強調(diào)的中庸思想一脈相承。
在《論語·雍也》中,孔子感慨道:“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闭怯捎趯Α爸杏埂敝碌闹匾暫蛯Ξ敃r社會缺乏“中庸”之德的遺憾,孔子在培養(yǎng)學(xué)生之時,特別強調(diào)學(xué)生要秉持“中庸”之道。在《論語·先進》中,子貢求教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子答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弊迂暠阋詾椤斑^”的師要強于“不及”的商,孔子否認了這種看法,并指出“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度了,其實際效果就與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了?!爸杏埂笔鞘裁矗繌倪@個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庸”就是一種辯證法思想,一種看待、分析事物的辯證眼光。“中庸”一方面要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牢牢地把握好“度”的分寸;一方面要求結(jié)合實際情況,把事情與其生成的原因、發(fā)展的經(jīng)過、發(fā)生的背景等聯(lián)系起來看,認識到萬事萬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網(wǎng)絡(luò)中的一個端點。中庸是一種具有辯證觀的思維方式,是古老東方智慧之冠上的一顆明珠。
以上分析了在《論語》中判定君子的五大領(lǐng)域,沒有任何一域是涉及被判定者的出身、地位、社會等級與權(quán)力的。可見,在《論語》中,君子范疇“位”的度量已被剝離。
意識是存在的產(chǎn)物,思想是意識的泉流。西周初期“君子”范疇的指征——“位”,在《論語》所代表的原儒思想中已經(jīng)被新的指征——“德”所取代。這是與社會關(guān)系變革、社會觀念重構(gòu)密切相關(guān)的。
首先,在思想上,從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人們的天命觀發(fā)生了視線下移。殷商之時,人們尚且相信“我生不有命在天”。西周初年,統(tǒng)治階層對“天命”的觀點則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歷史理性主義開始覺醒,在認清世間“天命無?!钡恼嫦嗪?,以周公為代表的統(tǒng)治階級上層引導(dǎo)社會主流思想從不可知的天命因素轉(zhuǎn)向可知的道德因素,形成新的事物因果連接鏈條,“天鑒自我民鑒”,“天聽自我民聽”,天的權(quán)力被虛化,一定程度上成為道德的回聲。天命成為映射德性的鏡子,從而否定了天命對世界的決定性作用。
“小邦周”取代“大邦殷”,這樣的事實從結(jié)果端口徹底推翻了“天命不易”的先定法則,無聲地證明了由出身所決定的權(quán)力與地位并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需要德、行上的努力去維護。弱周戰(zhàn)勝強殷的歷史證明,“位”不是恒定不變的。在“德”不配“位”的情況下,高高在上的“位”朝夕難保,而在“位”不配“德”的情況下,“德”可以通過世代的積累,一代代積蓄自身的能量,以取勝得“位”。
西周初、中期,一些思想家已經(jīng)認識到“君子”地位的鞏固,就有“德”以配“位”內(nèi)在訴求:
“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保ā渡袝o逸》)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保ā吨芤住で罚?/p>
“豈弟君子,無信讒言?!保ā对娊?jīng)·青蠅》)
可見,在孔子之前,由于舊的天命觀念的瓦解,“君子”的范疇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身份指征,同時還伴隨著德性要求。
其次,在經(jīng)濟與社會關(guān)系上,此期正是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zhuǎn)型的過渡時期,各方面因素的變化都促成的“君子”范疇的改變。
經(jīng)濟上,由于新的生產(chǎn)工具的引入,鐵器與耕牛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逐漸普及,生產(chǎn)力不斷發(fā)展,舊有的公田制度被私田制度所取代,過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現(xiàn)象日益衰退,土地成為一種可以合法買賣流通并私有的生產(chǎn)資料;政治上,由于“諸侯富于天子”,經(jīng)濟的變革引發(fā)政治上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由于舊有分封制與時代需要的脫節(jié),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過去依賴宗法制所建立的舊制度的權(quán)威受到嚴重挑戰(zhàn):“陪臣執(zhí)國命”,“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天子的正統(tǒng)地位與其實際權(quán)力一樣江河日下、搖搖欲墜。
再次,造就新“君子”范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教育的普及帶來了“士”階層的崛起。私學(xué)興起,“學(xué)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受教育不再是被貴族所壟斷的獨享特權(quán)。教育的流動,使社會在天子、諸侯與大夫之后衍生出一個新的“士”階層?!笆俊彪A層想方設(shè)法地竭盡其智力資源為諸侯出謀劃策,權(quán)、位日上,有的甚至在一國之中舉足輕重,成為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士”階層的崛起凸顯出德與智的巨大作用,證明了“位”是可以獲得的,不再是依靠出身而一成不變的。有“位”即“君子”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了,“德”成為驗證一個人是否成為“君子”的關(guān)鍵。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德”,以“德”配“位”,以鞏固“君子”身份呢?《尚書》認為,“進德”之道包括三條,即好學(xué)精進、躬行實踐、自省自警。
第一,好學(xué)精進。好學(xué)之道,首先在對歷史的學(xué)習之中,《尚書·康誥》曰:“王曰:‘封,奭惟民迪吉康,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边@就是說,要把殷地的百姓引導(dǎo)向吉祥安康,學(xué)是關(guān)鍵,必須向殷商賢德的先王學(xué)習治理之道,才能安頓生民,在生民認可的條件下,保住自己的“君子”之位。
可以說,“嗣前人恭明德”這種向前賢學(xué)習、向歷史學(xué)習的思想貫穿了整篇《康誥》。其后,周公又說:“嗚呼!封,汝念哉!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遠惟商者成人宅心知訓(xùn)。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不僅僅要承繼文王的美德,而且要“往敷求于殷先哲王”。要學(xué)習殷商先王的美德,就要主動去向殷地年老的遺民訪問,以求得歷史真知,“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尚書·梓材》中,周公舉出先王的例子,要求“后嗣王”學(xué)習先王之道:“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睂W(xué)習先賢之道,不僅能保乂小民,而且能歸服屬國。先王善用賢人,屬國多來納貢,兄弟之國一起來朝賀。“后嗣王”也要效法先王,任用明德之人,才能“后式典集,庶邦丕享”。
《尚書·君奭》提出:“嗣前人恭明德”,《尚書·召誥》提出:“其稽我古人之德”,《尚書·酒誥》提出:“聰聽祖考之彝訓(xùn),越小大德,小子惟一?!边@些無不蘊含著要向歷史經(jīng)驗學(xué)習、要向歷史中的榜樣學(xué)習、好學(xué)不已、精進不息的道德要求。
第二,躬行實踐。《尚書·康誥》中說要向“殷先哲王”學(xué)習,那周公所標榜的“殷先哲王”,他們有什么進德之道呢?這就是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成長。多接觸社會廣泛實際、多體驗社會下層痛苦,于艱難困苦中飽經(jīng)磨礪,在實踐中成長起來,這樣才能掌握真正的保乂小民之道。《尚書·無逸》中說,殷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祖甲“弗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弗敢侮鰥寡”。正是因為深入了社會實際,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知道百姓的勞苦,所以他們能“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
從姬周這邊的先王來看,躬行實踐、體驗艱苦,深知世事艱難,也是成為賢王的必由之道?!柏室辔┪抑芴酢⑼跫?,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杖彳补?,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弗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鄙钊肷鐣?、具有豐富的民間生活體驗,是成為賢王的重要條件,這是一種樸素的實踐論,即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親身體驗“小民”的感受,獲取如何“保乂小民”的真知。
第三,自省自警?!渡袝た嫡a》曰:“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爽惟天其罰殛我,我其不怨?!比绻傩詹荒芙邮芤龑?dǎo),社會秩序不安寧,那應(yīng)該受到譴責甚至被上天責罰的人是周公我。這里體現(xiàn)出的自省、自警精神,既是周公成為一個杰出政治家的成功要素,也是《尚書》中指出的一條進德之道。只有日夜反省、防微杜漸,才能避免被欲望、被情緒所左右,受民眾擁戴的“君子”之位才能長久。
這樣的思想,在《尚書·無逸》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嗜魰r,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弗永念厥辟,弗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p>
《尚書》中君子?!拔弧钡倪M“德”之道,在《論語》中有了新的發(fā)展,孔子把《尚書》中的“君子”范疇剝離去權(quán)力、等級等“位”指向,而置換以原本用以?!拔弧钡摹暗隆钡闹赶?,并保留其尊貴、美好的褒義。對比《論語》中的成為君子之道與《尚書》中的君子保“位”之道,《論語》在繼承《尚書》中“君子”范疇的同時予以升華,開創(chuàng)其純粹的道德境界。
第一,學(xué)為君子?!渡袝分刑岢鲆奥斅犠婵贾陀?xùn)”“稽我古人之德”“紹聞衣德言”,《論語》則將這些零散的要求具體凝聚為一個“學(xué)”字。“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保ā墩撜Z·學(xué)而》)可見學(xué)是成為君子的一條重要進德之道。只有通過“學(xué)”,才能明德知禮。
不好學(xué)不僅會墮入愚蠢的深淵,而且其他的一切美德也會因為“學(xué)”上的疏怠而歸零?!墩撜Z·陽貨》曰:“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笨梢?,如果不學(xué),則容易墮入誤區(qū)。故此,《論語》中提出:“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夫?!?/p>
第二,行為君子?!渡袝分械膶嵺`角度非常具體:殷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祖甲“弗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墩撜Z》將這些具體操作提煉為一個“行”字,指出“學(xué)”“行”結(jié)合,“行”勝于“言”。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主張少說多做?!肮耪哐灾怀?,恥躬之不逮也?!边@表明在《論語》中,躬行實踐是成為君子的重要法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弊鳛榫樱粌H要言行一致,而且要在困苦的磨礪中增長自己的德行,在這方面,《論語》與《尚書》的觀點是一致的?!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比寮抑v內(nèi)圣外王之道,內(nèi)圣之道做得再好,如果在外王之路中不能秉持自己的君子之道,言過其實,那也是失敗的??傊?,“行”不僅是衡量“德”的標尺,而且是磨礪“德”的磨刀石。
第三,省為君子。在《尚書》中“我其不怨”“朕之愆”的基礎(chǔ)上,孔子對君子之道進一步提出了自省、自訟、反求諸己等等要求?!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薄拔崛杖∥嵘?。”孔子認為,只有能夠自省的人,才能自覺捍衛(wèi)自己的理想與價值。堅持“仁”的導(dǎo)向,內(nèi)心充實而不憂不懼。“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人是有欲望的,在欲望面前,如何正確地守住自己的人格,對此,孔子主張“內(nèi)自訟”,即自覺開展內(nèi)心的思想斗爭,做到“見利思益”“不義富而貴,于我如浮云”。以維護道德的純潔性。
此外,充分的自省建立在完整的自我了解之上,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容易產(chǎn)生不同的缺點,“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币嗅槍π缘丶右钥酥?。防患于未然,這對比于《尚書》中的自省過咎之道,無疑是更進了一步。
總之,在“君子”范疇方面,《論語》在繼承《尚書》的基礎(chǔ)上,加以大力發(fā)展,得到了成熟固定的“君子”范疇??梢?,儒家德性的源頭在《尚書》,《尚書》對中華民族自我修養(yǎng)的倫理傳統(tǒng)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