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0
在我們國家,法律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 周歲的公民。未成年人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花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不論是對于我們中國還是外國來說,未成年人都是受保護的對象,是一個相對較為弱勢的群體,需要在法律等各個方面給予他們特殊的保護和照顧,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我國,不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對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等問題都作出了特殊的規(guī)定,其中也包括了對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規(guī)定。
在過去,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團伙性犯罪,例如結伙搶劫、結伙盜竊等,或者未成年人受到其他成年人的教唆、威脅而進行的犯罪行為。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未成年人所接受的文化、觀點變得多元化,接收信息和學習的方式也變得更為多樣化,未成年人在不斷嘗試公開性和暴力性的犯罪,挑戰(zhàn)法律的底線,例如校園暴力、性侵害、故意殺人等。未成年人犯罪所涉及的領域相比之前更為廣闊,低齡化、暴力化的趨勢也更為明顯。
當然,對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的犯罪和懲罰加以區(qū)別能更好的體現現代法制社會的人文關懷和法制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可能會有過于注重對犯罪未成年人的保護而忽略對其犯罪行為懲罰的現象發(fā)生,這樣不僅不能很好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現象的發(fā)生,同時也會給社會其他未成年人帶來不好的負面影響,甚至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法會成為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庇護傘,成為未成年人鉆法律空子、隨意犯罪的理由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規(guī)定了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于未成年人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已滿16 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 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 周歲不滿18 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因不滿16 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據此可知,我國《刑法》以年齡為界線,未滿14 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 周歲未滿16 周歲的未成年人只需要對8 種嚴重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這8 種行為之外的犯罪行為則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6 周歲的人犯罪則需要對違法犯罪行為承擔全部的責任。
對于不滿14 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嚴重的犯罪行為不需要承擔任何刑事責任,對其最嚴重的懲罰也僅僅是交由政府對其收容教養(yǎng)。對于這類案件總會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對于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等問題發(fā)生了較大的爭議。就我個人認為,就以此案件為例,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并不是在于年齡的大小,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有效的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發(fā)生。目前,我國負刑事責任年齡以14 周歲為界,不滿14 周歲的人犯罪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把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3 周歲或者更低的年齡,當再出現比負刑事責任年齡更低的人的嚴重的犯罪案件時,負刑事責任年齡是否需要一低再低?因此,一味的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對生理年齡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如果能夠證明其作案的行為和方式殘忍、性質惡劣、對社會有重大負面影響的,則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強制其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未成年人犯罪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這樣不僅不利于犯罪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長,也必定會成為社會其他未成年人學習的榜樣,讓其他犯罪未成年人存在僥幸的心理,對社會、他人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我們不僅要看到目前法律對犯罪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的缺陷,也要考慮如何才能更好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止和降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發(fā)生的概率。因此我認為,要想更好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我國的法律就必須要建立更為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懲罰機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犯罪就必須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保護犯罪未成年人的利益的同時也要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只有將犯罪人繩之于法才能更好的維護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利益。同時也要加強未成年人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教育。
一是加強家庭法律觀念的教育。在家庭方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總是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每一個方面,包括性格、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手段等。以“大連13 歲男孩殺害10 歲女孩案”為例,這個13 歲男孩在殺害小女孩之前,曾多次尾隨女性,他對被害女孩亦或者是其他被他尾隨的成年女性的騷擾到了令人憤恨的程度,找到其家長進行理論卻被家長說成污蔑,家長的包庇和縱容最終造成這個悲劇的發(fā)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家庭法律觀念教育的缺失讓未成年人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認為家庭法律觀念的教育對于未成年人而言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家長在孩子面前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形象,要以身作則、遵紀守法,根據法律和法規(guī)的要求引導自己子女正確認識自身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明辨是非、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規(guī)范其行為和處理事情的手段和方式、培養(yǎng)其遵法守法的信念。
二是加強校園法律學習教育。在學校教育方面,學校是一個小社會,學生會接觸到與家庭成員不一樣的人和環(huán)境,接觸人的范圍變多了,圈子也就變廣了,且由于未成年人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不能很好的明辨是非、拒絕誘惑,道德水平達不到一定的高度,容易出現跟風心理等也容易導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學校在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就顯得尤為的重要。學校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當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重視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意識,通過例舉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剖析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和特點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對自身、家庭和社會的危害,了解未成年人犯罪所暴露的問題,教育未成年人學生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也不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杜絕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遠離違法犯罪,讓學生能更好的了解法律,懂得法律、遵守法律。
三是加強法律宣傳教育。在社會方面,我認為首先是要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管,凈化網絡環(huán)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發(fā)展、我們可以通過上網查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互聯網有其有利的一方面,但同時也存在弊端。例如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網絡,在網絡發(fā)達的今天還不能正確的辨別什么是消極的或者不良的信息,比如說暴力信息、恐怖信息、黃色信息等。他們可能會把在網上看到的不良信息或者影片中的不良行為、游戲中的“打打殺殺”運用到現實中來,無法正確區(qū)分網絡和現實,從而導致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因此,有關部門必須要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管,嚴禁不良信息的出現和傳播,對各種網頁和游戲里的內容進行審查、對在聊天軟件例如微信中出現的不良聊天信息進行監(jiān)管,凈化網絡空間。其次社會應當加大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要多方面、多層次的傳播正能量等,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讓未成年人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們肯定法律要給予未成年人特殊的、與成年人不一樣的保護和照顧,但法律也應當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但不能過分強調對犯罪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應當要注重對犯罪未成年人的懲罰,不能讓未成年人保護法成為未成年人的犯罪保護法。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從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發(fā)生,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